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 )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 ||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我之所以说出这些往事,不过想将一群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生活片段呈现出来——他们偶然擦身而过,或许连当事人也毫不在意,但在我看来,却有一种“世界真小”的趣味。 ——宋以朗 |||| 他们眼中的宋淇: 海内文章孰定评,观书月眼子能明。 ——钱锺书 古今少有的奇才兼完人与多方面的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时代的博雅之士)。 ——张爱玲 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写下张、钱二大章,最早的灵感都来自宋淇兄。 ——夏志清 亲爱的朋友,我常想在我一生不多的幸运事件中,我之认识你可以算是最大的。 ——吴兴华 作者简介 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原籍浙江吴兴,戏剧家宋春舫之子。1940年,以荣誉文学学士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并留校任助教。抗战期间,在上海从事话剧和学术活动,与钱锺书、吴兴华、傅雷及夏济安、夏志清兄弟等交游。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任职于美国新闻处(因工作关系结识张爱玲)、电懋影业、邵氏影业和香港中文大学。 宋以朗,宋淇之子,统计学博士,从事媒体调查,东南西北博客(zonaeuropa.com)创立人,父母去世后负责整理出版张爱玲遗作。 陈晓勤,南方都市报记者。
目录: 序(陈子善) 1 自序 9 卷上 茗香馀绪 第一章 我的祖父宋春舫 家世与教育 15 春润庐的鸿儒们 19 青岛褐木庐 23 海洋科学奇缘 27 病逝与藏书去向 30 与毛姆谈戏剧 31 第二章 宋淇与邝文美 宋淇的早年教育 36 曲折的大学生涯 39 燕京师友 41 搞话剧、办杂志 44 从商与南迁 46 洋进士邝富灼 49 邝家姊妹与宋美龄 54 第三章 香港故事 初到香港 58 双双任职美国新闻处 61 进入电影圈 65 加入邵氏影业 70 我所认识的电影明星 72 因病退出电影圈 76 关于电影的两篇文章 79 任职香港中文大学 82 创办《文林》 86 晚年的生活与志愿 88 卷中 微言惟有故人知 第四章 钱锺书 上海订交 95 与钱锺书通信 101 钱锺书的“呵呵” 105 文字游戏 109 论学评书 114 钱锺书与宋淇眼中的香港 116 钱锺书、杨绛与张爱玲 118 月旦文坛学界人物 123 第五章 傅雷 是邻居,更是挚友 126 与傅雷通信始末 132 傅雷与宋家家事 139 傅雷评论张爱玲 145 《殷宝滟送花楼会》与傅雷情史 149 第六章 吴兴华 博闻强记的天才 157 当吴兴华遇上钱锺书 161 谈文论艺 165 诗人生涯的尽头 175 《诗的教育》与“林以亮”之谜 178 卷下 半生缘未完 第七章 结识与交往 张爱玲、夏志清与柳存仁 185 结识张爱玲 189 移民美国 192 英文写作与翻译 195 编剧生涯及《红楼梦》剧本风波 199 遗嘱与去世 205 晚年经济状况与遗物 213 第八章 通信与作品 张爱玲没有写的文章 222 一个“一点都不美丽的误会” 236 有关《色,戒》的误会 251 《相见欢》究竟想说什么? 258 《上海懒汉》是《浮花浪蕊》的初稿? 266 第九章 张爱玲出版史 上海篇 274 港台篇 280 《同学少年都不贱》解密 287 大陆篇 295 半生缘未完:遗作的出版 301 结语 宋淇见过徐志摩,我也遇上张爱玲 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