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梁遇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在他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里,虽然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尚不足五十篇,但是他另辟蹊径、独具一格的创作特点,在现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大家。 梁遇春是现代白话散文史上早期的尝试者、实践者和开拓者之一,其文学作品的总体基调可以概括为“笑中带泪,泪中求笑”。南宋词人辛弃疾曾说:青年人写作是“为赋新辞强说愁”,故作迷茫和感伤是他们的“通病”。而梁遇春散文中所体现的悲剧感却是与生俱来的,那种看待生命的独特视角和对宇宙万物的质疑、感慨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情绪宣泄。他的散文真正做到了率性而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毋忘草》收录的《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春雨》等梁遇春代表作中感知。 正因这份蕴涵于骨子里的忧伤,在梁遇春文章中体现出的“幽默”不是与人瘙痒的低级趣味,而是带有深刻人生感悟与文化底蕴的沉思。 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早期的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后来略带沉重的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 因此,在《毋忘草》进行封面设计时,为了充分体现梁遇春忧伤的情愫与独特的人性思考,本社特别选用了我国书画名家纪望平先生创作的画作《舒缓的岁月》。纪望平先生的作品意境深远、恬静清新,可谓独树一帜。而这幅《舒缓的岁月》所表达的意蕴切实突显了梁遇春真挚率性、伤感忧郁的文学风格。 梁遇春,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大学期间便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创作散文、翻译西方文学作。他的散文自1926年起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