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中年作家回忆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当时二十三岁的主人公内森·祖克曼已经出版了一批短篇小说,并且收到了自己最崇拜的作家E.I.洛诺夫的邀请,前往对方位于伯克希尔山的家中做客。在那里,内森见到了洛诺夫夫妇与他们收养的一个女学生艾米·贝莱特,他当即被艾米独特的魅力所倾倒。但让内森意想不到的是,在与自己的偶像相处的过程中,对方的妻子霍普突然失控。而在之后的留宿中,内森发现了洛诺夫与艾米的不伦恋情,更震惊于艾米作为《安妮·弗兰克的日记》原作者的离奇经历。 与此同时,关于内森的过去亦由他自己的回忆缓缓展开,关于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因写作犹太家族亲人的小说而与家人闹不和的经过等等故事。 作者简介: 在美国,素有文坛3L(Living,Literary,Legend,意为文学活神话)之称的菲利普?罗斯是获奖专业户,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眯,获奖颇多,其中包括美国犹太人书籍委员会的达洛夫奖、古根海姆奖、欧?亨利小说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奖,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其主要获奖作品还有《遗产》(1991)(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夏洛克战役》(1993)(获福克纳奖),《萨巴斯剧院》(1995)(获全国图书奖)。 1997年,菲利普?罗斯凭借《美国牧歌》问鼎普利策文学奖。 1998年,他在白宫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2002年,他摘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最高奖项——小说类金奖。他还曾两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三度折桂笔会/福克纳奖。 2005年,他的小说《反美阴谋》被美国历史学家协会誉为“描写2003-2004年的美国的绝佳历史小说”。 最近,罗斯又获得了笔会颁发的两项最负盛名的大奖:2006年笔会/纳博科夫奖和2007年笔会/索尔?贝娄美国小说成就奖。罗斯的作品还被选编进《美国经典文库》,他是美国文学史上被列为“正典”的作家中唯一还在世的一位并且已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2011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罗斯是唯一的一位由美国书院为其出版权威版全集的至今健在的作家。八卷本的全集预计于2013年全部出齐。 在美国,素有文坛3L(Living,Literary,Legend,意为文学活神话)之称的菲利普?罗斯是获奖专业户,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眯,获奖颇多,其中包括美国犹太人书籍委员会的达洛夫奖、古根海姆奖、欧?亨利小说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院奖,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其主要获奖作品还有《遗产》(1991)(获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夏洛克战役》(1993)(获福克纳奖),《萨巴斯剧院》(1995)(获全国图书奖)。 1997年,菲利普?罗斯凭借《美国牧歌》问鼎普利策文学奖。 1998年,他在白宫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2002年,他摘得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最高奖项——小说类金奖。他还曾两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三度折桂笔会/福克纳奖。 2005年,他的小说《反美阴谋》被美国历史学家协会誉为“描写2003-2004年的美国的绝佳历史小说”。 最近,罗斯又获得了笔会颁发的两项最负盛名的大奖:2006年笔会/纳博科夫奖和2007年笔会/索尔?贝娄美国小说成就奖。罗斯的作品还被选编进《美国经典文库》,他是美国文学史上被列为“正典”的作家中唯一还在世的一位并且已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者之一。2011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 罗斯是唯一的一位由美国书院为其出版权威版全集的至今健在的作家。八卷本的全集预计于2013年全部出齐。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插叙等手法交织并用,是犹太文学中的杰出作品。 讲述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所经历的重重困难——该如何去讲述它?用何种语调?讲给什么人听?该如何结尾?是否该事无巨细地全盘托出?——最终成为了创作《鬼作家》的主旋律。 ——罗斯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他我”中最疯狂和最狡猾的,他最大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的人物都有这种特征,无论他叫祖克曼、波特诺伊还是凯普什。 ——《纽约太阳报》 “一次温和的胜利……极好地控制……无情的契约” ——《纽约客》 这进一步证明了罗斯在小说上几乎无事不可为。他的叙述能力——能让读者欣然游走于真实与虚构间的能力——是一流的。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插叙等手法交织并用,是犹太文学中的杰出作品。 讲述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所经历的重重困难——该如何去讲述它?用何种语调?讲给什么人听?该如何结尾?是否该事无巨细地全盘托出?——最终成为了创作《鬼作家》的主旋律。 ——罗斯 内森·祖克曼是罗斯的“他我”中最疯狂和最狡猾的,他最大的特征是拒绝学习。成熟、长大、增长智慧——对祖克曼来说这些并非仅仅是不可能,它们是妄想,是我们唱给自己听的催眠曲,以便湮没欲望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罗斯的人物都有这种特征,无论他叫祖克曼、波特诺伊还是凯普什。 ——《纽约太阳报》 “一次温和的胜利……极好地控制……无情的契约” ——《纽约客》 这进一步证明了罗斯在小说上几乎无事不可为。他的叙述能力——能让读者欣然游走于真实与虚构间的能力——是一流的。 ——《华盛顿邮报》 罗斯最为克制而优雅的作品……严肃,机智,极其生动鲜明而富有戏剧性,狡诈而带有恶趣味……其简洁的表述效果中蕴含了无可比拟的魅力。” ——《村声》 那是二十多年以前——我当时才二十三岁,刚刚写作了我的第一批短篇小说,并且得到了出版,像许多在我之前的Bildungsroman中的主人公一样,已经在考虑自己的大部头Bildungsroman了——十二月的一个下午,天快要黑的时候,我到了这个伟人的隐居处去见他。那所木板农舍是在伯克希尔山上一千二百英尺高的一条土路的尽头,然而从书房里出来向我隆重表示欢迎的人物却穿着一套斜纹呢的衣服,一条丝织的蓝领带用一只没有装饰的银别针夹在一件白衬衫上,脚上是一双牧师穿的擦得锃亮的黑皮鞋,使我觉得他是刚从擦鞋摊上走下来,而不像是从艺术的祭坛上走下来。我定下神来以后,才注意到他抬着下巴颏儿的那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贵族气派,或者他坐下身去之前整一整衣服的那种细心的,甚至有点过分讲究的帝王风度——老实说,我当时只想到自己怎么会像碰到奇迹一样,凭我没有文学气息的出身,居然能到这里,来到他面前,因此根本没有工夫注意到什么——但是在这以前,我对E.I.洛诺夫的印象是他看上去应该像个地方上的督学,而不是像这一带自梅尔维尔和霍桑②以来最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这并不是说,纽约流传的关于他的闲话使我预计会遇到更加宏伟的场面。当我最近在出版商初次为我在曼哈顿举行的酒会上——我是搀扶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编辑的胳膊去赴会的,我兴奋得像个初上银幕的新星一样——在批评家们面前提到洛诺夫的名字时,在场的才子们几乎马上就把他一语带过了,就好像这是一个笑话一样:他那一代的一个犹太人,而且还是个移民之子,居然娶了新英格兰一家名门望族的闺秀,这些年来还一直住“乡下”——这就是说,住在鸟鸣兽语、树林密布的goyish的荒野里,美国当初就是在那里发源的,也早已在那里告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