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六、七十年代是一個催人早熟的年代。 貧窮是原因之一,還有社會動盪。但是,在九龍半島的另一邊是香港島,一程不到十分鐘的天星小輪,由尖沙咀到踏足中環,箇中差別,有如當年的粵語片與國語片—— 前者大多是黑白世界,後者幾乎全是伊士曼七彩弧型闊銀幕。粵語片是升斗市民的雞尾酒,殘酷滲雜夢幻。國語片是南來新移民的鄉愁寄託,借在其中逃避現實。兩者,都是提早把小孩帶進成人世界的黃磚路,但電視一旦點亮萬家燈火,粵語片作為一日播出三至四齣的主要菜式,它的親民性格無疑老幼咸宜,只是若論對精緻、矜貴、優雅、華麗等等代表「更美好生活」有所憧憬的小孩來說,國語片,和它的重要標記—— 女明星,才是電影夢的魅力所在。 沒有大銀幕,沒有把膠片上的影像投射到銀幕的光(Glamour)就不會有Larger Than Life的大女明星。都說今日誰都可以是明星但又打鑼都找不到明星,可是因為大家都錯把銀幕叫熒幕,放映叫播映,理所當然,天空變小,也就看不見頭上的星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