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以色列大使馆突然遭遇爆炸袭击,幸存者们被随后赶到的四名蒙面人一一屠杀。特工加百列·艾隆不得不再次告别他在威尼斯的艺术天堂,参与调查。加百列带领队员前往法国秘密抓捕案件的主谋——恐怖分子哈立德,却在将要成功的前一刻得知,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毫无行动能力的妻子已落入敌人手中。陷入被动的加百列遭恐怖分子挟持,前往巴黎去实施下一场恐怖袭击,成为了敌人手中的又一颗人肉炸弹。巴黎的里昂火车站,精神瘫痪的妻子就在站台对面,身边不远处是人肉炸弹,距离爆炸还有十秒…… 作者简介: 丹尼尔·席尔瓦(DanielSilva),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阴谋论大师,以惊心动魄的故事,为您揭示国际政治斗争的阴暗本质,四次夺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第一。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对国际政治真相的深刻批判,任命他为美国大屠杀纪念会的委员。 作者倾注的热情及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奠定了本系列在当今间谍小说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出版人周刊》 本书中,著名的法国考古学家摇身一变,成为了制造爆炸案的恐怖分子。席尔瓦将情节中的神秘与悬疑刻画得栩栩如生。——《纽约客》 在“加百列·艾隆”系列的第五本书中,席尔瓦清晰再现了巴以双方三十的浴血历史。真实的历史中被加入了令人战栗的悬疑氛围。——《书目报》 博尔盖塞花园附近的那条小胡同里没有任何灾难的前兆。意大利警察和保安正在明媚的阳光下懒洋洋地闲聊着。和罗马的很多外交部门一样,这个院落里有两座使馆,一座处理与意大利政府之间的事务,另一座则处理对梵蒂冈的事务。两座使馆当天都开放办公,所以大使们都在办公室里。 十点十五分,一个矮矮胖胖的耶稣会会士摇摆着从山坡上走下来,手里拿着一只公文包,包里是梵蒂冈国务秘书处的新外交行动计划,计划中包含了对以色列入侵伯利恒的谴责。信使把文件交给使馆的办事员,然后又喘着粗气回去了。这份文件将公之于众,其中尖锐的措辞恐怕会为梵蒂冈带来一时的尴尬。这位信使的时间掐得实在是刚刚好——如果他再晚上五分钟,恐怕就要和他手里的那份文件一起化为灰烬了。 可有一家意大利电视台的摄制组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本想针对中东局势问题对大使进行采访;同样不幸的还有来游说大使的当地犹太改革者代表团,他们针对下周在维罗纳召开的新纳粹主义大会,坚持对其进行谴责;还有一对意大利夫妇,他们因为反感新近兴起的反犹主义热潮,特地来询问移居以色列的相关事宜。仔细数数,共有十四个人围在大使馆的办事处入口,等候接受那几个短头发保安的搜身检查。就在这时,一辆白色的卡车右转驶入这条死胡同,开始了它最后的冲刺。 大部分人在车拐进路口之前就听到了动静。在那样一个静谧的早晨,卡车发出如同痉挛一般的噪声,显得十分突兀,让人无法忽略。意大利保安停止了交谈,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那十四个聚在门口的人也都闻声望了过去。胖胖的耶稣会会士正在对面等车,他也把圆脑袋从手上的《罗马观察家报》上抬起,望向了街口。 微微倾斜的街道为卡车增加了助力,它开始了惊人的加速。转弯时,车载的重物将重心狠狠推向了一侧的两个轮子。有一瞬间,那辆车险些侧翻,但它最终还是稳住了,笔直地朝着大使馆冲来。 透过挡风玻璃可以看到司机的脸。他很年轻,胡子刮得很干净,双目圆睁,嘴巴也大张着,好像在冲着自己大喊大叫。不知道为什么,车子的雨刷器一直在左右摇摆。 意大利保安马上做出了反应。其中有几个人飞快地躲到加固过的水泥墙后面,另外几个则趴倒在钢筋和玻璃制成的保安岗后面。有两名保安主管开始向那辆卡车开火,火星溅在了车子的护栅上。挡风玻璃碎了,但车子依然加速飞驰,直到撞上目标。 从圣彼得广场到西班牙广场,甚至雅尼库鲁姆山都听得到爆炸声。身处高层建筑的人们都看见了博尔盖塞别墅北部升腾起来的那团橙红色火球,紧接着便是一团更巨大的灰黑色蘑菇云。爆炸地点一英里以内的窗户都被震得粉碎,包括附近一座教堂的彩窗。树木在瞬间变成一片秃枝,鸟雀死在了半空。监控地震的地质学家一开始还以为罗马发生了一场低级数的地震。 然而,真正带来更大伤亡的其实是第二辆车。那名梵蒂冈信使被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掀倒在地后,看到又一辆车快速转入那条死胡同。那是一辆蓝西亚轿车,车上坐了四个人,车速相当快,他还以为那是闻讯赶来的警车。会士站起身来朝浓烟走去,希望可以帮忙救助伤亡者,可他看到的却是另一场噩梦——蓝西亚的车门被同时打开,他误以为是警察的四人开始朝着那栋建筑开火。在烧焦的建筑废墟中蹒跚的幸存者被无情地杀害了。 那四个人几乎在同一时刻停火,回到了车上。离开时,其中一个恐怖分子瞄准了那位会士。会士用手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准备迎接死亡。而那个恐怖分子却笑了笑,随即消失在了一片烟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