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伦敦的第一步:租个房子。 早在两个月前,我们就开始选择在伦敦的住宿。酒店是第一个被排除的,无论从感情上、功能上还是预算上,酒店都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 接下来的选择是民宿,不少英国人会把家里空余的房间出租,大家共享一个厨房,一个客厅,茶余饭后可以聊聊天,遇到热情好客的房东还可以交个朋友。这是一个近距离了解当地风俗、文化的好机会,换做任何一个其他的国家都会是我的上乘之选,然而这里是伦敦,旧情深植于我的内心。我总有种自私的小情结,不希望被打上一个“过客”的标签。 即使只有短短两个星期,我也想真真正正地,像当地人一样地“住”在这里。 于是我选择了一间独立的,不与人分享的民宿,出于预算的考虑它位于伦敦的西郊,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要10分钟;它是个半地下室,面积不大,而且设施陈旧。然而它就是我们在伦敦的家,在一个安静的小街区里,有着一切生活必需品,一个平凡而舒适的家。 4月30日夜里我拖着感冒发烧的团团,困得睁不开眼的乐乐走出地铁站,一边看着地图一边数着门牌号。房东打电话说窗子没有关,钥匙就放在窗台上,我想起当年在英国上学的时候也从来都不关窗子,忘带钥匙了就爬进去,那些经历都恍如昨日,转眼身边已是新的人、新的故事。 所幸的是英国的治安依然靠得住,我们顺利地进入了房间,客厅里铺着柔软的地毯,餐桌上摆着相框和花瓶,有大小两个卧室,洗手间通向后院,虽然后院只有不到10平米的面积,却完美地营造出了家的氛围。 我跟乐乐说,再有个壁炉,就齐了!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我们每天早、晚在家里做饭,中午在外面吃个简餐;乐乐最期待的是每天傍晚会准时经过的雪糕车,车上播放着嘉年华风格的欢快旋律;门前的一棵桃树从花团锦簇到绿叶成荫,飘落了一地粉红色的花瓣,仿佛一定要圆了我们这个“家”的梦想。 总体来说乐乐适应得很快,除了晚上。 到伦敦的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只有一张漆黑的客厅的照片,时间是我和团团睡着的两个小时之后,那一刻我真是心软了,真想叫他到主卧室和我们一起来睡,还好团团拦住了我。团团说,他总要长大,总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事实上小朋友的适应能力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第3天临睡的时候他说:“妈妈,我不要求你来看我很多次。能不能至少来看我一次?”我照做了;第4天他说:“妈妈,你明天早点儿叫我起床吧。”到了第二个星期,当我主动想和他换个房间以方便工作的时候。他居然拒绝了。 他说:“谁要和爸爸睡啊!” 生吃伦敦的第二步:买菜,做饭。 早在来英国前我就给团团讲过学生时代的悲惨经历,比如买瓶酱油要大老远地跑到中国城,比如鸡翅都是一整根的还得自己用镊子拔毛,比如中秋节吃不着月饼,就一个人心酸地坐在草地上啃pizza。 乐乐在旁边听得一脸惶恐地问我,“那英国人都吃什么啊?”我说:“他们吃冰凉冰凉的三明治,带血丝的牛排,还有加了醋的炸鱼和薯条。” 我承认我是故意把他对英国食物的预期降低。 英国曾以工业革命而闻名,以日不落帝国而闻名,以牛顿和莎士比亚而闻名,却从来都不以美食而闻名。 然而到了英国之后,乐乐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首先这里有不次于国内的中餐馆,有他从小爱吃的日本拉面,炸鱼和薯条也可以不加醋,而且还相当美味;更重要的是,超市里有太多便宜和新鲜的食材,一英镑可以买到一大盒鸡腿,两英镑可以买到一大盒提子,五英镑可以买到一大盒牛腩!P2-4 旅行前我搬了一次家,整整3大车,不算家具电器还装满了20多个大纸箱,我坐在路边看着搬家公司的人在我家进进出出,真有点儿吓着了。 这些都是我的吗?! 几年前我还是那个可以把所有财产装在一个28寸的旅行箱里,每年3次往返于北京和伦敦,无牵无挂的人,这是怎么了? 后来我在聚会上和朋友们抱怨,她们纷纷表示:我家的东西算少的了…… 可我真的用得上这些东西吗?我不相信,于是我又找到了当年那个28寸的旅行箱,把我们一家三口的东西都装了进去,一走就是3个多月。 除了回国前帮朋友们代购之外,我没有买新的箱子,也没有感觉到任何不便,我反而后悔当初没有选择背包行了,其实常用的东西不外乎是护照、手机、一套换洗的衣服,对我们女孩子来说再多个化妆包。这个时代,什么都是电子化的,服务业也非常发达,所谓“在家干日好,出门万事难”,早已是句老话了。 我曾经是一个很恋旧的人,连小学时代的课本、作业本都一直留着,生怕没了它们人生就不完整了;长大之后经历了一些生离死别,才知道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那时候还没有“断舍离”这个概念,可我突然就想明白了,人生苦短,不该为了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浪费自己的时间、空间和感情。 这话题扯得有些远了,回过头来说这次旅行。 这次旅行是乐乐的生日礼物,同时也是一个契机,让我再次清空了成家以来逐渐积蓄起来的,那些不必要的负累。 这话听起来冷漠无情,但我本就是一个理性的人。 在悉尼的库吉海滩上,我们一家三口畅谈着今后的旅行计划,在那一刻我感到了久违的轻松和自由,留在北京的一切,包括我的家,我的20多个纸箱子,没有一样是我留恋的,没有它们,我依然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 如果人生是场游戏.我把它设定得极为简单: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外表,而是内心。 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和将来。 [关于平等] 这里我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 我要再次把话题扯远。说一说我的爷爷。 我的爷爷是一位严谨的知识分子,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我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受到他的影响,爱上了学习,也读了很多的书。如今他去世已经10年了,我每次遇到难解的问题,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多少次从梦中哭醒,只希望他还在身边,再多听一次他的教诲。 有一种亲子模式是:“小时候我疼爱你,长大了你要孝敬我。” 但我们的关系并非如此,我的爷爷从始至终都是一位给予者,不是生活上的嘘寒问暖,而是智慧上的输出,直到我上了大学,我依然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喜欢把在国外的见闻讲给他听,因为他的评论总是全面而具有启发性,当时我就想,如果将来我有了子孙,也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长辈。 后来我有了乐乐,我尽量不为他放弃什么,反而比从前更努力地过自己的人生。 我希望他明白,虽然他只有6岁,但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不相互依附。 我选择生育他,便有责任抚养他,他并不欠我什么,将来也无须报答。 我希望我们彼此间的付出。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是双向的。 我希望在我年老的时候,他不是出于责任、感恩而陪伴在我的身边,而是真心把我当成一个明智、有趣,可以沟通、可以给予建议的人。为此我不断地努力。也正是这一份执念,给了我策划这次环球旅行的勇气。 回京之后。我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乐乐玩得怎么样?” 我回答说:“玩得不错。” 那么紧接下来的问题一定是:“他有什么进步吗?” 身边的亲朋好友多是年长或者年纪相当的人,比起旅行,他们似乎对“旅行教育”这个概念更感兴趣,然而遗憾的是,我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当然.我们乐乐长大了,在这三个多月中他的身高长了两厘米,很多地方都要买票了;他的思维比以前更有逻辑性了;识字也更多了……在他这个年纪,身体和心灵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到底哪些是同旅行有关的呢? 我个人认为,不必深究。 举个例子来说,临行前乐乐是个有点儿娇气的孩子,回来后他更能吃苦了。 是因为他在旅途中吃了太多的苦,逐渐就习惯、妥协了吗? 在爱尔兰我们连着3天淋雨,在大雨中一走就是好几公里;在挪威我们下不起馆子,每天中午就在超市里买些三明治和水果,站在路边吃了;从库斯科到悉尼,我们经历了43个小时的辛苦转机,把生物钟都搞糊涂了…… 然而仅仅是经历这些,而不善加引导,他又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讨厌旅行,甚至讨厌把他带离了舒适的环境。又不能满足他要求的父母呢? 也许,他之所以变得能吃苦,是因为他品尝到了辛苦之后的甜美果实。 也许,他是在模仿我们。 也许,他只是长大了。 我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无法洞察小孩子每一段的心理历程,我能做的就是带他走遍天涯海角,让他看到这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告诉他何为正直、善良和宽容:在这个过程当中他难免也会目睹一些“不够美好”的事物,比如矛盾、不公,甚至是悲剧,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便是把道理讲给他听,让他不至于心中迷惘。 没有人能掌控一切,也无须掌控一切,我们竭尽所能,这就够了。 他所展现出来的那些好的变化,到底是旅行之功,教育之功,还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成长,又如何分得清楚呢?!旅行不是唯一的途陉:; 费尔南多·佩索阿在《不安之书》中写道: “旅行?活着就是旅行。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人生百年,也不过3万多天,关键不是你身处于何地,而是你每天所见的风景是千篇一律,还是变化多端。 是你真的活了3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3万多次。 我天生是个喜欢变化的人,高中的时候明明理科成绩比较好,却选了文科班;眼看要考上心仪的大学了,却铁了心要去英国;毕业之后我开过花店、开过民宿、经营过订阅号,却没有老老实实地上过一天班;临行前我和团团商量,卖掉了我们在北京唯一的房子,一方面是真的需要旅费,另一方面,也真的不认为一个固定的居所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我选择了变化,同时也承受了一连串的辛苦和狼狈。 由此看来,旅行并不是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它仅是一条捷径。 不论你是否思考、是否感悟、是否沉浸,你的眼睛的确看到了大千世界,你的皮肤触碰到了遥远的事物,你的心像被一种未知的力量牵引,不规则地跳动。 从那一刻起,你已不再是从前的自己。 你变成了一个更强大、更丰饶的人,你的回忆中充满了故事,你脸上的沧桑也是别人学不来的。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迈开脚步,这难道不是一条捷径吗? 旅途中我结识了太多形形色色的人。 在纳斯卡的沙漠探险团里有一个独身闯南美的香港姑娘。3个月只花了不到4000美金,好玩儿的什么也没落下,我对她说:“你是我见过最‘会玩儿’的人了。” 亚马逊旅行团的女老板ulla,每天工作16个小时,自己一个人带着4大箱补给品在荒无人烟的河畔与我们分道扬镳,去督建新的度假村。我对她说:“你是我见过最能干的人了。” 导游Javier对我说:“你是我见过英语说得最好的中国人了。” 法国团友对乐乐说:“你是我见过最爱喝白糖水的小孩了。”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也是别人眼中最……的人吗? 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总有自己的特点。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尚未开垦的荒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这个世界真的有侠客和英雄! 不要小看自己,你可能也是其中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