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人心情平静的书 这本书,让日本上班族站在拥挤的地铁里放松微笑 这本书,写字楼里的白领忧虑的时候就要拿出来看看 结束职场生涯,遁入空门,他,究竟有了什么不一样的顿悟? 日本震后疗愈第一书,安抚都市红尘中每一颗疲惫不堪的心灵 人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 人们以健康换取金钱,然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 人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 人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过。 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本来的面目。 他毕业于日本最著名的大学,曾任大型百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在日复一日的加班、升职、生活的诸多压力中,他越来越疲惫,常常不明白为什么每天要这样生活着,似乎因为大家都这样,所以也就这样了。 每天临睡前,他都会痛苦地想:我不快乐,我不喜欢现在的生活,然后带着疲惫入睡。第二天起来,生活还是一成不变,反复重演。 26岁那年,他终于决定抛下一切,出家修行。经过二十多年的修行生涯,他对人生有了完全不同的领悟,帮助成千上万的上班族找回了心灵的放松与宁静。 作者简介 南直哉 禅师 日本著名的禅师。 他于1958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大型百货公司管理人员,1984年出家入曹洞宗,至今已度过二十多年的修行生活,现任福井县灵泉寺住持,青森县恐山菩提寺代理住持。 南直哉禅师著有《日常生活中的禅》、《读〈正法眼藏〉》、《师傅与少年》、《从“疑问”开始的佛教》;与人合著有《简易“禅”入门》、《“疑问”对答》。
目录: Chapter 1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 1 渴望被人称赞 3 “空虚感”为何蔓延? 5 哪里才是我的安身之所? 8 孤独使人陷入绝望 11 “唯一”比“第一”更难 14 地震对人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17 看不到活着的意义 20 极端的自我厌恶狂失控之时 22 “做有个性的人”其实是种折磨人的咒缚 25 Chapter 2 “那个世界”真的存在吗? 29 人是“不得已”降生到这个世界的 31 谁也没法亲历“出生”和“死亡” 34 我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 37 相信“前世”、“来生”的传说 39 追究灵异现象的真伪毫无意义 41 通灵者和巫女都是有特异功能的人 44 要学会如何悲伤 47 只要去恐山,就能“见到”思念的人 49 盛敛思念的“容器”——佛教 53 信仰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57 注意!“信仰诈骗”是同神佛作“交易” 59 有难之时来唤“灵” 61 Chapter 3 “真我”在何方? 63 迂回避开人生难题很重要 65 “个人责任”能解决的都不过是些琐事 68 谁也不喜欢做“个人决定” 71 不要被流于表面的爱国主义所迷惑 74 花钱的方式能体现人品 77 对自己来说什么最重要? 79 过分“胸怀大志”的成年人令社会变糟 81 别以为自己多有价值 84 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寻找自我” 87 “我”只存在于同他人的关系中 89 Chapter 4 活在“当下”的意义何在? 91 人生苦痛,悲伤事更多 93 笑着活下去 95 依赖症是对“自我”的逃避 98 “疑惑”能否具体化为“问题”? 101 人生不存在“正确答案” 104 拥有怀疑常识的“第三方视点” 107 梦想不是生活的目的 110 正因绝望才更执著于希望 114 选择活着,你准备好了吗? 116 只有被人接受,“业”才成其为业 119 Chapter 5 亲子之间亲密而又痛苦的羁绊 121 没有什么比亲子关系更脆弱 123 问题越是深刻,感情越是无能为力 126 “不良少女”心中的苦恼 129 害怕被父母抛弃 132 你享受过无条件的娇宠吗? 135 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痛苦 137 父亲的角色是将母子相对化 139 人都渴望得到肯定 141 亲子关系不过是一种“规则” 144 Chapter 6 人际关系为何恼人?147 孩子因为自己痛苦才欺负别人 149 导致欺负行为必然出现的因素 152 对他人的慈悲能超越支配欲 155 “原谅”的困难 157 世间就算没有爱,人与人的关系也一样加深 160 只有互相尊重的关系才最理想 163 挣脱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166 仅凭当事双方无法消除歧视 168 好的信仰“信法”不“信人” 171 不可把人生选择权交与他人 174 愤怒时的克制法 176 Chapter 7 如何度过困难时期? 179 建成重视修养和知识的社会 181 成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共有危机感? 185 方便带来不便 188 为了得到一些,舍弃另一些 190 拥有自我批判力的人 193 自以为是最浅薄 195 当“生”的强度超过“死”的真实性 198 人与人只有共患难才能产生羁绊 201 Chapter 8 人生的终极技巧 203 不改变生活方式,自己就不会改变 205 一日坐禅五分钟,坚持一生必开悟 207 提倡“随兴式”的坐禅 209 咨询是一种“缓解治疗” 211 没烦恼也就没智慧 213 活下去的智慧 215 佛教提供的是“处生之道”而非“处世之道” 217 信仰是不须下注的“赌博” 219 后 记 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