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征战金融
作者:杨文朴,韩北斗 整理日期:2021-12-26 04:01:54
归途 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天穹,像是在澄蓝的明镜上划开了一道锋利的刀口,白色的尾巴被甩在几万公里以外的云端,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飞机终于在大陆的这头叫嚣着降落在宽阔的机场上,缓慢地停住了。 周逸群西装革履的随着人群走下了舷梯,一股闷热的故土气息扑面而来,围绕住周逸群按耐不住期待和喜悦的内心。 六月份的北京已经渐渐显露出酷暑来临之前的预热,正午娇纵的艳阳更是灼热难挡。习惯了伦敦一年到头温暖湿润的气候的周逸群刚感受到北京太阳的炙烤,衬衫下面的肌肤就已经汗水涔涔。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此时的中国更像是一个尚且稚嫩却具有极大潜力的孩子,资源配置也正趋于合理化,经济体制变革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理论基础,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自改革开放实施以来,彻底打开了国门,走进了全球化经济的浪潮里,世界各国对中国庞大的市场、丰富的物质资源可谓觊觎已久,一场金融风暴正在默默酝酿,一触即发。中国经济抛出了橄榄枝,全世界发达国家的资本便如同猛虎争食一般蜂拥而至。 金融行业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炙手可热的新兴行业,国内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人们常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来形容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务多样化、金融服务市场化、金融服务网络化、全能化等,这对我国的金融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发展机遇。各大金融企业、银行可谓是求贤若渴。周逸群于1978年考入滨海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后,被英国W银行看中,招为实习生。一年后,周逸群被该银行正式录用,任外汇交易员。在此期间,他工作表现出色,业绩优异。并攻读了伦敦商学院金融硕士学位,拥有长达十年的工作经验。 周逸群满怀着壮志和憧憬来到了伦敦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迫不及待的能够一展身手。 伦敦在20世纪时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闻名世界的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成为拥有国际间最集中的资金和金融人才的资源地之一。 方圆一平方英里的伦敦金融城如同一个巨大的中心磁场,以其优越的经济环境吸引着众多金融人士纷纷赴此大展拳脚,他们都想要凭借努力在金融城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金融行业可谓是炙手可热的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国内对此类人才求之若渴。 自居国内的年迈的父亲几次传来书信,希望他不要贪恋国外的灯红酒绿,有朝一日能够回国效力。他也明白,叶落归根,国外的繁华终究不是他的归宿,他的身心全部都居于生育他、培养他的祖国。在那个辽阔热闹的国度里,生活着他最爱的妻子女儿、慈祥正直的父亲,他们都在等待他回家。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周逸群远在万里之外的伦敦读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报纸后,内心涌起一股想要马上回国的冲动。这些年来,他一直特别留意和关注改革开放的政策导向。 经过十年的艰苦磨练,周逸群如同一个坚强刚毅的士兵,在辽阔的异域沙场练就了一身精炼的武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金融人才奇缺的祖国,利用自身多年的实操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投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大展宏图,报效祖国! 于是,他下定决心辞职离开了W银行,告别伦敦,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一想到结束了十年的异国生活,能够拥抱祖国,回归家庭,见到心心念念的妻子和女儿,他便加快步伐急匆匆地赶往了机场出口大厅。 P3-5 金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征战金融》从一个金融工作者的视角,很好地诠释了金融工作的艰辛与辉煌。 ————原中国银行副行长、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柏±珍 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作者把其从事金融工作三十余年在行业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分享给我们,将我们带回到那些熟悉的场景中,也激发我们对未来更深刻的思考,值得一读。 ————原中国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现百度集团副总裁张旭阳 《征战金融》,用小说的形式作载体,通过一件件生动曲折的故事诠释着银行人的竞争体验。透过这本书,或许你能感悟到更多的心得。 ————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现国民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俊志 金融市场飞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征战金融》是一本金融知识小说,无论是否从事金融工作都可以看看。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孙杰 碰到不少人都是这样,遇到很多事情,然后告诉自己,不急不急,等以后吧。可是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等真的想做了,黄花菜都凉了。其实,很多人都是有想法的,就是不知道怎样迈出那一步,然后就想,等着以后时候到了自然就会跨出那一步了。殊不知,岁月不会等你,机会更不会等你,可能下一刻,结果就变了,哭天喊地的后悔已经无济于事了。所以,你想要做什么,那就去做,趁着年轻这股劲,奔着你想要的目标前进,别等以后了。 其实,十几年前就想写一本反映金融职场的书,但一直没有动笔,原因是在金融界从业30多年,自己经历的、发生在身边的、发生在金融圈里的故事太多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笔。直到临近退休,在出版界朋友的一再鼓励之下,才终于决定开始写这本书。金融界的故事层出不穷,圈子外的人想写但写不出来,圈子里的人又无人肯写,于是就造成了金融界,特别是银行界的故事鲜有人写,所以这本书就算填补了一个空白。 书里所描写的故事和人物,不是据实的描写,而是把若干个事件综合到一起,人物也不是按照某一个原型来写,而是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故事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书中出现的机构和人物都采用了化名,也许看起来可能有点像身边的人或事,但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因为写的不是你。 书中描述的时间跨度较长,这也许与我从业时间很长有关系,有些事件,年轻读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权作最近的历史故事来读吧,年长一些、有过经历的读者,就作为经历过的职场回放吧。希望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读者能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共鸣。 本人曾出版过两本经济金融的专业书籍,但写小说实属第一次,之前也未曾接受过写作的训练,完全没有文学功底,写的很辛苦,所以这本书难免有不妥之处,还希望读者海涵,并给予批评或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