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并购战争


作者:张金鑫,崔林     整理日期:2014-08-26 00:19:45

本书以纵横捭阖的叙述手法,回顾了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并购浪潮,汇集了中国企业龙蛇争霸、越洋博弈和海外拼杀的经典案例,在凸显中国企业并购大趋势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波诡云谲的终极较量——商战无形,定输赢,决生死,或一鸣惊人而天下皆知,或出师未捷而湮没无闻。
  《并购战争》通过一个个酣畅淋漓的故事,一个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在历史中思索并购,在现实中盘点并购,眼光独到、见解犀利,既有抽丝剥茧般的细腻分析和批判,也有高屋建瓴式的概括和总结。作者放眼产业大计,从民族企业兴衰存亡的大视野出发回顾较量、研究较量和分享较量,既是重温历史以资借鉴,也是在总结成功之道。
  作者简介:
  张金鑫,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中国企业并购权威研究专家,中国企业兼并与并购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并购谁:并购双方资源匹配战略分析》,主编《中国企业并购年鉴2007》等。崔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国内资深的产经评论员,《中国经济英才
  目录:
  第一章: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并购狂潮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兼并,可以迅速扩大生产制造规模,积累资产。采用不断兼并和扩张的模式,跨国公司一般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只需短短10年,就可以把资产从数亿美元发展到高达数百亿元,甚至是上千亿美元的规模,从而改变世界固有的经济格局。
  1、奠定美国两党政权格局的并购风暴
  2、形成美欧日三大金融帝国鼎足之势的收购浪潮
  3、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
  4、大财阀们控制的金钱游戏——欧美体育产业购并内幕
  5、由少数几个超级网络家族主宰的互联网世界
  第二章:撼动全球政治规则的越境暗战
  全球范围内的并购狂潮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无论其是企业还是政府行为,都是为了垄断整个行业,攫取高额利润。由此,我们非常清楚,真正控制着这个世界,对世界有发言权的,不是普世大众,而是那些在兼并与并购中崛起的超级资本航母。
  1、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决定你汽车里程数的幕后操盘手第一章: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并购狂潮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兼并,可以迅速扩大生产制造规模,积累资产。采用不断兼并和扩张的模式,跨国公司一般只需要几十年,甚至只需短短10年,就可以把资产从数亿美元发展到高达数百亿元,甚至是上千亿美元的规模,从而改变世界固有的经济格局。
  1、奠定美国两党政权格局的并购风暴
  2、形成美欧日三大金融帝国鼎足之势的收购浪潮
  3、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
  4、大财阀们控制的金钱游戏——欧美体育产业购并内幕
  5、由少数几个超级网络家族主宰的互联网世界
  第二章:撼动全球政治规则的越境暗战
  全球范围内的并购狂潮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无论其是企业还是政府行为,都是为了垄断整个行业,攫取高额利润。由此,我们非常清楚,真正控制着这个世界,对世界有发言权的,不是普世大众,而是那些在兼并与并购中崛起的超级资本航母。
  1、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决定你汽车里程数的幕后操盘手
  2、是谁吞掉了美国信孚银行?
  3、空客和波音——将官司打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航空公司
  4、让美国众议院胆战心惊的德国电信收购案
  5、百威啤酒涨价的秘密:AB与英博的强强联合
  第三章:中国企业并购战的真实动机
  2008年一年的时间,中国企业共进行了102起海外并购,占到整个亚洲地区的45%,涉及金额321亿美元,远远超过2007年的260亿美元。平均每起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到3.83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也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势头的一个很好体现。
  1、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实现公司上市
  2、凭借兼并外国公司打开海外市场
  3、通过收购相关产业完善核心产业链
  4、收购核心技术和研发机构占领全球制高点
  第四章:中国民族品牌的输赢之道
  应该说,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吸引外资一直是我们的政策。但是,企业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最主要力量,如果无限制地被外资控制,那中国的经济就只会任人宰割。因此,如何把握外资并购的度,研究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目的和动机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1、乐凯,利用柯达实现技术更新
  2、强生投资大宝,一场双赢的并购
  3、苏泊尔联姻法国SEB,让企业全面升级
  4、南孚电池缘何被手下败将收购?
  5、双汇落户外国资本之手的利弊之争
  6、哇哈哈收购达能股权,民族品牌的一次彻底胜利
  第五章:中国企业国内市场龙蛇争霸
  从形式上来看,中国目前的并购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横向并购,也有很多以控制产业链上下游,摆脱恶性竞争为目的的纵向并购,此外还存在大量的多元化并购。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决定的,环境和具体经济构造不同,所采用的并购模式当然也会不同。
  1、三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并购三鹿
  2、美的收购小天鹅,走向多元化扩张的第一步
  3、国美收购三联商社,打开融资渠道的胜招
  4、中国远洋收购母公司,增强竞争优势的明智之举
  5、涉嫌垄断经营,新浪并购分众受阻
  第六章:后美国时代的中美澳越洋博弈
  从中国企业在美国的遭遇来看,国有企业在美国进行的并购更容易受到美国政治的干预。美国人普遍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更像是中国政府的一种国家战略,而不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这就为我们的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制造了诸多麻烦。
  1、美国国会否决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幕后真相
  2.腾冲收购悍马,敢作敢为还是有意炒作?
  3.可口可乐为什么没能收购汇源果汁?
  4.缺乏政治谋略,中铝力拓闪婚失败
  5.中钢集团成功收购中西部公司的制胜法宝
  第七章:中国力量拼杀欧洲战场
  并购欧洲企业从而获得进入欧洲市场的大门,这只是中国企业登陆欧洲的一个原因。中国企业赴欧洲并购的目的有很多,比如获得技术和品牌,如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为了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TCL并购施耐德电器;还有的是为了获得设备,如最近的沙钢并购蒂森克虏伯钢铁;还有的是为了获得研发优势,如上汽并购英国英孚轿车等等。
  1、TCL收购汤姆逊付出高昂学费
  2、联想宏碁欧洲鏖战的真实意图
  3、CECT一举收购飞利浦,实现丰厚盈利
  4、上工申贝收购杜可普•阿德勒,赚足市场份额
  5、北一机床,不为人知的经典收购案例
  6、吉利收购沃尔沃,开始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
  第八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兼并战略
  每个企业都在不断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目前,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如何利用并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服务,如何通过并购整体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和中国经济实力,是摆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前的一大挑战。
  1.大潮汐,各行业的重组和并购接连不断
  2.大震荡,中国式收购将重塑产业格局
  3.新起点,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亮剑
  附录一:企业并购成功的十二字真诀
  附录二:国际重大收购失败案例
  1.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
  2.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并购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形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J.斯蒂格勒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并购中迅速崛起的并购新力量,中国经改革开放就意味着要将国门打开,让全世界的技术、人才和资本进来,就意味着不得不开始迎接来自全世界的挑战。研究品牌和并购的专家学者都知道,中国最早的那批日化品牌,如熊猫、活力28、小护士等,就是在海外资本的强势并购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即使少数能够“幸存”下来的民族品牌,也没有了当年的影响力。
  2008年9月3日,中国果汁饮料的领头羊——汇源果汁集团发布公告称,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Industries以约179.2亿港元的天价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根据规定,如果此次交易完成,汇源果汁将成为AtlanticIndustries的全资附属公司,并被撤销汇源股份的上市地位。
  这就意味着可口可乐买下了汇源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包括经营多年的中国驰名商标“汇源”品牌。一时间全国舆论哗然,不仅媒体、专家,普通百姓对此并购案的抵制也是异常强烈。
  应该说,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吸引外资一直是我们的政策。但是,企业是一国经济的基本要素,也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最主要力量,如果无限制地被外资控制,那中国的经济就只会任人宰割。因此,如何把握外资并购的度,研究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目的和动机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得利润。其中收购就是一种尽可能扩大利润的工具。出于寻求最大化利润的目的,外资肯定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品牌。从长远来看,品牌对消费者的潜在价值无形而又巨大,中国福建生产的运动鞋,只要贴上耐克的标志,价格就能翻几倍。外资深知这一点,之前的“活力28”、“美加净”等品牌显然就是并购后被直接砍掉的典型。
  所以说,我们对待外资对中国影响力巨大的民族品牌的并购要非常慎重,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汇源果汁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果汁饮料的旗舰,汇源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是巨大的,一旦被可口可乐全资收购,谁知道其会怎样处置呢?
  从外资并购中国的历史来看,不同外资收购者有着不同的利益目的和动机。通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由于涉及国家的安全,所以这类国际巨头一心想通过与国内企业联姻,进入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工程机械巨头沃尔沃等进入中国主要是抢占中国市场的制高点,而国际金融大鳄们则正觊觎我国市场中的黄金投资机会。还有像凯雷这样的投资机构并购徐州重工,则很有可能是为了投资,等股价升高之后再卖掉。各式各样的并购目的需要甄别,区别对待,否则,就很容易陷入被人垄断、被动挨打的困局。
  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大体可以分为“经营”性并购与“非经营”性并购。我们之前讲到的大部分案例都是属于“经营”性并购。也就是说,外资并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扩大其产品的市场以及利润,即在同一个行业内的进入和退出。而我们现在要特别注意的是“非经营性”并购对中国企业以及产业造成的伤害。
  非经营性收购是投资机构操作的并购模式,属于资本运作,其购买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时候转手,以取得投资回报。也就是说,资本机构把并购的企业对象当做一个其不需要的商品,等到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择机出手,取得高额的回报。就像一个炒房者,他本身不再有自住的需求,买入房子等房价高涨之后出手以获取利润。所以,他从根本上不会在乎房子的维护和使用情况。
  当前,我国企业受限于不完善的资本市场,长期过度依赖直接融资模式,也就是银行直接贷款,这使得许多中国企业的财务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资金链条紧张,技术及创新的经营模式并不能被很好的估值,所以其资产价值在股市上往往又被低估。由于我国企业的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缺乏相应制度规定,这些都为外资提供了绝佳的投资套利机会。所以,我们看到国外的投资机构在中国各产业频繁出手,凯雷收购徐工、巴菲特入股比亚迪都属于这一类。
  “非经营”性并购属于外行对于内行的管理和操控,经常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对研发、品牌维护、市场开拓等方面会有很多的限制,这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将来参与市场竞争埋下了深水炸弹。
  但并非所有外资对中国企业的收购都是有害的,很多并购也是成功的典范,而这类共赢的并购基本都是“经营”性的并购。如外资对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提升了中小啤酒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效率,也促进了民族啤酒品牌的健康发展,形成了青岛、华润、燕京这些影响力巨大的一线优秀品牌,而国外品牌的啤酒在一些细分的市场上也站稳了脚跟,获得了稳定的利润,如百威啤酒等。
  当然,要想并购达到共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收购者时切忌操之过急、不加取舍的心态。因为,制度缺失加上部门的盲目热情推动,将极大地降低外资收购,特别是恶意收购的运作成本及风险。
  在外资收购法律法规健全、政府干预市场手段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外资收购被有效的控制在不威胁本国经济安全的范围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产业的振兴。因此,如果我们的制度体系不健全、政府干预不及时或不力,外资往往会肆无忌惮地以损害中国经济安全的方式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严加警惕的。中国企业未来的输与赢,中国民族品牌的生与死,就在于中国企业如何看待和应对外资的侵吞。下面这些案例,有功成名就的,也有遗恨终生的,我们不妨仔细推敲,或许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上一本:血战太平洋之瓜岛浴血记 下一本:第一圈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并购战争的作者是张金鑫,崔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