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所写的关于北京的文章结集,时间跨度从上世纪90代初至今。北京这座帝国古都得天独厚的历史,让它的文化积淀及其丰厚,即便踩上再破旧却古老的哪一条街巷的尾巴,也会让整座城市的头跟着一起动。作者自小生活在北京,深爱着这座城市,同时又以作家敏锐的视角,书写北京人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市民性格,书写北京的名胜古迹、名人轶事、代表性的建筑、马路、胡同、巷子,可谓贴心贴肺,朴实动人。同时,从中亦可看到近二十年来北京城市建设的轨迹,以及北京人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喜怒哀乐的节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熟悉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和一街一巷,在他的笔下,读者亦能读到最具“北京味道”的人、事、物,及其在时代中的逐渐消失。然而“写下即永恒”,老北京的那些街巷屋瓦,店铺物件,在肖复兴先生的笔下,亦是永恒。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到北大荒插队6年,当过大中小学的教师10年。 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百余部。曾获全国、北京及上海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多种。近著有《肖复兴新散文画作选》两卷、《肖复兴音乐文集》三卷、《我的读书笔记》、《我的人生笔记》等。
目录 生在天子脚下,有皇城相拥,有周口店祖先在上,头枕燕山山脉,足踏华北平原,北京人一直都很是自大。不仅仅是掌管一方水土的大小官儿们容易自大,即使平头草民也很容易在骨子里滋生这种自大情绪,像渗透在血液里一样,一代代相袭,剔除不尽。 清朝灭亡,八旗子弟遗风健在并流溢久远。北京人即使人穷得叮当响,要养鸟、要斗蛐蛐;即使家挤得翻不开身,要养花,要侍弄大鱼缸;即使没什么书,要讲究个掸瓶、香炉、瓷器……要的就是这点儿文化味儿。这种文化支撑了北京人在艰辛生活条件下生存的乐天气息,也消磨了北京人的锐气。知足常乐,见好就收,中庸之道,在北京极得人心。 在老北京,前门大街真的有这样大的力量,能够通到中国的心脏吗?想想,李健吾先生说的没错,这条街是老北京任何一条街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位于帝京中轴线南端,直接通往天子祭天拜农的天坛和先农坛。在这样一条通往中国的心脏的街道两旁,可以看到,胡同和四合院是作为整体铺展连成片儿的,血肉和筋和皮是长在一起的。那样壮观的景象,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老北京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和故宫里的碧瓦琉璃成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气魄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 北京话,就像花香的一种味道,就像菜肴的一种味道,就像从大杂院里窜到胡同里炝锅的葱花儿的味道,让我们感到亲切。即便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只要一听到北京话,你也能感到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情,彼此立刻熟悉起来,恨不得赶紧喝一瓶二锅头畅谈一下久别的北京。 生在天子脚下,有皇城相拥,有周口店祖先在上,头枕燕山山脉,足踏华北平原,北京人一直都很是自大。不仅仅是掌管一方水土的大小官儿们容易自大,即使平头草民也很容易在骨子里滋生这种自大情绪,像渗透在血液里一样,一代代相袭,剔除不尽。 清朝灭亡,八旗子弟遗风健在并流溢久远。北京人即使人穷得叮当响,要养鸟、要斗蛐蛐;即使家挤得翻不开身,要养花,要侍弄大鱼缸;即使没什么书,要讲究个掸瓶、香炉、瓷器……要的就是这点儿文化味儿。这种文化支撑了北京人在艰辛生活条件下生存的乐天气息,也消磨了北京人的锐气。知足常乐,见好就收,中庸之道,在北京极得人心。 在老北京,前门大街真的有这样大的力量,能够通到中国的心脏吗?想想,李健吾先生说的没错,这条街是老北京任何一条街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位于帝京中轴线南端,直接通往天子祭天拜农的天坛和先农坛。在这样一条通往中国的心脏的街道两旁,可以看到,胡同和四合院是作为整体铺展连成片儿的,血肉和筋和皮是长在一起的。那样壮观的景象,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老北京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和故宫里的碧瓦琉璃成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气魄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 北京话,就像花香的一种味道,就像菜肴的一种味道,就像从大杂院里窜到胡同里炝锅的葱花儿的味道,让我们感到亲切。即便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只要一听到北京话,你也能感到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情,彼此立刻熟悉起来,恨不得赶紧喝一瓶二锅头畅谈一下久别的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