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苦悶的時代,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會產生窒息的感覺。──劉以鬯 創作了真正的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酒徒》…… 小說《對倒》啓發了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蜚聲國際的電影《花樣年華》…… 本書作者黃勁輝用了六年時間拍攝「文學家紀錄片」《1918》,向現代主義文學大師劉以鬯致敬。 聯合推薦 黃萬華(山東大學教授)、劉燕萍(嶺南大學教授)、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教授)、林少陽(東京大學副教授)
作者简介: 黃勁輝 電影編劇、導演、作家、學者。曾經憑電影《奪命金》(2011)劇本,榮獲台北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編劇」及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編劇」等殊榮。該電影同時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較早期參與的劇本,包括梅艷芳、鄭秀文主演的高票房電影《鍾無艷》(2001)及柏林影展觀摩電影《辣手回春》(2000)等。著有短篇小說集《變形的俄羅斯娃娃》(2012)、《香港:重複的城市》(2009)等,編著《電影小說》(2014)。其短篇小說曾入選不同文學選集,包括《香港百年短篇小說精華》、《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香港短篇小說選》等。 黃氏是山東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大學哲學碩士,「文學與電影」叢書(香港大學出版社等)主編及策劃,該叢書出版包括《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2000)、《女性與命運:粵劇.粵語戲曲電影論集》(2000)、《香港文學與電影》(2012)、《香港影像書寫:作家、電影與改編》(2013), 思考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黃氏對劉以鬯素有研究,曾與梁秉鈞合編《劉以鬯作品評論集》(2012)。 黃氏花了六年時間,堅持同期編導了兩部香港文學家紀錄片《劉以鬯:1918》及《也斯:東西》(台資「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2)。兩片風格迥異,尋求打破紀錄片與劇情片的限制。兩片在2015年台灣公映,2016年在香港公映。報告文學作家、記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曾任解放軍報記者、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總策劃、南方週末常務副主編。作品有《大清留美幼童記》、《海葬——大清海軍與李鴻章》、《舊聞記者》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文學與影像的跨越:《1918》劉以鬯紀錄片製作實驗 一、追求一部「與眾不同」的紀錄片 二、香港作家劉以鬯的身份與情懷 三、「紀錄-劇情」:形式主義的影像實驗 四、紀錄片的放映及展望 第二章 劉以鬯與現代主義心理敘事 一、1960年代初《酒徒》與意識流小說 二、1960年代以後的實驗小說與現代心理敘事 第三章 城市圖像:電影與文學的互動 一、電影與現代華文文學的淵源 二、劉以鬯的城市圖像實驗 三、城市圖像的時空構成法:法國新小說與《對倒》 四、劉以鬯《對倒》與王家衛《花樣年華》電影的關係 第四章 劉以鬯與現代復修:一種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的追尋 一、香港地緣文化的現代復修:現代復修觀念的形成與香港1960-1970年代文化環境 二、《寺內》的現代復修:新舊符號融合與施蟄存文本比讀 三、上海、香港的雙城魅力:記憶、當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