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奥伦·巴特勒著的《奇山飘香》的主角大部分是越南战争后流落到美国南方的越南移民,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南越共和军上校、越共政委、投机商人,亦有饭店服务员、酒吧女、普通士兵和民众。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手法,通过越南移民自己的声音,叙说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虽然这里更舒适,还有与家乡相似的片片稻田和头戴斗笠在田里劳作的身影,但处处透露出战败的沮丧、国破人亡的遗恨、挥之不击的乡愁妻离子散的痛苦,以及文化身份的困惑。
目录:
投诚
格林先生
回家路上
童话
蛐蛐儿
父亲的来信
爱
中秋节
一片开阔地
鬼故事
遗物
入殓
一对美国夫妇
奇山飘香
一盒沙龙烟投诚
格林先生
回家路上
童话
蛐蛐儿
父亲的来信
爱
中秋节
一片开阔地
鬼故事
遗物
入殓
一对美国夫妇
奇山飘香
一盒沙龙烟
失踪
译后记
我心中没有恨。自己现在差不多已能肯定这点了。我为祖国战斗得太久了,以至于连自己的老婆都丢了,让她跟了另外一个男人,一个瘸子。那是因为虽然我还活着,但不在她身边,对她来说我就已经是个死人了。大概让我还有些愤愤不平的是,这个男人的残疾是天生的,而不是打仗受伤造成的。现在甚至连这一点都无关紧要了。我的祖国是以灭亡告终的,而且我也不在那儿住了,我偶尔从报纸上了解到越南统一后的生活状况,肯定那两个人仍在那里遭罪。实际上这对我来说也无所谓了。这样谈论他俩,甚至连自己都觉得有些奇怪,但让人更加费解的是,我先提起他俩,然后才讲另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遭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复杂情感折磨的男人。正是这个饱受折磨的男人让我有时觉得自己还能盘着腿,摆出一种平静的姿态,甘愿接受所有一切,甚至包括人们所说的那个苦自人欲的道理。
我所恨的可能还有其他人。但我的确为过去的敌人感到难过,也为我们国家的敌人感到难过。我现在住在路易斯安那州格雷特纳市的玛丽·波萍南街上。
正因为我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我在住在西岸的那些越南移民中颇有影响力。我们都是来自南越的移民。假如你走过一座桥,进入新奥尔良,沿着州际公路向北走,然后再转向一条以一位厨师命名的高速公路,就会来到一个叫凡尔赛的地方。在那里你还会发现来自北越的人。他们都是凡尔赛的天主教徒。但我是佛教徒。下面这些事是一位来自越南共和国福绥省的越共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告诉我的。
那时,我正在土山附近的兵营里给澳大利亚人当翻译。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不同体现在搭帐篷的方法上。美国人是先清理出一块地,砍去那里的植物,把地犁一遍,弄平整,围上带刺的铁丝网,最后在网上挂上铁皮酒罐。澳大利亚人则直接原地搭帐篷,从不砍树,然后住进铺上木地板的帐篷里。他们把帐篷支在树荫下。每当你清晨醒来,就能听到头上的鸟叫声。这情景常常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我住的村子离这里很远,而且在内地,靠近波来古。那时妻子还属于我。我躺在树荫下的帐篷里常常想起她。可是,每当我走进兵营餐厅就餐,面对着鸡蛋、咖喱香肠和菜豆时,就没那个心情了。
澳大利亚人的帐篷搭得不错,可我实在搞不懂他们的吃法,特别是早餐。就在那天早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宕文塔。我从餐厅对面望着他,只见他呆坐着,两只跟蹬着盛满饭菜的盘子。他身旁一边坐着指挥官,一边坐着值日官,看得出他是个重要人物,因此我又仔细端详了一下。塔哥皮肤黝黑,穿着一件蓝绿格的运动衫,和我一样是农民出身,他有可能被视为西贡大街上任何一个蹬三轮的普通人,或头顿市大街上叫嚷着讨要车费的车夫。可当时我一眼就知道他的身份不是平民百姓。
他的头发被头顶上的电扇吹得乱七八糟,发型是典型越共战地理发员的作品,除此以外,身上还有某些别的东西能披露他的身份。他坐在几乎比他高一头的两位澳大利亚军官中间,身体微微缩着,但看起来似乎很高大。我们村里人都迷信鬼神,而且很多越南人都信鬼。有时鬼会变成人的模样,然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每当想起与鬼相遇的情形,你就会感到身边有一个庞然大物,好像黑夜里撞上了大山,你看不见它,但知道它就在眼前。我第一次看见塔哥时,就有这种感觉。倒不是我觉得他是个鬼。当我看他两眼盯着咖喱香肠发呆时,马上知道他比自身要高大得多。
过了一会儿,我觉得好像有人从左侧过来坐下,但因塔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所以我没马上觉察出是谁。我耳旁有人大声说了一句悄悄话:“嘿,伙计,你会有机会和他打交道的。”我转过身来,原来是情报官汤森德上尉。他的八字胡抹了油,捻出两个细细的胡子尖,胡子尖一颤一颤的,和平时他审问犯人时听到令他感兴趣的东西时一个样。现在正是这位塔哥又令他的胡子尖颤抖起来了。汤森德把目光从我这儿移到了餐厅对面,我的眼睛也跟着转了过去。又有一位越南人,一位共和军少校,端着盘子走了过来,指挥官立即溜到一边,让新来的少校坐在塔哥旁边。少校和塔哥搭讪了几句,塔先生好像在应酬着,接着少校又和指挥官聊了几句。
汤森德介绍说:“这是我们新来的丛林侦察兵,坐在那边的少校吃过早饭后会先回师部,我们俩再和他谈谈。”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