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裔英国画家马克?布鲁伯格受雇于犹太复国运动组织来到耶路撒冷,任务是用画笔反映犹太移民在当地朝气蓬勃的生活场景。布鲁伯格的妻子乔伊斯是美国人,心气很高,虽然不是犹太裔,却成了一个热狂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小说开篇就呈现了悬疑惊悚的暗杀事件: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布鲁伯格骑车到一个阿拉伯村庄作画,他支起画架,先以炭笔在写生本上勾勒周遭景物的轮廓,这时他看到两个阿拉伯人并肩热烈交谈,然后消失在小路的转弯处。二十分钟后,山下的房屋里传出喧哗声,月光下隐约可见一两个白色身影。布鲁伯格只顾作画,两小时后回到家里,与妻子匆匆云雨一番,仿佛是在不带热情地履行职责。他光着身子来到花园里。这时一个身着白色阿拉伯长袍的男子呻吟着从树丛窜出来,抱住他一起摔在地上。陌生男子心脏上方有个刀口,浑身是血。他其实不是阿拉伯人,留着两缕卷曲的边发,那是正统犹太教徒的标识。布鲁伯格夫妇就这样成了拉比雅各?德?格鲁特被杀的目击者。 小说就由对这次暗杀事件的调查而展开…… 乔伊斯提供的线索是“破案”的关键。她告诉警察,德?格鲁特临死前说了一声“扫德”。那是一个名字,立即被英国警方视为嫌犯的名字。于是警方将全城叫“扫德”的人逐一排查,一个不能提供不在场证明的十六岁阿拉伯少年就被顺理成章地拘留了。负责此案的英国犹太人罗伯特?克施警长很快与比他大好几岁的乔伊斯生出恋情…… 当地的英国总督罗斯既要警方找到凶手,又不想让事态扩大。他宁可将此事不了了之:“一旦抓住凶犯,就天下大乱了。现在几个敌对阵营正严阵以待,一旦我们抓住凶手,我们自己就是矛头所向。若凶手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会暴乱,抗议他是无辜的。若是犹太人,犹太人会揭竿而起。真遗憾,过去这三年挺平静的,嗯,相对而言。”总督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出钱派布鲁伯格到外约旦创作一些以古代建筑为题材的油画,并安排已经抓获的“嫌犯”、德?格鲁特的同性恋伴友扫德同行,做他下手。面对严重刑事案件故意不作为,这是小说中英国托管当局不得已采取的“以静观动”的策略。果然,暗杀事件的余热慢慢冷却。但是犹太复国运动正在通过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手段积蓄更大的力量…… 作者简介: 乔纳森?威尔逊,当代美国畅销书作家,牛津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美国塔夫茨大学,为“弗莱切修辞与辩论”课程的教授、英语系教授和人文中心主任。他的长篇小说《巴勒斯坦之恋》(APalestineAffair)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并获得纽约时报年度杰出图书奖和巴恩斯本书的真正中心不是“谁干的?”而是“我在这里做什么?”因此,有评论者将小说与海明威一战后的悲剧小说作比,认为作家有“和海明威一样的耳朵倾听那无法找到答案的渴求,和海明威一样的勇气赋予小说没有答案的结局”。——《新闻周刊》书评1《巴勒斯坦之恋》第一部分走出北塔皮奥特的房子,布鲁伯格骑车前往阿布托尔的阿拉伯村庄。约10分钟后,他下了车。夜色清明,找到石墙上最皎洁的一点月光后,布鲁伯格卸下画箱,取出调色板。还在伦敦时,细心周到的乔伊斯就给颜料管编上了白色号码,这样即便光线昏暗,他依然可以作画。1.(1)1.(2)2.3.4.(1)4.(2)5.(1)5.(2)5.(3)6.7.(1)7.(2)7.(3)8.(1)8.(2)9.(1)9.(2)9.(3)2《巴勒斯坦之恋》第二部分“100英镑?”“你怀疑总督的话?”布鲁伯格从裤兜里掏出一只皱巴巴的信封,抽出一张薄纸,宣读命令般念道:原第18国王皇家来复枪下士马?布鲁伯格受命画橄榄山。100英镑。现付50英镑,收到大作后再付50英镑。10.(1)10.(2)10.(3)11.12.(1)12.(2)13.(1)13.(2)14.15.(1)15.(2)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