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新京报刊发《清华大学农村生源近两成:“寒门难出贵子”非不可撬动》的文章,用清华大学的最新招生数据,揭示了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的实施效果,并回应了“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同时,也呼吁全社会对贫困学子在学业和心理上应给予持续关注和援助。我们把部分内容摘录于此,作为本课题的后续跟踪。 “据报道,清华2019年的内地学生中,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占19.3%。这其中,共有194人通过自强计划获得了30~60分的降分认定,最终106人成功考入清华,认定人数与录取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另外,清华通过国家专项计划录取273人,比去年增加7人。” “国家专项计划以及清华的‘自强计划’、北大的‘筑梦计划’等着眼于教育公平的政策倾斜机制,正在发挥其作用。” “农村学生有了额外的机会去上名校,这种希望本身也会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激励农村及贫困地区坚定“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不放弃向上流动的努力。” “清华大学曾对‘自强计划’学生进行调查,受访者普遍在外语和计算机方面较弱,存在学业上的挫败感和心理上的自卑感。” “这提示诸如清北这样的名校,对农村及贫困地区生源的倾斜,既要体现在招生倾斜机制和费用减免上,更要在学业和心理上给其持续关注和援助,让他们通过名校真正打开视野,自信地融入新生活,完成从内而外的蜕变。也就是说,这两成农村生源进入名校,不意味着倾斜性支持的结束。” “城市与农村的孩子或许家境不同、特质各异,但在高校里相遇,并不意味着就要争个你强我弱。农村孩子有时候更需要引路人,帮他们打破心中的魔障,在精英如云的名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而高校和老师们正是最合适的引路人——平等地看待并尊重他们,发现他们的兴趣和闪光点,细心打磨和培养,他们就可能拥有一个更可期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