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重伤病患搭载直升机被送入了歌德堡索格恩斯卡医院,一位是头部中弹的莎兰德,另一位是被莎兰德用斧头重创的札拉千科。莎兰德在动过手术后性命暂时无虞,却仍被困在床上动弹不得。且受到警方严密监控,但当她得知札拉千科也住在同一层楼的加护病房后,立即神经紧绷,心理上又一次进入战备状态。 医院之外。布隆维斯特与欲置莎兰德于死地的秘密组织之间的对抗更是剑拔弩张。国安局内部的这一秘密小组没有名字。不为人知,也没有任何文件能证明其存在。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同时避免引发宪政危机,他们必须确保继续将莎兰德判定为行为失能,并关押进精神病院。布隆维斯特找到一份被隐藏多年的档案,了解到了莎兰德十二岁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真实缘由,他开始着手为《千禧年》杂志撰写长文,揭开秘密的核心,替莎兰德讨回公道。一旦发表,这篇文章很可能会撼动瑞典政府与国家根本……《直捣蜂窝的女孩》由斯蒂格·拉森所编,此书由颜湘如译。 作者简介: 斯蒂格·拉森(StiegLarsson)(1954-2004),瑞典作家与新闻记者。曾任职于瑞典中央新闻通讯社,并于工作之余投身反法西斯主义的活动。一九九五年,他创办了Expo基金会,并自一九九九年开始担任基金会同名杂志主编。由于他长期致力于揭发瑞典极右派组织的不法行为,多年来一直受到程度或轻或重的死亡恐吓与威胁。这部小说中总是积极捍卫社会正义、不求个人名利的男主角,几乎就是拉森本人的化身。拉森从二○○一年开始撰写“千禧年”系列小说,二○○四年完成三部曲后,竟不幸于十一月因心脏病突发辞世,来不及看见首曲《龙文身的女孩》在二○○五年出版,以及此系列小说售出全球四十四国版权、轰动全欧的盛况。随着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出版,“千禧年”系列引发阅读热潮,雄踞欧洲各国畅销书排行榜,且历久不坠。此外,《龙文身的女孩》在二○○六年夺得北欧犯罪小说协会最佳犯罪小说“玻璃钥匙”奖;二○○八年,“千禧年”系列第三部《空中的城堡》(暂名)再度夺下“玻璃钥匙”奖。拉森打破纪录,成为瑞典有史以来第一位两度获颁该奖项的作家。二○○八年二月,拉森入选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生必读的五十位犯罪小说作家”。二○○九年,拉森被选为“欧洲最具冲击力十大畅销小说家”,在榜单上排名超过丹·布朗与“暮光之城”作者斯蒂芬妮·梅尔,居于首位。 目录: 第一部走廊上的插曲 第二部黑客共和国 第三部磁盘损毁 第四部重新启动系统 尾声遗产清单我带着一种老练的读者挑剔的眼光阅读斯蒂格·拉森的“千禧年”系列三部曲,但很快就被彻底征服了,几个星期以来,我完全沉浸在每一部作品带给我的无尽欢喜和极度的兴奋中……欢迎进入文学的不朽殿堂,莎兰德! ——二〇一〇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 一个有飓风般威力的故事……卓越非凡……我要毫不羞愧地一再重复:太棒了! ——西班牙《国家报》 我带着一种老练的读者挑剔的眼光阅读斯蒂格·拉森的“千禧年”系列三部曲,但很快就被彻底征服了,几个星期以来,我完全沉浸在每一部作品带给我的无尽欢喜和极度的兴奋中……欢迎进入文学的不朽殿堂,莎兰德! ——二〇一〇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 一个有飓风般威力的故事……卓越非凡……我要毫不羞愧地一再重复:太棒了! ——西班牙《国家报》 书迷们一定不会失望,因为这又是一次会让你读到深夜不肯放手的云霄飞车之旅。情节错综复杂却毫无缺陷,有复杂的角色,也有令人满意的、明确的道德诉求。最吸引人的还是莎兰德这个角色……谁会料想到一个瑞典怪胎(黑客)竟能让英国人的心跳加速呢? ——《标准晚报》 莎兰德是个太棒的作品!我想不出还有哪位当代作家能如此成功地把他的政治理念用如此生动的叙事方式、而非教条式的宣言传达出来。拉森对不公正的厌恶,将通过这三本小说吸引全世界的读者,并让读者们在最后一页感到遗憾。 ——《观察家报》 非常、非常好看……毫不停歇又刺激的写作技巧……对于每一个赞誉他是讲故事大师的说法,拉森都当之无愧! ——《TimeOut》 拉森这一系列作品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史无前例。本书结合了前两本书所有成功的元素,其毫不停歇的节奏可能对某些读者来说有点吃力,但大多数的读者将会很乐于让自己陷于其中、跟着情节走。 ——AmazonUK 他的表情几乎真的带着歉意。 “被强暴就应该向警方报案。”茉迪说。 “这点我有同感。不过这桩强暴案发生在两年前,莎兰德却还没告诉警方,这表示她不想说。不管我多么不赞成她的做法,这都是她的选择。何况……” “什么?” “她也没什么道理相信警方。她曾经试图解释札拉千科何等禽兽不如,结果却被关进精神病院。” 初步调查的负责人理查德·埃克斯壮请调查小组组长包柏蓝斯基与自己面对面坐下时,心里有点七上八下,不自觉地推推眼镜、捻捻梳理得整齐的山羊胡。他感觉得到情况十分混乱而不祥。他们已经追捕莎兰德好几星期,他亲口宣称她精神极端不稳定,是个危险的精神病人,还泄漏消息以便让自己在未来的审判中占上风。一切都显得无比顺利。 他内心深信莎兰德绝对是三起命案的凶手,审判过程肯定简单明了,完全是以他为中心的媒体盛会。不料转眼间事情全出了岔,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凶手和看似无边无际的混乱场面。那该死的女人莎兰德。 “这下我们的麻烦可大了。”他说:“今天早上有什么发现?” “已经对这个罗讷德·尼德曼发出全国通缉令,但没有他的踪迹。目前我们只针对警员英格玛森的命案追缉他,但我预料将来应该能指控他涉嫌斯德哥尔摩的三起命案。也许你应该召开记者会。” 包柏蓝斯基最后这个提议,完全只是为了惹恼向来痛恨记者会的埃克斯壮。 “我想暂时还不用开记者会。”他断然回答。 包柏蓝斯基勉强忍住笑意。 “第一,这是歌德堡警方的案子。”埃克斯壮说。 “可是我们确实派了茉迪和霍姆柏到歌德堡的现场,而且也已经开始合作……” “在了解更多案情之前,先不用开记者会。”埃克斯壮口气冷淡地再次说道:“我要知道的是:你有多肯定尼德曼涉入斯德哥尔摩的谋杀案?” “依直觉,我是百分之百肯定。不过要破案也不是太有把握,因为没有目击证人,也没有足够的鉴定证据。硫磺湖摩托车俱乐部的蓝汀和尼米南什么都不肯说,他们宣称从未听说过尼德曼。不过他杀了警员英格玛森,还是得入狱。” “没错,”埃克斯壮说:“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警员遭杀害一事。但我要你告诉我:有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显示莎兰德可能涉入那几起命案?她可不可能是尼德曼的共犯?” “我觉得不可能,换作是我,绝不会公开提出这个论点。” “那么她到底是如何涉案的?” “这非常复杂,布隆维斯特一开始就说过了。一切都绕着那个……亚历山大·札拉千科打转。” 埃克斯壮听到布隆维斯特的名字,略感畏缩。 “继续说。” “札拉千科是俄国职业杀手,而且似乎无恶不作,他在七十年代叛逃,而莎兰德很不幸地正好是他女儿。国安局有某个派系资助他,并替他收拾所有犯罪的烂摊子。另外还有一名国安局警察负责将莎兰德关进一间儿童精神病院。当时十二岁的她曾威胁要让札拉千科的身份、他的化名、他的所有掩护曝光。” “这实在有点令人难以理解。这几乎是不能公开的事。如果我的理解正确,所有关于札拉千科的东西都是极机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