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社会?社会是人们相互关系的产物,又是人们赖以成长的空间。从结构上看,社会的基础是世俗生活;在世俗生活之上,有一个经济层面,主导着社会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在经济之上,还有一个政治组织层面,主导着社会秩序、运转和发展。而贯穿其中的则是思想文化和传统。社会,说到底是人类活动的综合平台。 社会是人的集合,它包括三个方面:1)物的集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2)关系的集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规范和制度。3)精神的集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文化财富。 原始人要文明也文明不了,文明人要原始也原始不了。社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所谓社会,无非是历史阶段中的一个剖断面。 历史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走到一个转变处,都会激起更多的浪花,涌起更多的急流。“大浪淘沙”是一种历史必然,“大浪”造就许多撑船的高手也是一种历史必然。 历史的发展总是新生力量拖拽着旧社会的躯体一路前行,可在拖拽的途中,旧的躯体还会不断散发着病菌……社会没有绝对的完美,但历史总在延伸。 历史难以跟上潮流,但历史终归是历史。任何城市,包括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一旦失去了历史的恩泽,失去了文化的内核,它就只剩下一副“空壳”,变成了一个人类低级生活的场所。 人可以消失,事情可以忘却,但历史终归是硒史。 公平地看历史,历史中有光明也有黑暗,关键是光明与黑暗的比重;公平地看人物,见其功亦不忘其过,关键是过大于功,还是功大于过。 一个朝代衰落,一个朝代兴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潮起潮落;一种事物灭亡,一种事物新生,在生命的代谢中,如此前仆后继。 历史最终肯定的都是前行者,迂回也许有必要,但倒退一定不会有出路。 无独有偶,从商鞅到王安石,从岳飞到林则徐,在历史上“排大难”的人常常要受“大苦”,是社会使之然?是性格使之然?还是规律使之然?不得不让人深思。 历史总体上是公正的,但也不排除局部环节上的非客观性。因为史官是御用的,被写者可以在历史面前伪装自己。 在历史舞台上,失败者在失败的同时也失去了说话的资格,因为大众听到的都是胜利者的宣讲。 历史的前提是既定的,有不可选择的一面;历史的进程又是发展的,又有可选择的一面。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可能是新兴的,一个忘记了历史的民族必然是短命的。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追续。 人被历史所左右,但有时候历史也被人所左右。在特定体制和条件下,一旦个人膨胀到极点,就会造成历史的暗淡或悲惨。 历史是人民的,但历史的记录常常又是胜利者的。 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因素,有些问题积重难返,可能一时解决不了,但时间会给你答案的。创造条件等待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文学的深层基因是人性,历史的深层基因是社会性。研究文学不能不研究人性,研究历史不能不研究社会结构。 正史固然要读,野史也不可不看。正史因其官方背景,能驭历史大势;野史因其民间背景,亦添几分真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传统社会人的忠义;“百姓甘苦,政府有责”则是文明社会人的价值要求。社会信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如果一个社会到了是非难辨、责任丢失的程度,危机就来临了。 社会问题基本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吃不饱造成的罪恶;一个是因为吃太饱造成的空虚。 P6-10 “阅世录”平实、深邃,夏林随和、宽厚。他的体悟一定会给读者以心灵的洗礼、思想的积淀。 ————著名外交家 吴建民 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我赞同季先生的教诲,但还想说一句:追求完满也是人生,而“阅世录”可以帮助我们走在追求完满的路上。 ————著名作家 二月河 “阅世录”广博隽永,六本六十卷,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探索,充满着对国家、民族以及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充满着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的哲学光辉。毫无疑问,这是一本你不能不读的好书。 ————著名学者 王立群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人生的典籍,浩如烟海,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世录”以坦诚的态度、隽永的思绪,与你促膝交谈。初读之余,颇觉有理;略加思考,韵味渐升;细细品味,茅塞顿开之感油然而起…… 捧起“阅世录”等于交了一个受益一生的朋友…… ————著名学者 钱文忠 “阅世录系列图书”自酝酿到成稿,历经十年。如今得以正式出版,甚感欣慰。之所以写这样一套丛书,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梳理和总结一下自己一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学所行所悟;另一方面是希望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人共享,如能对读者有些许启发,也算为这个社会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浮躁。主要表现就是一些人心态日趋功利化,急于求成,追名逐利,往往静不下心来思考问题,不能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地干事,无法从容淡定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容易做出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甚至极端的事情,这势必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旧的价值观被打破,新的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有的无所适从,有的盲目激进,有的彷徨迷茫……凡此种种,皆因心乱,即缺乏主流价值观的支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欲望,个人私欲无止境地膨胀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思想道德领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甚至是腐败的、丑恶的现象。一些人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弱化、萎缩甚至完全丧失;一些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忽略了精神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我修养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面对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欲望,守护自己的心灵,用理性和智慧的态度去追寻人生的美好和价值,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几十年来,从基层到机关,从政府到高校,从高校又到省人大,岗位多次转换,虽工作繁忙,却始终未能忘却自己的信念和对社会的责任。到省人大以后,我在工作之余,把过去多年积淀下来的对人生和世事的体验、思考和感悟诉诸笔端,不断加以总结和升华,整理成书。希望用文字的形式实现自己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帮助人们克服浮躁情绪,寻找精神的支撑,以一种比较合适、比较理性、比较智慧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走好人生之路,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阅世录系列图书”共有六本六十卷。前三本围绕人类三大基本问题“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物”展开,后两本围绕人类两大基本特征“理性”和“情感”进行,最后一本落脚在“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上。为了更加自由地表达心声,也为了便于读者品读,我在写作过程中,既不拘泥于某一种表达方式和语言形式,也不苛求文字的长短,重在表达心意和感悟,一切随心而来。每篇文字多则半页,少则一句话,或细声慢语,娓娓道来;或激扬文字,扶正祛邪;或淡定从容,云淡风轻。以便大家在悠闲的时光里坐下来细细品味,也能在茶余饭后随手翻阅。这套丛书凝聚了我多年来的心血,惟愿通过此书的出版,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传播一种健康、平和、向上的能量,引导人们用理性和智慧的态度处世,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阅世录系列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很多领导和朋友给予了真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老人家的谆谆教诲和厚爱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和鼓舞。吴建民、二月河、王立群和钱文忠等外交界、学界、文化界的权威人士对此书给予高度关注,专门为本书撰写荐语,他们的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我把这套丛书做好的信心。光明日报出版社、河南天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本书的出版发行鼎力相助,做了大量出版前的审稿、设计、制作、策划、宣传等工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王松钊、李艳华、魏国朝、蔡勤良、王志军、虞福生、王会华、胡彦乐、王祥国、吴文毅、胡兴锐、叶亮、张华飞、袁玉峰、高学峰、许展华、王红强、秦高亭、刘铁柱、杨朝阳、李哲、刘学平、赵红英、丁文超、肖凯、葛泽坤、岳子寒、陈宇辉、陈霄、乔瑞振等同志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做了许多辅助性、技术性工作。冯晓非、李向红、谷晶中、张石强、安勇涛、牛书友、周宏、黄侠、马灵等诸多亲朋好友都曾仔细阅读了书稿中的若干篇章,时不时地聚在一起研讨辨析,提出了许多切实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请允许我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夫人和女儿,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她们始终温暖相伴,夫人常常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女儿曾主动提出要为本书作插图,本以为是孩子的一句戏言,没想到女儿竞当成一件大事,每日功课之余总要抽出一定时间认真作画,许多作品竟被编辑选中,收入了丛书当中。总之,没有各位领导、朋友以及家人的支持与帮助,就没有这套丛书的顺利问世。人生如此,何其有幸,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千言万语仅聚成一声真诚的心音:谢谢! 夏林 2015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