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回望--记忆中的碎片


作者:葛翠琳     整理日期:2021-12-26 03:41:32


  自强的姑娘
  我最羡慕的女人是一名助产士香林姑娘。
  我想长大做她那样的人,自己养活自己。她骑自行车到处跑,拿一个医疗箱给妇女接生。她的装束也与众不同,男孩子的发式,发梢够不到耳垂,身穿西式长裤,颇似运动装。她性格很开朗,动不动就哈哈大笑,人很热情、淳朴。但她不符合人们的传统眼光,虽然她帮助了许多人,为很多难产的产妇和婴儿挽回了生命,但多少代的社会习俗形成的强大势力难以容忍她的生活方式。有权势有地位的人家虽然少不了找她效力,却又看不起她,背后蔑视地称她“假小子”。更多的人认为未出嫁的姑娘家千接生的活儿,羞于说出口。
  我喜欢香林姑娘,叫她香林姐,因为她对小孩子特别亲热。我进城的时候就跑到教堂里去找她,只要她没出去接生,就会陪我玩儿。她会弹钢琴,常常弹《圣母颂》,我听得如醉如痴,竟至忘掉了周围的世界。
  我问她:“你的妈妈是美国人,为什么你的头发是黑的?”
  她说:“我的亲妈妈死了,爸爸娶了一名传教士,就成了我现在的妈妈。”
  “你喜欢她吗?”
  “她待我很好。她嫁到我家不久,父亲就死了,轮船沉海,无一人生还,父亲也在其中。奶奶认为是儿媳命硬克夫,就把她赶出家门。她一个美国人,不赶她走她也无法在中国的老式家庭里生活。她走了,我没有人管,女孩子在家中受气,还要缠足,我就从家中跑出去找她。她不但照料我,后来还送我去助产学校读书。毕业后,我没有进医院里工作,回到她身边陪伴她,日子很轻松的,她没有那么多老规矩。”
  我问:“谁养活你呢?”
  “我自己养活自己,不依赖任何人!”
  我惊奇地说:“是吗?将来,你也不依靠别人?”
  “当然!我能自立,为什么要依靠别人?靠墙墙会倒,靠门门会开,只有靠自己才不会落空。”
  我很佩服香林姑娘。虽然她收入并不是很多,但吃穿花用是不成问题的。她接生一个婴儿,人家都会给她钱,如果救活一个难产的男孩,有钱人家会送她不少东西。贫苦人家,她就分文不收。这个热心肠的姑娘,挣钱花钱都显得随心如意,最重要的是,她不必伸手向家里要钱,自由自在,活得开心,我从心里羡慕她。再看看周围的亲戚、邻居和熟人,女人都活得很难很苦。
  当地有位出名的美人,我叫她兰姐,画片上的美人也不如她漂亮,而且她在京城著名的教会学校读高中,家中富有,亲人齐全。我常常想:她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比香林姐还要好,谁能有她那样好的条件呢?
  谁知,就在兰姐毕业的前夕,家中催她立刻回家,逼她嫁给了一个土财主的儿子。她有文化,长得也漂亮,却终归成了一名家庭妇女,伺候公婆和丈夫,生孩子,操持家务,除了购物几乎不再走出家门。她曾哭闹挣扎,但没有任何用处,她若不服从,身无分文,能去哪里呢?人们感叹她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自己也就认命了。
  从此,我更崇拜香林姐。女人,只有自己养活自己,才有立足之地。
  香林姐会做葡萄酱,酸甜,很好吃,还会做薄饼。圣诞节时,信徒们在教堂里聚餐,吃葡萄酱和薄饼,人称圣餐。我总是跑去看香林姐做薄饼,然后大吃一顿,吃得满脸满嘴葡萄酱。星期天,我也会跑进教堂里去唱圣诗,香林姐弹钢琴,那神情很感人。香林姐的母亲作为传教士,具有许多特殊的习惯,她的名字当然是英文的,人们听不懂也记不住,只按照她女儿的姓叫她常太太,这一称呼代替了她的名字,后来就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名了。
  奇闻怪事
  这样不同国籍的母女二人,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从不争吵,当时也颇令人赞叹。香林姐的习惯也受后母的影响,根本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她,只由着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免不了招惹非议。夏天,她光脚丫穿拖鞋跑到街头去买西瓜,这在当时的小镇成为奇闻。后来,她这样自由自在的态度,终于造成了悲剧。
  香林姐和一名祖辈世世代代住在小镇的大学生相识。暑假期间大学生回到小镇上,两人坠入热恋中。他们不知社会习惯势力的强大,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不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招来灭顶之灾。
  记得有一天,小城的人都跑到大街上,为的是观看一件从未见过的怪事。香林姐骑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她的男友坐在车后座上,用双手搂着香林的腰。这辆锃亮的自行车是男友送香林的礼物,用它代替了订婚戒指。香林尽情地享受这份幸福,她认为自己有力量骑车驮着心爱的人上路,订婚仪式就变成了二人欢欢喜喜骑车旅行,轻松又快乐,无拘无束,简朴节约。香林的妈妈也认为这主意不错,还亲吻祝福了这对恋人。可光天化日之下,女人骑车带着男人,有说有笑地从大街上过,而且男人还搂着女人的腰,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损家庭的名望。
  这一对青年美滋滋地跑到海边玩了一天。幸福驱散了劳累,他们顶着满天繁星回来,相约明天黎明再相会,香林回家就睡了,美梦延续到天明。未婚夫却没有那么幸运,走进家门就遭受一顿严厉的训斥,然后他就被逼接受家中决定的婚事,而且当晚就失去了自由。有两条路由他选择,要么逃出家门辍学失业成为乞丐,要么结婚娶一位名门闺秀。这名从小依赖家中供养的少爷,毫无自立能力,面对严酷的现实,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人,选择了安逸。一夜之间,爱情结束了。P13-17
  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
  我出生在农村,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
  在我蹒跚学步时,奶奶就牵着我的小手呼唤:“往前走,别害怕!”
  从我学会走路,奶奶就给我一个用柳条编成的小篮子,让我跟随着千活儿的大人外出,自己学着采摘野果野菜,寻拾漏失在田野里的残粮。小小的筐篮有弯弯的提梁,我把小筐篮挂在细小的胳臂上跑来跑去,里面装进收割完毕遗落在地里的豆粒、花生、红薯、麦穗儿、谷穗儿,或者田里疏苗拔下来的萝卜苗,长在田边土岗上的野苋菜、马勺菜……回家后总会得到奶奶的夸奖和疼爱。那小筐篮仿佛一个宝盒儿,里面总是装满了喜悦和欢乐。奶奶一面收检我的收获品,一面还讲一些叮嘱的话让我记住。例如————
  “力气好比那井泉水,使不尽来用不完,人不要怕吃苦受累。”
  “采摘野果野菜,拣拾柴草弃粮,能锻炼人细心耐心。人一辈子都在寻觅和采摘,收获的大小,就看你用心用力的多少。”
  我喜欢在田野里无拘无束地奔跑嬉戏,寻宝拾遗,和小伙伴比赛心灵手巧。
  那是平淡而又温馨的日子。
  春天采摘嫩绿的榆钱儿生吃或者蒸糕,掰下香椿芽儿来拌豆腐全家共享,看燕子筑巢屋檐儿下,听喜鹊喳喳叫枝头。
  夏天吃桑葚儿,染成一个小花脸儿,躺在麦秸垛上数星星,听蛐蛐儿叫蛙群鸣。
  秋天吃熟透了的红姑瓤儿、枸杞子、野酸枣儿、山核桃,搂树叶儿,割野草,望大雁南飞,看荷塘出藕,粮入仓,菜入窖,家家户户洋溢着秋收的欢乐。
  冬天吃爆米花、烤红薯、冻柿子,北风呼啸,大雪封路,世界一片白,小小村庄一片宁静,古老的纺车吱扭扭飞转,抽出又细又匀的棉线线。
  除夕夜祭祖,春节拜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蒸年糕。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舞龙舞狮耍大刀。
  追着男孩们看抖空竹,滚铁环,放风筝,踢毽子。小姐妹们玩骨头子儿,争夺小小的羊膝盖骨,当成宝贝收藏。
  端午节门上插艾蒿,女孩儿用丝线缠成彩色小粽子、小葫芦、小篦子,戴在身上美滋滋又显摆又自豪。
  中秋节供兔儿爷,吃月饼,高梁秆儿做成车、马、轿和船,烂泥巴摔打摔打,捏成碾子和磨盘。
  大自然给予一无所有的孩子们很多乐趣和智慧,广阔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日夜流淌的小河,一年又一年,滋润着幼小的心灵。
  从学习讲话开始,就听祖母摇着纺车讲述动人的传说————
  狐仙、狼外婆的故事,喜鹊、布谷鸟的传说;
  人参、何首乌的故事,花仙、槐树精的传说;
  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
  牛郎织女七月七银河相会,梁祝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
  墙上的年画、瓷瓶上的人物、门神灶王爷的彩像、花样繁多的剪纸窗花、皮影的唱腔、民谣小曲儿……儿时诸多的生活情景、游戏、民俗、方言、谚语,仿佛都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国土沦丧,中国人任由日本兵残害,侵略者抢掠烧杀,毁灭了一切幸福和宁静,小小年纪内心烙下刻骨铭心的伤痕,才深切感受到民族的苦难祖国的存亡是比个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早早地认识到没有了国就没有了家没有了个人。
  上中学时,我随父母定居在北京,那时的北京还称为“北平”。求学的艰难,磨砺了我的性格:认准目标,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最大的耐心,期待成功但不怕失败。
  当我以农村孩子的学习基础考取北京几个名牌中学时,我并没有感到惊奇。我在学习条件优越的中学里完成了学业,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当我由中学推荐被燕京大学录取后,面对学问渊博的教授、导师以及满口流利英语的同学们,在那布告和通知全都使用英文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内心仍然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农村孩子。在众多家境富贵、衣物讲究的同学中间,我从未羡慕过别人的衣饰打扮,我最珍爱的还是棉布衣衫、布鞋棉线袜。奶奶一辈子只穿自己纺线自己织成粗布自己缝制的衣裤,这成为她一生从未改变过的习惯。而这传统融在我的血液里,积淀在我的骨髓中,形成我的风骨性格和欣赏趣味。
  燕京大学的环境是优美的,湖光塔影、古树粉荷;条件是优越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建筑讲究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条件优越的宿舍,然而众多的学子,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投入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我在这支队伍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当解放全中国需要青年贡献自己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抛下优越的学习环境随解放大军南下,去参加生死难料的战场拼杀。我就是在那时毫无眷恋地脱下学生装换上了列宁服,被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文委会,成为一名革命干部的。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从此,个人的命运、家庭的聚散、事业的挫折和发展、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在时代的巨轮飞转中起伏翻滚。
  我不幸被抛置在文化界,经历了波澜汹涌的狂风巨浪,暴雨山洪……六十年过去了,雨雪风霜、荆棘泥泞,漫漫长路上抬脚容易落脚难……但我又是幸运的,那么多文学艺术界的前辈和长者为我指过路标,具体地教导我,鼓励我,冰心、老舍、吴作人、萧淑芳、叶君健、端木蕻良、萧军……他们一生远离虚荣,漠视名利,默默地贡献,一年又一年,没有书房画室,挤在卧室里放张小桌儿,写出译出画出令世人惊叹的作品,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有那么多遗愿没有完成。
  吴作人老人曾拿着冰心奖参评书给我详细讲解:“画面中的兔子形象是学美国的……创作中要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表现手法,借鉴有益但不要模仿……”
  叶君健老人为译《安徒生全集》,多年查阅资料考证细节,连一件器皿、一个地名都不惜花精力在丹麦查访核对过。
  冰心为译《世界史纲》,翻阅的参考书可以装满一套房子……
  那一辈的文化巨人,从没为自己争过什么,他们无怨无悔,将一生的心血凝结成文化遗产留给了后人。
  在我那记忆的筐篮里,储存了很多只属于我的精神珍宝————
  有充满生命力的叶片,有坚实饱满的果核,有失去娇色依旧形态优美的花瓣儿,有干硬结实的根须……一件件深情温馨的往事,像散落的珍珠闪耀在印象里,不知不觉地变成我的血液,融化渗透散落在我的作品中。我所写的语言文字、故事人物、生活背景,都藏有我自身的影子以及我一生尊崇的品格、执着追求的理想和愿望。
  文学创作,写什么?怎样写?作品在读者心中留下什么?这是我不断实践反复思考的问题。每写一个作品,都像面对一份考卷,我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些。
  八十五年的人生旅程举首回望,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感恩,虽然历经坎坷,但我从来不想伤害别人。不论成绩多少,我都已经尽心尽力了。我受惠于别人的太多,而欠债不少。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历次苦难中的幸存者。
  奶奶只是一名农村妇女,没有上过学,她一生只想着给予:给亲人,给邻居友人,给遇到难处的陌生人……弱者都能得到她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从不为自己索取任何东西。
  奶奶离开我六十多年了,但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坚毅的神态永远刻印在我心灵的深处。无论我走多远,身处何方,她总是守护着我,引领我向前。
  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在人生旅程中采摘的果实,聚集起来,装进筐篮里,作为一份心灵的献礼,呈给相识不相识的朋友。在你们迈向未来的路上,我与你们同行。
  2010年秋于竹园





上一本:两代人的呼应--李成芳与刘绍川通信集 下一本:童心筑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回望--记忆中的碎片的作者是葛翠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