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同样是一首没有查到作者及原始出处的写给孩子的诗。这首诗至今仍出现在一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中,但从“讲读课文”变成了“选读课文”,我们那时叫“阅读课文”。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突出了课文作者,不少之前并未标出作者的课文,如今都有所体现。不过,《春风吹》的作者仍是“缺席”的,不知是实在无法考证作诗之人,还是这本就是一首专为教材撰写的诗歌。 从文学层面上讲,和《祖国多么广大》不同,这首《春风吹》的篇幅更长,节奏感更强,意象也更为“孩子气”。所以,虽在上一篇中提到了课文的朗读,但坦率地讲,我已记不得在课堂或早读上,大家齐声诵读《祖国多么广大》的场景了。倒是这篇《春风吹》,对于朗读的记忆十分深刻。而教学大纲的要求是“背诵课文”,可能进一步加深了印象。从学《祖国多么广大》到《春风吹》,时间应过去了7至12天,寒冬的景象已消失殆尽:冰雪融化、春回大地、草长莺飞……当我们大声读着《春风吹》的时候,窗外的春风可能正在轻轻地吹。 20多年后,再一次翻开自己用过的、已被画拉得乱七八糟的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默读起这首《春风吹》,发现了一个“生字”,看到字上方的拼音才忽然意识到,是“蓖麻”的“蓖”。这个字太不常用了,以至于现在让我动笔书写,可能都无法准确写出。课后的生字表中没有这个字。(但有“葵花”的“葵”)而如今作为“选读课文”出现在教材中的《春风吹》,也发生了变化:最后两句不再是“大家快来种蓖麻,大家快来种葵花”,而是变成了“大家快来种树,大家快来种花”。 再读《春风吹》,还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的练习,有这样一道题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我记不得自己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也不记得别的同学是怎样做出的回答,更想不起老师的“参考答案”是什么。但如今用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这道题目,无疑是一道给定了答案的题。我想,在当时,没人会说自己“不喜欢”;即便真有人有其他想法,也多半“不敢”表述。因为在潜意识中,知道只有“喜欢”这个答案才是“正确”的。 但,真的人人都“喜欢”春天吗? 首先要承认一点,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喜欢春天的。春天,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春天是温暖的、嫩绿的……可谓一切慰藉的衬托,一切美好的所在。尤其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而言,春天可以同玩耍直接联系起来。脱去厚笨的冬装,于玩耍之处自由伸展。春天,尤其是寒假结束后至五月前的春天。夜,来得已经比较晚了,但学校执行的仍是秋冬作息时间。学,放得很早;但天,还得再过好一会儿才黑下去。而三四月问,温度回升极快。这一两个小时,是童年时光的黄金一刻。即便如此,当时我们也不会用“玩”去诠释春天的美好。记忆中,小学的课堂上,“玩”扰是一个“碍眼”的字,谁在“造句”时不小心涉及“玩”,后果“不甚设想”。的确,很多时候,中国孩子在进入小学后,“玩”就不再是一门“显学”,而是转入“地下”,或竭力向“权威”争取玩耍的时间————“再玩一(小)会儿”,几乎是中国的小学生每天向家长说的一句话。但小学的“征程”结束后,这句话也随之消失。因为玩的时间、心情可谓不再;或者是另一种极端————少数人将玩当成了自己的“主业”。重新回到这道题,虽记不起关于答案之种种。但我想,可能是这样的:首先,肯定对春天的喜爱;其次,因为春天的景色美,所以喜爱春天;最后,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天的播种才有秋天的收获,所以喜爱春天。也许这个答案不够好,但应该能够代表“正常的”中国孩子的回答。但,既然是20多年后的重读,就不妨对春天的感受再说几句。 春色美,但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所处的地理方位,又决定了春光易逝。好不容易盼来的春景,却很难将其长久留在身边。而赶上冬天走得晚、夏天来得早,一年中留给春的时光只有区区几日。四季中,春可谓最“特殊”:它夹在季节特色鲜明的冬夏之间。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春天呢?“温暖”,是人们修饰春天常用的词汇。温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不冷不热?还是不如寒冷与炎热来得“直”。但温暖,终归是一种享受,以至于人们对它有了一丝敬畏————春风、春雨、春色、春景,早一点来,晚一点走,让我们多获得一些关于春的体验!P3-5岳瀚,祖籍天津,生、长于山东德州。拥有艺术学学士和艺术学 硕士学位。著有《“笑”的哲 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 解读》一书,曾发表散(杂)文、 影评、电影文学剧本等。现居青岛 西海岸,从事写作、文化项目策 划、教育培训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