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回回娃


作者:纳志祥     整理日期:2021-12-26 03:53:05


  海原县位于中国大西北宁夏南部,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0倍。由于山大沟深,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植被匮乏,海原所在的西海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历史上,这里果真一直就是那么贫瘠吗?这里果真就是一直不适宜人类生存吗?
  不是的。历史记载,这里原本不是“干旱地区”。
  翻阅一下尘封的历史档案,就会找出明确的答案。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逶迤200余公里,海拔3000米左右。它以磅礴的雄姿,横贯陕甘宁三省区。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六盘山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主峰海拔2942米,登上主峰远眺,朝雾迷漫,云海苍茫。日出云开,只见重峦叠嶂,层出不穷。春时树绿花红,天地清澄;夏时鸟鸣翠巅,风光旖旎;秋时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时雪尽四野,银装素裹。
  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水源涵养林基地和自治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78万公顷,横跨泾源、固原、隆德三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区内有高等植物123科382属78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植物150种;脊椎动物25目62科213种,其中有158种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等;昆虫资源17目123科905种,其中有珍贵稀有的金蝠蛾、丝粉蝶、黑凤蝶、波纹水蜡蛾等。
  据《海城县志》记述,古时的海原,古松千顷,沙棘成林,白桦挺拔,牧草茂盛,流水潺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早在古代,六盘山北部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林草丰茂,物产丰富。当代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在《河山集》中考证:“黄土高原,远在西周时期,有森林面积四点八亿亩,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五十三。”
  《汉书·地理志》说:“山地多林木,民以板为屋。”班彪《北征城》中描写大西北生态环境说:“山势嵯峨,草林深邃”;“大雁群翔,鸟鸣哜哜”。
  作为六盘山余脉的南华山,位于海原县城南七公里处,因山形似莲花,亦名莲花山。宋夏时期,该山与西华山合称天都山。南华山对海原县城形成半包围之势,山高峻林茂密。纵则奇峰巍然耸立,直插云表;横则红松水杉掩映,满目黛绿。《凤凰厅志》记载,南华山“林深木茂,翠色千层。朝则薄雾笼青,暮则斜阳凝紫。绿螺岱髻,晴雨皆宜”。“华山叠翠、龙岗夕照、古寺疏钟、清池皓月、天山积雪、灵寺散花、五泉竞冽、双涧分甘”为著名的“南华山八景”。
  据载,南华山“四时春不断,十里水犹香”。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天然次生林,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短芒披肩草。山上有松、杉、柏、竹、椿等用材树种和水杉、银杏、珙桐、香果等珍贵植物,有油茶、油桐、漆树、楠竹等经济林木和天麻、人参、党参、百味莲、野百合等名贵药材,林海万物争荣。
  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狍子、猎隼、豹猫等,有林麝、野兔、松鼠、灵猴、竹鼠游戏于山石之间,长尾雉、相思鸟、猫头鹰、野斑鸠、画眉、八哥、杜鹃等腾跃于松柏之上,透出勃勃生机。
  有诸多文化遗址。灵光寺庙嘴子曾建有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宫遗址”“西夏马道”“西夏牧场”“西夏国王避暑行宫”“西夏宪诚皇后陵”等西夏遗址,山脚下有新石器时代的“菜园文化”遗址,山之东北是宋夏时期的军事要塞“柳州城”遗址,还有大地震留下的裂隙痕迹。这里林草茂盛,物产丰富,进可攻,退可守,是战争要塞,为人驻中原之门户,是西夏南疆萧关之地。
  自从元代开始,元军大量屯兵,曾先后五次在今六盘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面积地开荒屯田,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明代初期,耕牧再兴。成化年间,为筑边墙,以御鞑靼、瓦刺,将墙外林木焚毁,以通视野。焚林时火光冲天,火势漫延,形成火海,经火山野变成一片焦土。
  到了清代,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政府便广招流民开荒。
  民国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海原全境大部分沦为蛮荒之地。
  今天的海原,好像一张年代久远,被大雨清洗过,被太阳暴晒过,又被风沙肆虐过,褪去了色彩的风俗画。夏季,干热风能把人骨头里的水分吹散;冬天,凛冽的西北风能把人的血液冻瓷。
  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年年贫穷,月月贫穷,天天贫穷。
  他们盼过好日子已盼得望眼欲穿。
  他们盼啊盼!盼着能下一场透雨,让种子发芽,让禾苗长高,带来一点生存的希望。
  他们想啊想!想有一天能喝上一碗清清凉凉的甜水,润一润干裂流血的嘴唇,冒烟的喉咙,干涸的心田。
  他们等啊等!等哪一天能端上一碗荞麦面,好好吃上个饱肚子,增添一丁点力气。
  可是,等了一年又一年,等了一代又一代,海原的土山依然秃顶,海原的土地依然龟裂,海原的山谷依然干涸。 一位母亲临终前,手里拿着一只破碗,对骨瘦如柴的儿子说:“儿子!你别再等了,出去逃个活命吧。”
  可儿子跪在母亲面前哭诉说:“妈!我不能走,这里有我的根呀!”
  海原的悲剧,是大自然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
  P1-3
  历史的灾难有自然的,更有人为的;灾难所及,即是个人的,也是全民族的。从主题上讲,该小说内容的沉重度、丰富度、连续性,很有编年史的意味。加上地震这个特定的自然线索贯穿始终,小说的容量的确显得恢弘大气。
  ————书评人 张其玮
  小说《回回娃:一个地震幸存者的故事》终于写完了,我深深舒了一口气。
  一个人活一辈子不容易,要活得有滋有味就更不容易。
  人生百味,体会不同。人活到古稀之年,都喜欢回忆。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那最精彩、最难忘的一幕,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都是你感触最深刻的。经历得越多,感悟得越多,对人生的体会也就越深。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南部山区的隆德县。在学校里就知道西海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宁夏乃至全国、全世界最贫穷落后的地方之一,所以毕业后我由于怕吃苦,迟迟未去报到。当时想,哪怕在城里擦皮鞋为生,也比在穷山沟待一辈子强。后来因学校把户口、档案全部转到山区,没有供应粮吃,才知道不去不行。
  在隆德县我待了七年,大部分时间是充当工作组搞运动。那时,我身穿一件棉卡衣,脚穿一双球鞋,背上一个黄挎包,手里拿根打狗棍,翻山越岭,从这个公社走到那个公社,从这个生产队走到那个生产队。走累了,随便找户人家,找口水喝,要顿饭吃(大部分是吃山药蛋和浆水沫糊)。有意无意,我投身到农户家中,饱受到了农民没水喝、没粮吃、没柴烧的滋味,备尝到了吃带皮粮做成沫糊的味道。因为贴近了山区老百姓,融入到山区老百姓之中,亲身体验了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山里人的精神状态,山里人的心思想法,山里人的渴求和愿望,使我真正感悟到了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时隔三十六年,我到海原山区采风,看到那里仍是荒山秃岭,寸草。不生,自然灾害频发,,连年干旱,粮食歉收,农民仍然过着贫穷的日子。于是我想,西海固贫穷,自然条件是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从自然条件看,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水源涵养林基地,总面积6.78万公顷,横跨泾源县、原州区、隆德县三县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从在海原南华山发现的有80多厘米粗的炭化木化石来看,西海固几千年前都是森林,足以说明历史上这里自然条件非常好。
  由于人为的破坏,才使西海固变成荒山秃岭,变成十年九旱,变成灾害频繁,变成贫穷落后的地区的。
  我曾经走进过原始森林,那里林木密不透风,树冠遮天蔽日,厚厚的落叶松软如棉,空气清新凉爽宜人。
  我曾到过海原一户农家,家里有30多亩田,十几只羊,还养活不了一家七口人,每年要靠政府救济。
  西海固,1972年联舍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我认为应该改成为不适宜粮食种植的地区。于是我想,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这个提法很切合实际。如果改小流域治理为大流域治理。可以通过吊庄,疏散农业人口,改变农民单一种粮食的传统观念,大面积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经济林、速生林、果木林,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西海固是可以彻底甩掉贫困帽子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正是因为有这段经历,让我有感而发。有了创作的源泉,有了写书的动力。
  《回回娃:一个地震幸存者的故事》这本小说的写作过程,是我对自己人生的一个重新认识过程。海原大地震,我亲自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感人的故事给我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书中的每个人都是我认识的或相处过的人。书中的很多事,都是我亲身经历过或听说过的事。
  特别是这几年,我接触了几个西海固的回回娃。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父辈留下的烙印,看到了克己守道的品德,看到了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看到了精明能干的经济意识,看到了西海固的未来。我喜欢他们,尊重他们。我们成了忠实的朋友。
  写这本书,想通过震惊世界的海原大地震所发生的一段故事,通过海原的历史变迁,通过海原人民的现实生活,唤起人们的生存意识、环保意识、前瞻意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欠地球的账太多了,现在该还一还了。只有瞻前顾后,才能继往开来。
  当然,一本小说能起的作用太微薄了,何况我这本书是一本粗拙之作;但我还是要写,要呼吁,要呐喊:“重视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在创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老朋友、老同学以及亲友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他们是:陕西汉中作家刘健、宁夏史学专家贺吉德、宁夏摄影专家刘宪忱、宁夏农业志编委之一胡亚斌、银川大学讲师张其玮……他们给了我创作很大的支持,同时海原县地震局给此书提供了珍贵的地震资料和图片,海原县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写作水平所限,书中问题自然很多,希望得到更多读者的批评指正。
  纳志祥
  2008年.3.6





上一本:宠你入我怀 下一本:梦的尽头爱的谜底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回回娃的作者是纳志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