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当代话剧,北京人艺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2012年,北京人艺迎来了“花甲之年”,这对一个剧院以及整个话剧界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坐标意义。而这个“坐标”的形成就来自焦菊隐及其老一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智慧和集体创造。由他们开拓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确立的北京人艺风格,不仅创造了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美学形式,而且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研究方法的戏剧符号学,是否能够引领我们走进这个充满学术诱惑的领域?它自身的发展和更新,对于我们感受、理解北京人艺的艺术创造,解读戏剧文本内部的隐秘构成,拓展当下戏剧研究的路径、方法又有哪些启示意义? 作者:徐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