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混乱与迷惘


作者:台奥多·冯塔纳,赵蕾莲     整理日期:2014-08-25 23:22:51

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是冯塔纳小说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发展,但基调质朴平实。清新自然的叙述风格和追求真实的现实主义理念标志着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最终突破,大大提高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混乱与迷惘》描写了贵族军官博托与底层姑娘蕾娜一段美好但短暂的爱情。夏日的一天,烫衣女蕾娜和女友在郊外划船时遇到险情,幸好有年轻的贵族军官博托·冯·里奈克男爵和他的同僚挺身相救,化险为夷。傍晚,博托把蕾娜送回家,两个年轻人逐渐产生爱慕之情。但是,这对恋人很清楚,他们的恋爱关系不会维系长久,他们深知,社会秩序具有比他们的爱情更强大的威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完全陶醉在眼前的幸福中,从不耽于幻想,沉迷于自欺欺人的感情迷惑中,哪怕这种迷惑是暂时的。独立意识更强、头脑更清醒的女主人公蕾娜尤其如此。蕾娜对幸福不能长久的结局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她很清楚,在她和博托的恋爱中,她的爱不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他们的感情受到博托的家庭、可畏的人言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迫于家庭的压力,博托娶了他乐天却肤浅的表妹,和她过着传统而平淡无奇的婚后生活。三年后,蕾娜嫁给一个工厂的工长吉戴翁·弗朗克。按照世俗的观念去衡量,他们似乎生活得很好,但是,表面的甜蜜生活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苦涩。生活中的一切从此都黯然失色,他们的主要情感都留在这段恋情上,对未来感到迷惘。追忆过去的甜蜜,面对现在乏味的婚姻现实,博托不免顿生几分惆怅,喃喃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几多欢乐,几多痛苦。混乱,迷惘。老生常谈的故事。”作家冯塔纳以此点题,呼应了小说标题中的情感基调。标题上的《混乱与迷惘》概括并总结了博托和蕾娜的情感世界和经历。他们都感受着情感世界的迷惘与混乱,深刻体会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作者从开始动笔翻译这部小说时起,就被冯塔纳娓娓道来的、带有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小说并没有为读者描写轰轰烈烈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没有演绎曲折的情节,而是以清晰的结构和简约质朴的别样风格完美刻画了性格鲜明的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蕾娜自尊、自然、真实和独立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演绎方法。而冯塔纳这部作品中描绘的爱情故事看完后让读者心里泛起层层涟漪,回味无穷,但又有别于让人心潮澎湃那种震撼效应。
  作者简介:
  台奥多·冯塔纳(TheodorFontane,1819-1898):堪称德语文学现实主义作家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代表,被誉为“批判性最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创作对德语文学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和君特·格拉斯都影响深远。在19世纪德语文坛的意义可以与俾斯麦在政坛的意义相媲美。多年的记者生涯使他以批评态度关注势态发展,遵循少说话、说真话的现实主义原则。他对现实主义的评论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意义。老年的冯塔纳的重要意义更充分地体现在小说创作上。冯塔纳以《混乱与迷惘》为开端,创作许多以柏林生活为题材、社会批评的时代小说,勾勒出一幅帝国时代柏林的画卷。他描绘了由没落贵族、市民阶层以及第四阶层组成的各个社会阶层的全景图。他的小说尊重事实、再现生活,他以此实践了自己提出的现代小说的创作原则。台奥多·冯塔纳是德国19世纪末诗意现实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的重要代表,被誉为“现实主义的‘美化’的大师”。具有德国特色的诗意现实主义“关键不在于简单的再现和反映经验性的社会事实”。魏育青:“提升了的镜像,美化了的现实——德语文学中的‘诗意现实主义’。”(载《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二卷,张玉书,卫茂平,朱建华,魏育青,冯亚琳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冯塔纳要求“通过文学语言‘创造’和外在世界具有同等地位的艺术世界”。(同上,第6页)冯塔纳遵循诗意现实主义的原则,创作了一系列以婚恋为主题的小说力作,而《混乱与迷惘》就是其中的一部。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译者后记 第三章这一切狄尔太太也看到了,她正在采芦笋,只是对此没太在意,因为类似的情况隔三差五地要来一回。她继续干着手里的活,直到再仔细打量都发现不了“白头儿”的时候,才放弃寻找。这时她才挎上篮子,把采芦笋用的刀放进篮子里,一边轰赶着在面前乱窜的几只小鸡雏,一边慢慢地往园圃中间的小路上走,然后走进院子,再走到花台边。狄尔又开始准备去集市的活儿。“哎,小苏舍尔,”他这么招呼他的太太,“你来了呀。刚才你看见了吗?博尔曼家的狗又来了。听着,我要让他相信,我会把这狗给煎了吃。它身上大概有点儿肥油,到时候苏丹也可以吃到油渣……狗油,听着,小苏舍尔……”瞧他那样子,似乎又想沉浸到他一段时间以来所偏爱的痛风诊疗法中去。就在这时,他发现了妻子手臂上挎着的芦笋篮子,他打住话头,说:“拿过来我看看。收成怎样?”
  “不怎么样。”狄尔太太说着把几乎没装一半的篮子递过去。他摇着头,用手拨弄着。这些大多数都很细,而且有很多被挖断了。
  “听着,苏舍尔,你还是老样子,没有挖芦笋的眼光。”
  “什么呀,我已经会了。只是我不会施巫术而已。”
  “算了,苏舍尔,我们别争了。争了芦笋也不会多出来。可这么丁点儿只够塞牙缝。”
  “瞧你,又来了。不要总去唠叨那些老话,狄尔。它们都在地里面长着呢,是今天长出来,还是明天长出来,这有什么关系。再有一场像圣灵降临节之前下的濛濛雨的话,长势就会大不一样的。会下雨的。水缸已经开始泛味儿了,十字蜘蛛已经爬到角落里去了。可你总想每天什么都有;你不要这么贪心。”
  狄尔大笑:“好吧,那你就把它们扎好,把那些零零碎碎的也扎起来。稍微降点儿价就可以卖出去。”
  “哎,别总说这些。”妻子打断他的话,他的吝啬总是让她生气。她揪着他的耳朵,他总认为这是温柔的表现,朝“宫殿”走去。她要坐在这里的石头板上捆扎芦笋。还没等到她把放在这儿的小凳子挪到门槛边,就听到斜对面尼姆普迟太太居住的、带三扇窗户的小屋子背后的一扇窗户被猛地推开,然后又钩上搭扣。与此同时,她看到了蕾娜。她上身穿一件宽松的、紫色图案的夹克,下面是粗呢裙子,棕色的头发上戴着一顶小帽子,热情地与她打招呼。
  狄尔太太也同样友好地招呼回去,然后说:“要让窗户一直开着;这样好,小蕾娜。天已经开始热起来了。今天会够呛的。”
  “是的。妈妈已经热得头疼了,所以,我还是在后屋熨衣服比较好。这里更漂亮些;在前屋连一个人影都看不见。”
  “说得对,”狄尔太太说,“那我就往窗户那边挪一挪。说着话干活儿,会觉得轻松点儿。”
  “您太好了,狄尔太太。可靠窗这儿现在正好烈日当头。”
  “不碍事的,蕾娜。那我就把我的遮阳伞拿过来,是个旧货,上面全是补丁,不过还管用。”不到五分钟时间,好心的狄尔太太就已经把她的小板凳拖到了窗户旁,舒舒服服地、而且很自信地坐在她的遮阳伞下,仿佛是坐在御林广场御林广场(Gensdarmenmarkt)诞生于1688年,作为弗里德里希城的一部分,当时的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三世,即后来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下令修建弗里德里希城。该广场最初被规划为市场,现今“御林广场”这个名字始于1799年,当时人们回忆“士兵国王”威廉·弗里德里希一世1736年派人在这里搭建的御林军(法语Gensd'armes)重骑兵团马厩。1773年,他的儿子命人拆除马厩,在原来的两个教堂之间建起一个小型的法式喜剧院。1800年至1802年,一座新的国家剧院取代了这个小剧院。1817年,国家剧院失火。1821年,皇家剧院落成,即今天的音乐厅。该广场在“二战”中受损严重。1950年,该广场被改名为科学院广场,因为,1946年适逢“普鲁士科学院”创建250周年,并更名为“德国科学院”。1991年,该广场又恢复了其原有的名字“御林广场”。冯塔纳把该小说发生的时间确定为19世纪70年代,那时的御林广场主要由皇家剧院和两侧的教堂组成,富丽堂皇,是柏林繁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小说这个地方突出了冯塔纳描绘人物时运用的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强调狄尔太太在破遮阳伞下那股自信劲儿,令人忍俊不禁。——译者注上似的。屋里的蕾娜这时已经把烫衣板放在紧挨窗户的两把椅子上,她站得离窗户很近,手伸一下就过来了。铁熨斗不停地来回忙碌着。狄尔太太也埋头忙着挑选,捆扎,当她不时放下手头的活儿,朝窗户里看去的时候,就能看到后面熊熊燃烧着的炭炉子。它是用来加热铁熨斗的。“蕾娜,你给我拿个盘子或者碗来。”当蕾娜立即把狄尔太太想要的东西拿来时,她把折断的芦笋放到里面去,这些是她在分拣的时候放进围裙里的。“拿去,蕾娜,可以做一碗芦笋汤了。跟那些没断的也没什么不同。只吃嫩尖,根本没必要。就像菜花那样,总是要花儿,觉得花儿才是好的,这纯粹是废话。梗子才是最好的,力量都在梗子里。而力量总是最主要的。”
  “上帝,您总是那么好,狄尔太太。您老伴儿可能会有意见的。”把年“他?哎,蕾娜,他说什么都无所谓。他只是说说而已。他总是希望我把那些不成形的芦笋夹在捆子里,看上去好像好芦笋似的。我可不喜欢这种骗人把戏,虽然折断的芦笋和整根的一样好吃。人家付了钱,就应该得到相应的东西。让我生气的是,他都这纪了,还这么抠门。不过,所有的菜农都这样,抢啊,夺啊,总也没个够。”
  “就是,”蕾娜笑道,“他是小气,而且有点儿怪。——其实他还是个好丈夫。”
  “是的,小蕾娜,除此之外,他还是不错的。小气也没那么糟糕,总比大手大脚要强;他要是不太体贴人就好了。你都不能相信,他总是跟在我后面。你现在看。瞧他那副样子,都整五十六岁了,或许还要大一岁。他在认为合适的时候也会撒谎。我真拿他没办法,毫无办法。我总是跟他讲中风的事,还指给他看那些走路一瘸一拐、嘴巴歪斜的人。可他总是一笑了之,根本就不信这一套。他是会中风的。是的,蕾娜,我坚信,他会中风的。或许就在不久神态俨然她坐在柏林雄伟的御林广场上。聊天。狄尔太太坐在凳子上剥笋,那得意的蕾娜在屋子里熨衣服,一边与狄尔太太······的将来。不过,他已经立了字据,把一切都给我,这样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吧。瞧我们,说中风和狄尔做什么,难道就因为他长着罗圈腿吗?天啊,我的小蕾娜,还有完全另一种样子的人,他们的身材像枞树一样挺拔。不是吗,蕾娜?”
  听了这话,蕾娜脸比平时红了许多,她说:“熨斗的铁胆已经凉了。”她从烫衣板边上走开,走到铁炉旁边,把铁胆倒到火炉上,再取出一只新铁胆。只一眨眼的工夫她就弄好了。这时,她娴熟地一抖,让火钩上那只炽热的铁胆滑落到熨斗里,然后盖上盖子。这时她才发现,狄尔太太还在等她的回答呢。这个好心的女人为保险起见,把刚才的问题又重复了一遍,并随后又补充道:“他今天来吗?”
  “来。至少他是答应要来的。”
  “哎,蕾娜,”狄尔太太接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尼姆普迟太太从不提这件事,即便说点儿什么,也总是吞吞吐吐的;总是把话说一半儿,让人摸不着头脑。你倒是说给我听听。真的是在施特拉劳施特拉劳(Stralau)是柏林城区弗里德里希海因?克劳伊茨贝格(Friedrichshain·Kreuzberg)的一个地方,它位于施普雷河与鲁默尔斯堡湖(RummelsburgerSee)之间的一个岬角上,也就是一个半岛上。这个名字最初可以追溯到柏林东部以捕鱼业著称的村子。”
  “是的,狄尔太太,是在施特拉劳;复活节复活节是基督教节日,每年的四月初。的第二天,天已经热得像在圣灵降临节时那样了。因为丽娜·甘斯奥格想划船,我们就租了条小船,鲁道夫,您应该认识他,他是丽娜的一个弟弟,他掌舵。”
  “天啊,鲁道夫,鲁道夫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啊!”
  “是啊。可他觉得自己会,还一个劲儿地说:‘姑娘们,你们得安静地坐着不动;你们老晃什么呀。’他说的是一口柏林话。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想到要那样做,因为我们很快就发现,他的掌舵技术不怎么样。到后来,我们也把这事给忘了,和那些从我们身边划过的人开玩笑,打水仗,放手让他去弄。其中的一只船与我们同一个方向行驶,上面坐着几个非常绅士的先生,他们不断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忘乎所以了,就和他们打招呼。丽娜甚至挥起了手中的手帕,并且做出认识这些先生的样子,而实际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她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因为她还很年轻。就在我们说说笑笑、摆弄船桨的时候,我们突然看见一艘蒸汽船从特雷普陶特雷普陶(Treptow)当时是柏林一个独立的郊区,一个很多人参观的郊游场所。方向朝我们驶来。您能想象得出,亲爱的狄尔太太,我们被吓得要死,惊慌之中冲着鲁道夫大喊,要他把我们划出这里。可这小子完全乱了方寸,不知该怎么掌舵了,弄得我们在原地打转儿。这时,我们一起大声叫唤,要不是邻船的两个先生在这个紧急关头救了我们,我们肯定被压扁了。我们身边响了几下桨声,一个先生用船钩紧紧钩住我们的船,让我们往他们的船上靠;另一个人划桨,把我们拖出旋涡。后来还有一次,我们险些被蒸汽船掀起的大浪掀翻。船长确实做了威胁我们的手势(在惊恐万状中我看到了),但这一劫我们也躲过去了,一分钟后,我们就靠近了施特拉劳。那两位先生,我们的救命恩人,跳上岸,把手伸给我们,颇有骑士风度地扶我们下船。这时,我们站在特贝克饭店特贝克饭店(Tübbeckes)是旧施特拉劳22号,位于半岛的施普雷河一侧。旁的栈桥上,非常狼狈,丽娜伤心地哭了。唯独鲁道夫这个固执、爱说大话的愣小子,他对军人一直没有好感,执拗地站在那里,直视前方,仿佛在说:‘傻瓜,我也能把你们救出来的。’”
  “对,他就是这样,爱说大话的愣小子;我了解他。但是,那两位先生呢。这才是关键……”
  “两位先生一开始还关照我们,然后就坐在另一张桌子上,不停地朝我们这边看。快七点钟的时候,天色已晚,当我们想回家的时候,其中的一个走过来,问他和他的朋友是否可以陪我们。这时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说:‘你们救了我们,救命恩人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另外,你们也要考虑一下再说,因为我们住得很远,像是在世界的另一头。其实更像是一趟旅行。’哎,亲爱的狄尔太太,可能这么直率地说话并不太好,可是,我很喜欢其中的一位先生;我不会装模作样。于是,我们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先沿着施普雷河,然后沿着运河走。”
  “那鲁道夫呢?”
  “他跟在后面走,好像跟我们不是一道的似的,其实,他什么都看到了,而且很警觉。这样也好,因为丽娜才十八岁,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乖孩子!”
  “你这样认为?”
  “那当然,狄尔太太。您只要看她一眼就明白了。这种事一看就看出来了。”
  “是啊,十有八九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后来,他们就把你们送回家了?”
  “是的,狄尔太太。”
  “后来呢?”“是的,后来。后来怎样,您是知道的。第二天,他来了,打听我的情况。打那以后他就常来。每当他来,我就很高兴。天啊,能经历点儿事情,当然应该高兴。我们城外这个地方很寂寞。您是知道的,狄尔太太,我妈并不反对,她总说:‘孩子,不会有什么坏处的。眨眼工夫,人就老了。’”
  “是啊,是啊,”狄尔太太说,“我也听尼姆普迟太太说过这样的话。说得也是。就是说,这种事要看我们怎么去看了。从基督教问答手册上说得看,这样其实更好,甚至是最好的。这一点你信我的话没错。不过,我也清楚,这不是永远都准的,有些人也不愿意这样。一个男人如果不愿意,那就是不愿意,那就只能随他去,但日子大多也还能凑合着过。关键是要真诚、正派并且守信用。当然,最终是怎样一个结局,也就只能受着了,并且不要大惊小怪。明白这一切之后还总是保持好性子,那情况就不会糟糕的。糟糕的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想象。”
  “哎呀,亲爱的狄尔太太,”蕾娜大笑,“瞧您说的。不切实际的想象!我一点儿都没有想入非非。当我爱一个男人的时候,就是爱他。这对我来说就已经够了。我根本不指望再从他那里得救,才化险为夷。去郊外划船时遇险,幸好被博托与其同僚搭蕾娜在一次与女友丽娜及其弟弟鲁道夫······到任何东西,什么也不指望,不指望任何东西。每次等他来的时候,我的心都怦怦跳,掰着指头算时间,直到他来;我会迫不及待地等着他再来,这让我感到幸福。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是啊,”狄尔太太会心地笑了,“这就对了,就应该这样。哎,蕾娜,他真叫博托吗?一个男人是不应该叫这个名字的。这根本不是基督教信徒的名字。”
  “不对,这是基督徒的名字,狄尔太太。”蕾娜脸上的表情想进一步证实,事实上是有这个名字的。但是,还没等她说完,苏丹就叫了起来,同时还能清楚地听见有人从过道那儿走进来。果然有人进来,是投递员,他递给狄尔太太两张预定卡,给蕾娜一封信。
  “天啊,汉克,”狄尔太太冲着站在她面前、脸上汗珠直滴的邮递员喊,“您满身大汗,天气真的是这么热吗?现在才九点半。哦,我明白了,邮递员也不是什么好差事。”
  善良的狄尔太太想去拿杯鲜奶,可是汉克谢绝了,“没时间了,狄尔太太,下次吧。”说着他就走了。
  这时蕾娜已经拆开了信。
  “哎,他写了什么?”
  “今天他不来了,但明天来。哎,等到明天还有那么长时间。幸好我有事要做。活儿越多越好。今天下午我到您家园子里帮您挖土。——不过,不要让狄尔先生在身边。”
  “我向上帝保证不会。”
  然后,她们就各自走开,蕾娜来到前屋,把狄尔太太给的芦笋送给老人做菜。
  





上一本:施蒂娜 下一本:玄鹿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混乱与迷惘的作者是台奥多·冯塔纳,赵蕾莲,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