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作为第69084号犯人,引导读者游历了普拉索集中营,再现了一个犯人的体验。他既跌入了情网,同时又目睹了自己的父亲在那里被处死的场面。作为辛德勒名单上的男犯第247号,他讲述了自己在辛德勒工厂里幸存下来的经历和战后与妻子难忘的重逢。本书是作者对充满恐怖时代的回忆。无论是讲述法西斯对克拉科夫的轰炸,还是在残酷的集中营里无情的饥饿,作者在写作时对大屠杀的叙述自始至终都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 不小心翻开了这本书,《上帝呀,你挨过饿吗?》类似于《安妮日记》的写实体验,那种扼住人咽喉的黑暗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一定是绝望到了极点,才会从心底发出这样的呼喊,“上帝呀,你挨过饿吗?”压顶的乌云我们无法用现代语境的小清新化解,“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密云不雨的沉闷无力也许唯有永不止息的爱才能战胜。主人公约瑟夫?鲍,是一位著名以色列作家、艺术家,1998年他被提名授予以色列国家奖。而这位纳粹死亡集中营的亲历者以及幸存者与影史*著名的反映那段历史与人性光辉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却有着两段交集,一是影片中曾出现了这样一段略显亮色的小插曲,让人心头不禁微微一热,两个年轻的犹太人在普拉索集中营秘密地举行了婚礼。他们彼此交换的结婚戒指是用藏在监狱屋顶的银勺改制成的,他们的婚床就是集中营的铺位而已。这两个人正是本书的作者约瑟夫?鲍和他的妻子丽贝卡?鲍。而且当时的他们不知道的是,当天正是西方的一个浪漫节日——情人节。辛德勒的勇气让人钦佩,他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但也许本能列名其中的丽贝卡?鲍所体现的巨大牺牲也不遑多让,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奥斯卡?辛德勒获准把一些犹太人带到他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厂去,在起草这个名单的时候,丽贝卡去找潘波尔,提醒他欠着她人情。于是他答应把她写入名单:但是当他填写她名字的时候,她却填上了她丈夫的名字。多年以后,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上映的时候,她告诉一位记者,她对自己能幸存下来有信心,但是她为自己的丈夫担心:‘我的丈夫对于我来说比我自己更重要,我并不害怕。’丽贝卡?鲍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在那儿,她本有三次被划定要送往煤气室,但是她都依靠自己的机智幸免于难。”是怎样的爱才能战胜无边黑暗,把生存的机会让给自己的爱人。二战后,约瑟夫?鲍作为一名卓越的画家,还创作了许多反映二战题材的画作,他为本书创作了60多幅插画,传神地再现了犹太人聚居区、集中营的恐怖气氛:集中营的故事就好像一个根本没有人类情感的人执导的一部恐怖电影,他的目的就是要恐吓观众,使他们神经发狂。其中一幅尤其让人印象深刻,一支长长的犯人队伍被押送着走向焚尸炉,而焚尸炉高耸的烟囱正在冒着浓烟,仔细一看那滚滚浓烟的形状竟然也是一个个行走着的人。“在集中营诞生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口号:你进这儿是通过那道门——你从这儿出去是通过那根烟囱。”在当下和平的环境里,我们也许无法想象或者体会那种极致的黑暗现实,但是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坚守却提醒着我们应该珍视的那些宝贵情感,爱、包容、悲悯、忍耐,“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让我们更强大。”也许,跨过大山与大海,穿过人山人海,才明白爱是唯一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