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专家眼中的中国 一些鲜为人知的时代故事 发生在友谊宾馆的那些事 见证了曾经的岁月和青春 作者简介: 恩里克·薄萨达·卡诺,哥伦比亚人,作家、经济学家和外交官,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他先后四次到中国,总共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中国同事亲切地称他为老恩。他参与了《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第二至五卷)、《毛主席诗词》、《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等书的西文版翻译工作,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十四大”和几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目前,老恩在哥伦比亚TADEO大学讲授“中国近代历史”、“世界经济”和“亚洲对外政策”等课程。现任哥伦比亚“哥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中国朋友》杂志的董事主编、“亚太虚拟天文台网站”主任等职。作品包括:小说《游击队员不下山》、《八月的兽娄》和《中国,西方的大挑战》等。老恩中国履历表:1965年—1970年新华社、中央编译局专家1973年—1978年中央编译局专家1983生—1987年哥伦比亚驻中国大使馆公使1991年—1995年中央编译局专家1 “你想让我给你看《易经》算算命呢,还是根本不愿去想你将要去的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可能发生的事?”西尔维斯特·博赛的嫂子问他。 “看《易经》吧,这样我不害怕。”他答道。 于是她把书翻开,在印有六角形图案的一页上掷了三枚硬币。硬币划出向上的弧线,紧接着跌落到纸上,宛如死去的蝴蝶。但通过这个抛物线,西尔维斯特并没有预测到接下来的17年将要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也没有想到,他会在中国待17年!而这一幕发生在1965年。 第二天,头还因酒精而隐隐作痛,西尔维斯特觉得美洲航空的客机就如同粉碎机般冲人群山,撕碎了云层,而他的视线却久久地停留在哥伦比亚棋盘般的翠绿的波哥大草原。 他们是如此年轻,愿意走遍天涯海角,愿意和最与众不同的人们一起生活,整个世界对于他们也只不过是小小的天地。对于不久的将来,西尔维斯特一再对自己说:“从今往后一切都是崭新的、未知的,有时甚至是不可想象的。”他鼓励自己,试图说服自己能够胜任一切,包括适应异国的生活。“异国人”,他脑子里又一次闪过了这个词,而且不由自主地与别的词语联系起来:反基督者、波利尼西亚人、食人者…… 接下来的将是26个小时的飞行,途中经停五站。第一站是墨西哥,在那里,新中国的新闻社将交给他们到东京所需的费用以及给驻香港特派记者的一封介绍信。旅行如同动画似的地理教学,从波哥大草原——他永远的家——出发,到达美国阿拉斯加南部寒冷的北极城市安克雷奇,西尔维斯特和妻子纳塔利亚带着两个孩子在那儿停留一夜后转机。纳塔利亚给孩子们织的毛手套和帽子在极地的严寒下就如同薄纱一般。机场内有一排开着暖气的商店,四个人躲在一家商店里搓着手,让耳朵慢慢恢复知觉,但因没见到裹着熊皮的人而有些失望。对不远处爱斯基摩人唯一的印象就是他们无论碰到什么东西,都会爆出小火星并伴有电流短路的声音。孩子们发现用鞋子摩擦地毯就可以产生静电,于是便自得其乐地玩起来。 在酒店的床上,孩子们发现了几个投币口。塞入硬币后.床垫就会像野马般四下弹腾。四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种按摩,直到疲惫使他们倒在床上昏昏睡去。 在从安克雷奇去往东京的航班上,大儿子坐在一排三个座椅中靠过道的位子上,他旁边是一个中年的典型的拉美人。 就要飞往地球的另一端了!这个念头就如同棍棒击打在西尔维斯特头上。飞机的轰鸣打破了太平洋上的空寂。看不到黑夜,前方是无尽的白昼的阳光,以致使人怀疑天地间是否有黑夜的存在。 伴随着发动机的粗喘,飞机提升了高度,纳塔利亚发出一声尖叫。西尔维斯特本想打开进气阀,但被她阻止了——她害怕会影响飞行。西尔维斯特给了她一个柔情的微笑。儿子的邻座察觉到纳塔利亚的恐惧,于是招呼空姐给他们三人上点威士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