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大豆科学泰斗王金陵


作者:虹静,张彬彬,王志坤编     整理日期:2021-12-17 03:38:42


  1家族往事
  民国。徐州。金陵。浦口江边,风帆百里,胡家花园,人影绰约。考棚边墙,远远入画,伴随着风声、雨声,扫过了日月尘埃,留下了零碎而迷蒙的记忆。
  1917年,那个满载着中国历史的南京古城,在一片安静与祥和中,正滋生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而那些故事,总是能感染、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在梳理曾经过往之时,想起那年那月,江南的水色,教堂的钟声。
  丁巳年,癸卯月,丙辰曰。春燕啼晓,水雾弥天。湿漉漉的徐州,温仄仄的黄集乡,突然被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而撕破了以往的宁静。南京金陵神学院学堂内,一位身着长衫的青年,换上牧师礼袍,站在十字架前虔诚地祈祷,感恩上帝赐予他一个新鲜的小生命,感恩他的长子王金陵诞生。
  王金陵的出生,给王氏家族带来了添人进口的喜悦。王金陵的祖父王宜召,自是焚香叩拜列祖列宗,庆贺王家香火得传,后继有人。而他的父亲,正在南京金陵神学院读大学的王恒心,喜悦之余,取金陵之地名兼学院之校名作为儿子的乳名,以此作为纪念自己在南京金陵神学院学习的这段经历。可令他没有料想到的是,他的长子王金陵长大后,开创了中国大豆杂交育种的先河,在世界大豆的科学史上,创下深沉质朴、光芒不朽的丰碑。
  王金陵的祖籍,不是徐州,是山西洪洞县。洪洞县曾是一个山清水秀、安泰富足的地方。元末战乱,逃难避难的人蜂拥而至,县城不大,却人满为患。到了明朝初年,虽然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却到处是战争的创伤,战后的疮痍,加之黄河泛滥,饥荒连年,举国上下贫困而萧条。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均衡人口,太平民生,朱元璋采取了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移民政策,以招诱、征派的办法,强迫山西百姓移民。从山西洪洞县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高达数百万人,而王金陵的祖辈就是那时移民到山东藤县盖村的。
  藤县有个祠堂,老辈人都叫它三槐堂,因三棵老槐树得名。关于那三棵老槐树的由来,我们无需细究,但三槐堂王氏宗排,至今还在。王金陵的祖辈也自有谱系,按照他家的家谱,家、宜、恒、裕、慎……,王金陵的爷爷王宜召,就是取之“宜”字,父亲王恒心取之“恒”字,王金陵本应取之“裕”字,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沿用父亲取的乳名,所以在他的六个兄弟之中,只有他的名字中不带有“裕”字。
  清末。光绪。徐州。前街。王家祖辈都是农民,到了王宜召这辈迁徙到了徐州。先是在徐州东南角那个乡下寻得一席之地,后来搬迁到徐州西北铜山县黄集乡南片街(前街)定居。旧时的乡下,对外乡人,还很是欺生的,所以王家既然想在此扎根,自然要认个本家,这样在这里娶妻生子,耕田种地,也就无人滋事,和泰安宁了。
  2父亲王恒心
  王宜召妻子早逝,生有四子三女。除了种地外,还在集市上帮忙做“斗行人”。斗行人是旧时在集市上参与粮食交易的人。因王宜召人缘好,交际广,对黄集各商号也非常熟悉,一直参与粮食交易。但祖辈逃荒至此,家境早己落寞,虽然很是努力,依然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王宜召在做斗行人时,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王恒心七八岁时,就把他送到私塾,想让他能认识几个字,帮自己记记账,做做生意。但王恒心进了私塾之后,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王恒心,字冰斋,少年时一心想当医生,悬壶济世,光宗耀祖。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能够理解家境的贫寒,体谅父亲的艰难,所以,当他听说徐州有洋人开办的学校不收学费,就毅然决定,放弃在黄集念私塾,到徐州去寻找免费学校继续读书。
  清末民初,十几岁的王恒心,带着求学的梦想来到了徐州古城。可就在他刚踏进城门时,就被城门守兵拉住,强行减掉了辫子。留辫子本身是满洲人的风俗,从初期被视为蛮夷之俗,到后来被迫接受,再到后来成为天朝大国之特征,经过世代相传,已经根深蒂固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剃辫子对一个刚从乡下踏入城镇的书生来说,犹如剥掉衣服,既羞愧难当,又无可奈何,哭过之后,也只能坦然接受罢了。
  王恒心在徐州就读的学校是培心书院,是来自美国传教士葛马克创办的教会学堂。葛马克是当年美国大学兴起的大学生志愿参加海外宣教热潮中,被美国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教南长老会派遣来中国办教育和文化事业的,目的是宣传神学。教会办的学堂不收学费,或交很少的学费就可以进学堂学习,前提是必须要信教。王恒心念不起私塾,又想继续读书,只能选择教会创办的学校,遵守学校的规定。
  王恒心在培心书院一边干杂活,一边读书。因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毕业后,被安排在徐州东南一个叫袁家洼(音)的地方,在那里的小学教书、宣教。
  转眼,王恒心少年长成,到了安家立业的年龄。旧时儿女的婚姻大部分都是父母做主,王恒心母亲这时已经过世,他的婚事也就落在了王宜召一个人身上。王宜召托媒在徐州城北敬安集为王恒心选了一个女子。女子姓郭,是当地的农民,因家境贫寒,没有文化,也没有名字,嫁到王家后,才有了中国女性传统式的名字“王郭氏”。
  旧时的婚姻,对王郭氏来讲,无怨无悔,对王恒心来说,也算得上如意称心。王恒心在王郭氏进门后,为她取名郭静心,希望妻子一生都能贤淑雅静,吉顺平安。因王恒心教书教得好,很多外籍传道士推荐他前往南京金陵神学院读大学。在校期间,王恒心看到很多中国人因看不起病而失去最好的救治机会,看到很多中国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伤心辍学,于是,放弃了医者之梦,立志教育,想让更多穷孩子走进学堂进行学习。
  金陵神学院毕业后,王恒心再次回到徐州,被封立为西关教会牧师,成为徐州地区第一位中国籍牧师,并一做就是五十年。P2-5
  作为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我从先生那里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继承了先生一手创办的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科学研究所,并在这里开创了我的大豆事业,可以说我从先生那里获益良多。转眼间,我也年近花甲,在临近退休前还想为先生再做点事。恰逢今年是先生的百年华诞,一是想将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理论、人生经历做一个总结,二是想让老一辈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精神能够感染更多的年轻后辈,所以决定为先生出一本传记,作为先生百年华诞的纪念。
  先生勤奋好学,近千张读书卡片印记了他漫游科学海洋的身影,家里书柜中各门类书籍应有尽有;先生学识渊博,一牛发表160多篇论文和8部著作,奠定了我国大豆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石,培育一批优良大豆品种,获得何梁何利奖和多项国家奖励,“一手出品种、一手出论文”的学术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先生乐观豁达,一生经历坎坷,却毫无怨言;先生乐于助人,无论老师、学生、农民,有求必应;先生低调谦逊,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愿多说……相信每一位阅读者都会从先生的
  自从我2003年回归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科学研究所,至今己有15个年头,回顾往事,感慨万千。这些年有得有失,真正体验了人生的苦乐。苦的是撇下妻儿,错过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对妻子的陪伴。乐的是,重新回到自己出生、成长、学习和工作的母校,继续从事大豆研究,继续完成先辈未竟的事业,为先生、为大豆研究所、为学校、为我国的大豆事业作些贡献。十五年间组织建成教育部和农业部两个大豆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保留了大豆楼、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倡导设立王金陵奖励基金、为先生立了铜像……或许先生传记的完成将是我为先生献上的最后礼物。
  最后特别想说的是“感谢”,感谢盖钧镒院士为本书奉献精湛的序,感谢多年来大豆界老先生们的提携与厚爱,感谢我的师兄弟和师妹对我的关照,感谢大豆界同仁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东北农业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王乐凯和先生家人提供的便利,感谢我的助手、学生和同事的鼎力支持……文滨在这里谢谢大家!
  李文滨
  2n17年8月干哈尔滨





上一本:表达与倾听 下一本:蒋勋艺术美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大豆科学泰斗王金陵的作者是虹静,张彬彬,王志坤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