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现实中国


作者:杨晓升编/国别:     整理日期:2018-11-09 13:26:02

  当今中国文学期刊的萎缩不是因为中国缺少文学读者,相反是因为文学期刊太缺少读者感兴趣的作品。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作家和文学期刊的编辑,对日益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和对读者阅读心理变化的严重漠视,直接招致读者对文学期刊的严重惩罚。
  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时代,中国民众所感受到的从肉体到心灵的阵痛是极其巨大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角色的寻找、转换,每一个人都需要为生存去拼搏、奔波,新的社会分配公平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之前的下岗、民工潮、腐败、治安等等社会现象的背后,读者却很难看到作家深切关注现实、与民众同呼吸共患难的真正用情感与心血凝成的振聋发馈的作品。
  自2001年第1期改版以来,《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即《北京文学》原创版)杂志,以其内容的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尤其是“现实中国”栏目中每期精心策划的报告文学,更是因为题材切中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引起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并产生强烈反响。
  热切地关注现实,敏锐地紧跟时代,真诚地贴近大众读者,精心地策划组织作品,正是《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广泛赢得读者的原因所在。鉴于《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报告文学所产生的强大的市场效应,应各界读者的强烈要求,我们曾经编辑了《现实中国——新版(北京文学)2001年报告文学作品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现在,我们又将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2003年的优秀报告文学精选出来,成为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现实中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报告文学作品精选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以后每年,我们将及时编辑一本《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年度报告文学精选,并使其逐渐形成文学图书市场中的品牌。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所刊登的报告文学zui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本身强烈的时代感和市场感,它关注的是百姓所关注的生活与情感、热点与焦点,所以每期的报告文学均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全国各地报刊的争相连载、转载。这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市场感的报告文学,在经过每年的精选之后会体现得尤其突出,其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会让读者在短时间内获得长时间的精神享受。
  与此同时,读者将不难感受到,《现实中国》这些报告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当代社会不同角度的独到关注,以饱满的热情、清新的视角和独到的创造,丰富、繁荣了当今中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
  看《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读zui新zui好看的报告文学作品,可以说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学界尤其是广大读者的广泛共识。篇篇好看,期期精彩。不信,您就先读一读这本2003年度的报告文学精选集吧!
  1995年,在山东某商业银行业务处任处长的周建设被借调到北京总行。
  第二年,妻子也辞职到了北京,并在一家企业找了一份临时工。妻子来后,他们租了一间房子,有了一个临时的家。也是在这时,周建设动了想调进北京的念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儿子。
  山东是高考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多达30多万人,而算上大专,总录取率也只有50%左右,所以竞争异常激烈,录取分数线每年在全国居高不下。
  2001年,某家中央大报将各省市录取分数线公之于众,山东省diyi批重点院校录取线比北京要高出100多分。这年高考前后,公平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北京、上海成为关注焦点。外地人认为北京人占了便宜,不但沾了首都的光,也沾了高校资源丰富的光。就因为北京高校资源丰富,北京的孩子考大学就容易,十个人里有七八个能上大学。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愤愤不平,有人出来说:“咱北京的孩子别看分数低,可素质高。”这更招来一阵猛烈的板儿砖。2001年9月,北京市对外宣布:2002年,北京市高考将自主命题。嫉妒的、愤愤不平的、抨击的,全都傻眼了,人家不跟你玩一个游戏了,跟你的游戏规则不一样了,你还说啥?
  如果不是家里有一个也即将要高考的孩子,周建设也许不会去关心录取分数线的问题,不会去关心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儿子上的是一所重点中学,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坏,上个大学估计没问题,但要想进重点大学还是有点儿悬。
  虽然借调到北京,但在北京落户,周建设倒真没想过,分行的两位副行长在一两年内将先后退休,他这个重点业务处的处长接副行长的位置似乎顺理成章。再说,他也没觉得北京有什么好,这里,局级干部一抓一大把,当个局长,也得自己骑自行车上下班。所以他当时的想法是,好好干半年,给领导留个好印象。
  努力进京的目标zui初是由妻子提出来的,她对丈夫说:
  咱小铉要是在北京参加高考,没准儿能进清华。你一定要好好努力努力,为了儿子。”这话说了没多久,妻子悄悄把在银行的一份好工作辞了,亲自到北京来了,大有破釜沉舟的架势。
  为了有个北京户口,周建设拼命努力工作,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因为对他来说这是唯一的途径。说起当初的动机,周建设苦笑着摇摇头说:“这动机不高尚,很卑微,但却是真实的。”
  2002年元月,是周建设借调到北京的第七个年头。由于他工作表现出色,总行破例为他申请到了全家户口进京指标。周建设说,那天我从北京市公安局拿到户口迁入证时,真是百感交集。记起有一年回家过年,儿子见了我很陌生地看着我说:
  “爸,你再不回来,我都快不记得你长什么样儿了。”我听了差一点就掉了眼泪。如果不是为了儿子,也许我早就打了退堂鼓。当我终于拿到了那个想了多年、等了多年的户口本儿时,我在心里默默地说:“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儿子终于是北京人了。”
  办完了户口,周建设马上着手为儿子联系转学的事。他辗转托了很多关系,zui后还是一位老领导出面,找到了儿子现在借读的这所市重点中学。校长告诉他,在不能确认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时,只能办借读,两个月后参加高二期末考试,如果总成绩能进年级前100名,学校再为其办理转学手续。
  有人告诉他,这已经是很给面子了,能进这所学校的学生谁不是过五关斩六将才进来的,就是那些借读的学生也不是说谁想进就可以进的,除了要交数目不小的借读费,还得有关系。
  儿子听说要到北京上学,似乎并不欢欣鼓舞,要走的前两天,晚上回来得很晚,问他去哪儿了,说是跟同学在一起。
  到北京后,周建设很郑重很严肃地跟儿子谈了一次话。他说,这次期末考试很重要,你要是考不进100名,你就进不了这所学校,进不了这所学校你就只能去二类学校,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儿子一直低头听着,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周建设突然觉得他和儿子之间有了距离,面前的这个半大小子,已不是几年前搂着他的脖子缠着要他讲故事的那个胖小子了。
  怕儿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周建设几乎每天都要去学校看看,他发现儿子下课后几乎不出教室,也不跟周围的同学说话,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做作业。回家后,他想跟儿子好好谈谈,因为儿子并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那天,一吃完晚饭,儿子就坐到电脑前,说是要给山东的同学发邮件,在电脑前竟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周建设见了又急又气,忍了半天,见还没有从网上下来的意思,终于忍不住了,走过去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不抓紧。”儿子抬头看了他一眼,“叭”地关上了电脑。
  周建设说:“到了这里要学会跟新同学处好关系,别一天到晚老惦记着老同学……”话还没说完,儿子就冲着他说:
  “我一开口说话他们就嘲笑我,学我的山东话,还叫我外地人,北京人有什么了不起的。”
  周建设没想到儿子有一肚子委屈,竟一下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如果儿子不能融人新的集体,不能心情愉快地投人学习,势必影响学习成绩。他心急如焚,第二天就去了学校,跟班主任谈了儿子目前的心态,希望老师能从中做做工作。
  也许老师在下面做了工作,儿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虽然还不大爱与新同学交往,但性格活跃了一些。
  小铉期末考试成绩进了年级前100名,学籍由山东转到了这所重点中学。新学期开学,小铉成了该校高三年级学生。周建设也就成了高三学生家长。
  儿子进了高三,周建设和妻子的神经绷得更紧了,这可是决定命运的一年,不少孩子就是在这一年功亏一篑。可是周建设发现,他和儿子几乎无法沟通,7年的分离,父子之间已变得陌生,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距离在阻隔着他们,使他和儿子无法靠近。
  儿子的床头摆放着一只布做的玩具老鼠,那是他从山东带来的。他对那只玩具老鼠喜欢得不行,晚上睡觉时也抱在怀里。周建设看不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怎么还像个孩子,要抱玩具睡觉?他看了心里别扭。一天乘儿子不在家,他将那只玩具老鼠藏起来了。儿子晚上回来,见老鼠不见了,焦急地问:“小老鼠呢?我的小老鼠呢?”说着,便满屋找起来。
  周建设皱着眉头说:“什么小老鼠小老鼠的,你都多大了,还玩那些东西,我替你收起来了。”
  没想到比他高出一头的儿子横眉竖眼地冲到他面前说:“你有什么权利干涉我的自由,我喜欢小老鼠怎么了?那是我的自由!”
  周建设气得浑身哆嗦,扬起手给了他一巴掌,从小到大,他还从没打过儿子。挨了一巴掌的小铉没有哭,只是恨恨地盯着他说:“周建设,我告诉你,不是看你是我爸,我现在就把你撂倒在地上。”说着回到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了门。
  这一巴掌将他和儿子的距离打得更远了。儿子为什么那么钟爱那只玩具老鼠,来北京时还带在身边?周建设对此产生了怀疑,难道他早恋了,难道那只玩具老鼠是对方送的定情物?联想到儿子来北京后经常上网,有时在网上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周建设的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儿上。
  动手能力差:6岁了还会把鞋穿反,六年级了还不会自己系红领巾。
  没有自制力:什么东西都拆,家里的玩具、收音机,甚至爸爸挂在墙上的枪。
  不负责任:上小学时逃学一个月,他早、晚按点出去,按点回家,一个人整天在公园、马路上闲逛。
  不知深浅,胡作非为:抽烟、打闹,叫同学到家里来折腾,学李白斗酒诗百篇,用馒头蘸老白干,喝得一屋子孩子烂醉如泥。
  对于这样一个“没出息”的独生子女,郝麦收说也说了,打也打了,但是任你家长怎么说教打骂,郝丁就是有他的小心眼儿:我就这么着,看你们怎么办?反正我是你们的独生儿子,再急、再气,还能不要我?活生生折磨了父母20年。到了他好歹读完了职业高中,气得望子成龙的郝麦收实在没法,不得不想出一个和儿子签协议的绝招儿,下“狠心”来好好整治整治皇帝老子也打造不了的他。这就有了“9·18”之夜,有了父子协议。
  然而,事情之所以显得残酷,是因为郝丁的身体。
  郝丁出生时本是个“早产儿”,因为在娘胎里少呆了一个月,生下来就像猫一样的可怜。不仅如此,落生后又赶上唐山大地震,大人都得住抗震棚,弱小的郝丁就被母亲送回了山西老家,请奶妈抚养。后来发现他身体实在太差,10个月后又被接回了天津。小的时候感冒发烧是常事,经常闹痢疾、肺炎,半夜三更由母亲一个人抱着去医院看急诊(那时郝麦收还没有从部队转业回到天津),可以说郝丁是在母亲的怜惜和抱怨中一天天“熬”大的。对于这么一个“病秧子”、“小可怜儿”,母亲孙子芳只觉得能把他养活,别半路夭折了就谢天谢地,哪里还有过高的期望要求孩子成龙成风.
  因为我也是母亲,也有一个从小体弱的孩子,所以非常同情孙子芳。
  我不知道天下像我们这样的妈妈会不会赞成郝麦收那样的做法,还是大多数人都宁愿自己的弱儿在父母的呵护下,以身体健康为diyi,长大了也就靠父母安排一个一般一点的工作,谁会狠心用“协议”的办法强行把孩子推向社会,逼着他早点自立,只为了将来“有出息”?
  孙子芳告诉我:她的思想并不是那么保守,在企业,她一直是搞政工的。如果按照她的本意,她是宁愿让郝丁平平庸庸的,也不愿意看着郝丁这么受自己父亲的折磨。“天下的父亲和母亲到底不一样,郝丁毕竟是我一个人惊一天险一宿地把他带大的,现在都长到二十几了,你看他还是那么瘦小枯干,要是依着我自己,我可下不了他父亲那样的‘狠心’。”她说着,
  几次忍不住泪,弄得我心里也潮潮的。
  怎么办呢?郝丁已经软软弱弱地长到了20岁,父亲郝麦收却就是因为他长到了20岁还那么软软弱弱的不成器才决定逼他,一场战争不可避免。郝麦收把父子协议看成一场志在必得的“实验”,那么郝丁呢,他成了什么?我问他知不知道自己的角色?郝丁苦着脸:怎么不知道?用我同学经常嘲笑我的话说:“我就是我父亲实验室里的那只完全被动的‘小白鼠儿’!”
  ……





上一本:芳香日日 下一本:龚自珍鲁迅比较研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现实中国的作者是杨晓升编/国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