黄亮,西安蓝田汤峪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工作于蓝田县财税局、水利工程局及财政局。近年来,创作恋乡眷土、亲友乡情散文作品100多篇,50余万字。《辋灞河水展新貌》《农家小院悠悠情》《秋》《月夜情邈》《叔父》《电视剧(暖春)观后感》等十多篇散文作品先后发表于各类文学刊物, 《追古抚今话聚庆》《紫阳行》等多篇作品收入地方文献或文集。《遥望北方的故乡》是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乡情流韵》的姊妹文集。 这本散文集《遥望北方的故乡》终于与读者见面了,由于客观原因,此书的出版比原定时间推迟了整整两年,在我心里似乎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青涩之感。 对于古文,先贤文人陆机的《文赋》中这样描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自知在四大文体“诗词曲赋”中,相比而言,赋是最难写的。我斗胆运用古文体写了两篇文字《故居赋》《祭母文》,心中颇觉牵强之情形。由于受语法、文言文知识水平所限,写作中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第一本散文集《乡情流韵》。 文中的旅游之光篇同样是我难以驾驭的篇章。对于我这样喜静不喜动的草根文字爱好者来说,世界之大,冥冥之中,要去哪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似乎在心里酝酿了好长时间:朝鲜,一个社会主义阵营且封闭的国家;美国,一个代表西方的霸权国家。还有令我魂牵梦绕的祖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两个回归的疆土;中国台湾地区,一个与大陆同根同祖的同胞。我踏足亲赴这些地方,于情之理,于心之力,于缘之由,于时之际,算得上是多年来我心中疑问的一种解答吧。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游人,透过人文旅游,我更多关注的是旅游中得到的感受,准确一点说是心灵的旅游,抑或是带着一种使命和情感去出游。作为行者,心因情而生景,景因情而绚丽。旅途中根本不在乎客观风景如何,触动了心灵深处,眼前就是最好的风景和收获。 在旅游中,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世界之大,哪里最好?是亚洲;亚洲哪里最好?是中国;中国哪里是中心?当然是关中;关中哪里最好?毋庸置疑是西安,是故乡。故乡方圆数里称得上是一块风景宜人的风水宝地,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发展,故乡被历史尘封的日子不会太久,一个崭新的汤峪河谷就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辉映大地! 当一个人漂泊异乡,你才会领悟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故乡,留给我的自然是骨子里的乡情流韵,留给我的依然是父辈勤劳吃苦的精神。我常想,作为晚辈我无缘效仿周朝时的郯子——鹿乳奉亲;无法企及唐代的杨乞——讨乞孝道。我唯有将过往家庭生活中记忆的碎片重新捡拾,拼成一幅美德的薪火传递图,相传下去;然后,再用一页页浅薄的文字,记录下这方养育自己的沃土和父辈们平凡而不平常的点点滴滴挚爱真情,借此作为我回报先祖列宗、乡情乡音的一份不成敬意的礼物! 借得大江一碧水,翰墨文轻谢诸君。本书的出版还要致谢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文友向连才,向贤弟热情洋溢的受托之情、认真阅稿修稿的严谨态度,让我敬佩。他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此文稿的修改,并且提出了中肯的见解和意见,使我在书稿后续修改中获益匪浅。我的两位年过七旬的舅舅(大舅、二舅)称得上是当地(老家)德高望重的文化前辈,他们在对本书的修改过程中废寝忘食、精雕细刻,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同村的晚辈,文学爱好者、具有较深文学底蕴和天赋的白光炜,他大学期间的文学与语法基础知识特长在他修改此文稿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想,修改期间,贤侄光炜必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此书也算做出了很多的奉献。颇让我感动的是他工作于教育部门,工作较为繁重,二十多万字全是在夜深人静时以及利用周末阅稿修改的,修改中又一丝不苟,字句皆斟,疑字皆查,一行一页,一句一字,仔细琢磨。当他用二十多天完成修改合上书稿,仿佛身上的行囊得以解脱,一身轻松。这时,他似乎激情难抑,心中的修改体会悄然萌动。于是,他潇洒从容,用真挚之情、慧心妙笔抒写出了洋洋洒洒、感情饱满、笔意流畅、风格清丽、文采飞扬、笔调舒缓劲健的四千余字的修稿感想:《这里,也是我的故乡》。这篇体会文章勾画出了一幅数九寒天伏案背影图。我揣摩,这是“寒窗子时灯影下,点点墨迹苦为乐”的精神魅力结下的硕果,于我心中也是促进文学交流、传递精神文明主旋律的一幅伏案疾笔的优美画卷…… 在此感谢《遥望北方的故乡》出版的幕后辛勤耕耘者——西北大学出版社相关工作者,以及桂副社长和责任编辑。由于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以及语法知识的薄弱,给他们审稿修改中带来了很多困难,借此深表歉意!本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文友予以谅解、指正为盼。 这里,对于后记中未提到的其他为本文建言献策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黄亮 2018年仲夏于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