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文学性强,修辞瑰丽,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意境深远。凡言志、寄情、庆颂、悼念、写景、吊古、讽喻、励人、自我修养等,都可以用对联来表达。说起对联的起源,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在春节前夕,一个学士在寝门左右两块桃符板上题写联句,以迎新春。孟昶皇帝看到后,认为学士的题句不工整,便亲自在桃符上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吉祥联语。这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早的一副对联。 至于桃符板的起源,那就更早了。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余的桃木做成的,上面写上门神的名字或画上他们的画像。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因为汉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大多数是一个单音词,也有两个字或三个字的多音词,对联就是字数相同的对偶句。一般来说,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字的声律相对,即平仄协调;一般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它们要音节一致,词性相同而意思相对或相迎,并且忌讳上下联出现重字;上下句句式一样,但句意要相互独立而且有联系。 具体说来,因修辞方式和与作要求不同,对联可分为九种形式。一为嵌名联,即在对联中嵌入姓名、地名、楼名或其他特定的字。明代某地书院有一上联:“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这出句很久没人对出来。后来大学士杨大年对出下联:“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上联嵌入李阳名,下联嵌入马援名。 二为嵌字联,包括嵌方位、季节、名称等。比如,乾隆年间,工部衙门失火,特命司空负责督工修复。纪晓岚作上联道:“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但一时想不出下联,正巧看到一位中书内阁,于是马上有了下联: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上联含金、木、水、火、土。下联有东、南、西、北、中。三是嵌数联,就是在联中嵌入数字,表达意思。比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王安石出了三条上联,难倒了素以善对著称的苏东坡。三句上联是:一、“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二、“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三、“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据说,到现在还没有下联,可见其难度。 四为析字联,就是用汉字的构件演变成联,有的还把字析为形、音、义三个方面。有一个析字联,非常具有代表性。上联是:“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言:明月送僧归古寺”,下联为:“双木为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另外,对联还有叠字联、谐音联、回文联、集句联、地名联等形式。可以说对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编撰本书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选材上尽量把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囊括进来,好让读者有一个具体鲜明的感性认识。对联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春联,内容总是喜迎新春,展望将来,并有祝福的意思;贺人新婚或祝寿,则是庆贺祝颂的内容;至于挽联则是对死者的怀念、评价,也有将作者与死者的关系叙述在对联中的,这都是特定内容的对联。 至于一般的对联,内容就更加多种多样了。有的是格言性质的,例如清代大臣林则徐在出任江苏廉访使时,在大堂上挂了一副亲自书写的作为座右铭的对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上联要求自己了解百姓生活疾苦,下联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多提意见。有的评论性质的对联更是让人回味,如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有清末赵藩撰写的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慎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既是对诸葛亮的评价,又是对政治的总结,就是在今天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对联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入文学体裁的小记,不被重视,常常疏于记载和整理,许多优美的对联因此失散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