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颂歌(中英双语插图本)(精)》中,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以哲学家的跳脱视角审视劳作、职业、个人爱好在人生中的位置,以小说家的生动笔触、学问家的敏锐深沉探究种种职业鲜为人知的奥秘、种种匪夷所思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乐趣。 在某种程度上,德波顿的新书可以看做是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1759年)的“互文”。250年岁月匆匆流逝,如水、如梭、如青山之巅的浮云,一如伏尔泰,德波顿亦对工作寄予深情,只是更多着眼于工作的“喜悦与悲哀”。在德波顿这里,工作以及具有“副业”性质的业余爱好虽然极具挑战性,有挫折、有艰辛,却是人生最享受、最持久、最有益的乐趣。 “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于其中,去使人生臻于完美。”工作就是生活。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de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一周:希思罗日记》(2009)。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录: 第一章货船追踪第二章物流管理第三章饼干生产第四章职业咨询第五章火箭科学第六章绘画艺术第七章输电工程第八章会计工作第九章创业精神第十章航空工业 人们成群结队粗蛮地奔向办公室,起重机高耸入云,飞机掠过头顶飞往东西两端的机场。在这样一个不协调的困难环境中,这棵橡树显得怪异、不协调。 有些人上街买咖啡、三明治、报纸或是给鞋子换鞋跟,以满足基本的现实需求。在他们从事这些活动之时,若有人发问:一幅绘画究竞会有什么用处,那倒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为了帮助我们审视那些已经看到的东西,这些表现橡树的绘画竭力吸引、支配我们的注意。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与广告牌相提并论,不过并不刻意强迫我们留意某一牌子的人造黄油或减价机票,它们鼓励我们思考自然的意义,一年一度生长和衰老的循环往复,动植物王国里的风云变幻,我们与大地失去的联系以及这些谦逊的斑驳绘画里拥有的救赎力量。我们可以任意为艺术下定义,只要这个定义能够促使我们去思考那些重要但是常常被忽视的方方面面。 虽然如此,泰勒对一切试图以语言总结艺术之真谛的努力均持怀疑态度。他执意认为,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自然会使所有的评论显得不得体,因为它一定会影响、感染我们的感官而不是逻辑分析能力。为了说明艺术作品的特性,他引用黑格尔对绘画和音乐的定义,即这两种艺术形式皆致力于“观念的审美表现”。黑格尔认为,我们需要这类“给人美感”的艺术,其原因在于,只有先转换为感性的、情感的材料,许多至关重要的真知灼见才能作用于我们的思想。比方说,我们会唱一支歌以提醒自己,使自己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宽恕别人确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或许读过一本政治小册子后我们也认同这个观念,不过只是以机械、僵滞的方式。同理,站在一幅画得很出色的橡树前,我们才会从不同的角度感悟自然界的意蕴,而不仅仅是尽职尽责地接受。 伟大的艺术作品有一种令人浮想联翩的特质。它们会使人关注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譬如在一个无风、炎热的夏日下午,一棵橡树给人带来凉爽的树影,或是初秋金棕色的树叶,或是在火车上瞥见的,在忧郁的灰暗天空衬托下,一棵枝叶光秃的树所表现出来的坚忍和悲伤。与此同时,绘画似乎还能够唤醒某些已被忘却的心灵中的往事,让人在冥冥中再度联想到它们。这些树或许会蓦然唤醒我们未曾说出的诉求,而在夏let天空那一层薄雾中,我们再度看到正值翩翩少年时的自己。 8以后的8个星期里,画廊里的画卖得很慢。全国性的报纸上没有登载评论,倘若对有声望的人士的意见一无所知,人们便难以下决心去买这些画。 不过仍有一些顾客从街上走进来,他们事先不曾预约,只是听从直觉呼唤。午饭时分,德意志银行的一位职员买了一幅橡树画,另一幅卖给了一个来自鲍镇的印刷工,第3幅被来自墨尔本的一对夫妇买去,他们正巧在去利物浦大街车站的途中迷了路。 在画展的最后一周,米尔顿凯恩斯的一位牙科医生买去了一幅最小的橡树画,它是用油彩直接画在木板上的,只有10厘米高。苏珊把它挂在客厅里,把它与电视机、来自卢克索①的一组木骆驼以及诺弟②和黛丝熊熊⑧的村庄摆在一起,让它们争奇斗艳。 苏珊乐于把这幅画拿给朋友看,这绝非炫耀财富或地位。她自己也未十分明确地意识到的是,她希望告诉人家,她自己有点像画中那棵树。 ……P142-P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