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1369年),皖西南宿松县来了许多移民,他们系奉朱元璋诏命,辗转经鄱阳县瓦屑坝迁来。其中一位相三(山)公,成为宿松朱姓始迁祖(一世)。 相三公,人称贵一公,兄弟三人,排行老大。来宿松前,老大占卜得一签:“牛上屋。”老二本山公得一签:“饭上树。”老三叫相四公,占卜得签:“石庙嘴朱家垅。”这是什么意思呢?三人一路走一路瞧,寻找卜兆。 三人来到了宿松县的杨西坂,进山见一牛系在废弃的砖窑上吃草。相三公灵机一动,说:这不就是“牛上屋”吗?我就在此落户,不再往前走了。 老二想,哥哥有着落了,什么叫“饭上树”呢? 老二走出山,来到了一个叫“拖罗坂”的地方,那里的农民正在田里劳动,馌者挂饷(送饭的把饭挂在树上)。老二想:这大概就是“饭上树”了吧?于是,老二落户在“拖罗坂”。 从此,宿松有一句话,叫“进山朱,出山朱”。前面讲的是老大相三公,后面讲的是老二本山公。 老大、老二有着落了,相四公想,“石庙嘴朱家垅”在哪里呢?他来到了山崖边,见山崖中嵌了一座土庙,说:我不再往前走了。于是,兄弟三人都在宿松安了家。 老大相三公到宿松时,尚未成家,入赘宿松土居曹氏,生两子,叫兴一、兴二。兴一顶曹氏兵役,到浙江绍兴军当兵,再无消息。兴二公跟母亲姓曹,顶曹氏役。曹氏一位后人曹光汤,在考取生员(秀才)后,向县官说了祖上入赘曹家的情况,兴二公后裔才由曹姓恢复为朱姓。 兴二公(迁宿松二世)住杨西坂,有田四百多亩,娶妻李氏(李八),生五子:玉碹、玉璟、玉圮、玉珉、玉琳。老年的兴二公,将杨西坂的田一分为五,传了三百年,一直传至清初朱书出世。 兴二公去世后,葬屋后大塘峦。两百年后,约在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宿松的一位举人石汝莹想占大塘峦为已有。廪生朱朝选、附生朱朝光、增生朱希尧等人向县官据理力争,保住了大塘峦祖坟。所谓“朝”字辈,即朱书的祖父一辈。 兴二公的长子玉碹公(迁宿松三世)娶谷氏(谷五)为妻,生四子:洪、济、澄、深。洪公(迁宿松四世)娶陈氏为妻,生两子友椿、友松,后迁杜溪张家庄(罗家塘),买张文富房屋住,即为朱家大屋,后置田两百多亩。 友椿公(迁宿松五世)住其父旧居,娶胡氏为妻,生四子,文锦、文锦、文铠、文锧,四家同住大屋。文锦公住上重,文鐤住西偏上角,文铠公住西偏下角,文颁公住下重,一直延至朱书时。朱书出生时,大屋上重及西偏上、下角都废,只有大屋下重仍然是洪公时的旧结构。 朱文锦(迁宿松六世),即朱书高祖,娶熊氏为妻,生独子佐(单传)。 朱佐(迁宿松七世),字近松,即朱书的曾祖父,七十三岁去世。其娶石氏为妻,生三子朝珍(朱小六)、朝裕(朱小二)、朝顺(朱小三)。石氏去世后,近松公娶叶氏为继室,生三子朝裕、朝顺、朝宦。此外,叶氏还生三个女儿。近松公还娶了第三妻,无子。 朱朝宦(迁宿松八世),即朱荩,字肖松,1576年五月初三生,即朱书祖父。肖松公娶同年生的李氏(李重)为妻,生子光殿、光道、光陛(仲藻)及三个女儿。李氏1629年正月十七日葬,享年五十四岁。 肖松公皮肤黝黑,个子高,侠义心肠,好急人之所急,常代人还欠钱财。他于1648年七十三岁去世,葬于张福上,人称该地“金带黄伞,铁锁拖街”。张福上,即杜溪张家庄朱家大屋东大塘的南路山上,因其地古代有一个叫张福的钟,故叫“张福上”。 一次,一位清丈田地的人,侵占了朱朝宦的墓域。这个人夜里做梦,梦到一个脸黑、个子高的人以拐杖击打他,说:“奈何侵我!”这个侵占坟墓的人叩头谢罪许久,才得到原谅。这个事情传了开来,村上人说,朱朝宦是神人。 祖父去世六年后,朱书出世。祖父与孙子无缘并世。 P003-004 朱书认为,乡里有名贤,后世无闻,则是后君子的耻辱,故他致力于介绍家乡先贤,以不被历史湮没。朱书给万季野写信说,其家乡宿松县不幸,不仅贵显者少,而承学之家又寡著少才,无法称表彰先贤之意,结果,有功烈于天下,而不传的人就有许多了。 三年前,中共宿松县委宣传部邀余撰《朱书传》,与朱书当初力请万季野为金忠士父子写入《明史》,发心如一。三百多年烟云飘忽,宿松人一脉相连。吾心惶惶,敢不戮力? 初写朱书,心如水中月,摇摆不定。璞石初剖,窃喜之心,日渐生焉!其人带出的清初故事及与许多名人的交往,包括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一弯清水,两年多来日日浇灌我的心田。吾写朱书,受益多矣! 历史因人的个体寿命周期的限定,总在不断地、不可避免地出现惊人相似的轮回。人类长河每过一个时期,就会沉渣泛起。河水不清时,读一读先贤的书,可以帮人们少走一点弯路,以致免祸消灾。因此,只要这些思想家的著作还在,后人就能不断地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找到澄清河流的办法。故人类只要不出现焚书坑儒,总可不悲观。 道光十一年,经宿松教谕、知县、安庆知府、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两江总督、礼部尚书等层层推荐,道光旨准,朱书得入乡贤祠。作为宿松人,朱书不亦福兮?而他邑中有的县,群星璀璨,问者寥寥,不说名登乡贤,清光本可万丈而几近湮灭,不亦悲乎?大人者大己,吾以朱书是宿松人幸,而望他乡不薄本乡先贤之念愈切也! 吾家近世祖上务农,祖谱失传。据父亲生前言,祖籍山东老“洼”,元末辗转到安徽蒙城(幸与蒙叟同邑)。三年前,吾写朱光潜,今写朱书,均与朱熹一宗,来自婺源。其祖南辕,吾祖北辙,不敢谬称近宗矣! 借写朱书,我走进了康熙时期的宿松人及相关的清初文人的生活。在我的纸灯笼骨子中,除了戴名世、方苞、陈独秀、胡适、刘半农、朱光潜、黄镇、赵朴初,如今又多了朱书。这九位跨度三四百年的名人因我陆续走进他们的人生而被奇妙地“罗织”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家私”。与隔世人神游、与同世人分享,而翘楚于未来的知音,世之馈赠于我者亦厚矣! 本书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SK2013A099],系中共宿松县委宣传部“文化立县”重点项目,汪长祥先生提供了《朱杜溪集》《宿松县志》(道光)《朱氏家谱》《东莱博议》(增批本)等资料,周康女士为编辑此书花了大量心血,此外,要特别感谢中共宿松县委宣传部部长、副部长以及宿松县的许多同志,为防止挂一漏万,恕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春日的桃花随溪水流下,夏日的荷叶滚动着雨后的银珠,秋天的红叶摇曳着西边的晚霞,冬天的竹叶无声的筛落寒月。欣赏过这些景色的无数先人,早已悄然无痕。而本书,能重光那颗尘封了三百多年的明珠吗?能让人感应霍山之灵吗? 朱洪 2014年3月5日夜 于大龙山北麓双龙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