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创造教育奇迹的人


作者:王建民,刘红云     整理日期:2021-12-26 04:05:13


  校长是学校之魂,思想是校长之魂,理念是发展之魂。
  只有有思想的校长,才会有有思想的老师,才会办有思想的学校,才会培养有思想的学生。
  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成功取决于三个要件:硬件、软件、人件。其中“人件”是核心要件。
  然而,谈起学校发展,很多人都认为,学校规模越大越好,学生人数越多越好。特别是民办学校,一开始就把规模搞得很大,看上去很诱人,这是对“人件”的误解,总在“量”上做文章,不在“质”上求精品。邓昌武办学走的则不是这条路。
  “聪明的人把弯路走直,因为他总在努力寻找捷径;成功者会把窄路走宽,因为他心中装着远大理想;失败者常把宽路走窄,因为他眼里只有足尖前面的分寸空间。”
  “追求可持续发展,打造百年慧德”,是邓昌武办学的梦想和不懈追求。在三十年的校长生涯中,邓昌武深知办学的真谛和要领,办起学来驾轻就熟,办一所成就一所,办一所辉煌一所。这主要是得益于他在办学方面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在学校规模上,求精不贪大
  2005年慧德高中创办初期,招生异常火爆,当时学校设计规模是2500人,强烈要求进慧德高中的学生超过3000人,但邓昌武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当年只招了835名学生。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民办学校最怕招不到学生,哪有一开始就控制招生的呢?
  邓昌武自有他的道理,民办学校的生命在于“质”而不在于“量”,必须先求“质”再求“量”,“质”上去了,“量”就水到渠成。
  后来的办学实践证明了他的正确决策。慧德高中第一年高考第一炮打响,“量”虽然没有其他学校多,但升学率却高于同类学校一大截,遥遥领先,还高于一些重点学校,让人刮目相看。这时人们才明白了邓昌武的策略。
  从此,慧德高中名声大振。每年都有四五千人报考,然而,邓昌武依然将每年的招生控制在1000人以内。
  二、在校园建设上,求质不贪快
  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时,邓昌武和专家一起反复讨论、修改、论证、评估后再定方案;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他邀请专家监理,确保工程质量。
  作为一所新办民办学校,追求建校速度和建筑一步到位,也许是应该的。邓昌武当然也不例外,可是他考虑更多的是工程质量。学校每处建设,他没有考虑成熟,绝不盲目上马。目前学校建设的十几栋校舍,栋栋都是优质工程。
  三、在教师聘任上,求贤不惜财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资源,教师的质量决定学生的质量,决定学校的教育水平。这个道理也许当校长的都懂,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质量却又没有摆在最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邓昌武求贤若渴,花年薪12万邀请了一位省级名师加盟,以年薪10万聘请市级名师12人,而当时当地教师年薪一般只有3万元左右。
  同时,邓昌武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想方设法地帮助教师不断进步,不惜耗巨资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让更多老师脱颖而出,成为慧德高中的宝贵财富。
  四、在学生培养上,求全不求偏
  邓昌武说,学生的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的身体、品行、能力、习惯和综合素质更重要。不仅要关注学生目前的升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
  因此,邓昌武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持之以恒的晨跑是慧德高中一幅流动的风景。在一些高中,高三一般不上体育课,早晨体育锻炼也不搞了,但在慧德高中却是雷打不动。
  他教育学生:“每天慢跑两千米,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五、在人事关系上,求和不生气
  一方面,邓昌武从严治教、从严治校,另一方面,邓昌武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更注重工作的艺术。
  “大会上表扬,电话里批评”。这是邓昌武对教师教育的艺术。他说,表扬,让越多的人知道,对被表扬者激励越大;批评,让越少的人知道,对被批评者的教育越深。
  教师有了错误,维护教师的面子,教师才有改正的动力。如果你让教师彻底失去了自尊,教师也就彻底失去了改正的动力。
  让老师体面地接受批评,最终你会发现最体面的往往是自己。
  校长尊重教师,老师才会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邓昌武大力推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学困生”和犯了错误的学生,要求老师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和说服工作,提倡老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着想,多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批评方式,让学生心服口服并能找出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
  邓昌武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追求文化底蕴。在慧德高中校园里,处处充盈着催人上进的文化氛围,时时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人扮演着奋勇拼搏的角色,常常上演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传奇。
  邓昌武自豪地说,如此点点滴滴,汇聚成溪,凝聚为海,必将铸就成慧德高中经久不衰的品牌,谱写慧德高中不朽的神话。
  P18-21
  我们写过不少教育方面的书,也写过一些教育方面的人物。但写这本书,写邓昌武先生,我们感到特别艰难,特别棘手,没有底气,没有力量,因此写得特别缓慢,修改特别吃力。之所以如此,是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邓昌武先生。
  书虽然出版了,可我们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缺憾,一种忘不了的遗憾————没有穷尽邓昌武的传奇故事,也没有道尽邓昌武传奇的教育人生。
  写这本书、写邓昌武先生纯属偶然。2009年冬天的一个夕阳如霞的傍晚,在下班回家路上,我看见大街上一个人像邓昌武,由于已有20多年没见过面不敢确认,于是我试探地问“你是……?”“我是昌武啊,王科长你咋不认识我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称呼我。
  当晚我和他犹如回到了从前,有说不完的话。在谈到现在时,才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人士,这些让我肃然起敬。
  20多年前,我和邓昌武先生在家乡赤壁市相识于教育,也相知于教育。20多年后,我俩偶然相遇,一起相谈教育,自然兴奋不已。邓昌武先生对教育的建树、对教育的成就、对教育的贡献,在我几十年接触的众多教育名人和教育大家中也是为数不多的。由此一种禁不住的使命感让我冲动起来,我一定要把邓昌武的教育人生写成一本书,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让大家共同分享他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育艺术。
  邓昌武先生很忙,我们也很忙,各自一方,相聚甚少,因此相互间交流、沟通非常有限。虽然详细面谈过几次,也到学校实地考察、采访过一两次,但多数时候是借助网络、书信、文字材料间接了解,缺乏更多的亲身感受,缺少更鲜活的素材,加上我对他离开赤壁市后20多年的经历只是道听途说。更重要的是,邓昌武先生是一个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人,阅历又很丰富。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对教育实践的创新,如果没有深入其中、亲·临其境是很难真正认识的,更是很难真正感悟的。这就是我说的写作时感到特别艰难,特别棘手的原因。
  我虽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但离开讲台、离开课堂30多年了。为了写好邓昌武先生这个教育界的奇才,我特邀了华中师范大学刘红云老师加盟。刘红云女士是一位很优秀的语文教师,教育比我在行,文笔还不错,她承担了一部分写作任务。
  邓昌武先生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教育著作,读懂他不容易,写实他更难。加上各方面因素制约,我们勉为其难。这里只好向邓昌武先生表示歉意,也请读者理解。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邓昌武先生的教育人生正在迈向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他的学校办得更加红火,续写的教育篇章正在大放异彩。我们期待着下一部书写他教育传奇的鸿篇巨著……
  作者
  2014年12月于武汉桂子山





上一本:歌手 下一本:新世代生活志--第一个五年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创造教育奇迹的人的作者是王建民,刘红云,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