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不让生育的社会


作者:(日)小林美希     整理日期:2022-04-11 02:23:47

小林美希,1975年出生。劳动与经济方向的记者。
  高中就读于水户第一高等学校。神户大学法学部毕业。
  曾任职于株式新闻社,后任每日新闻社《经济学人》编辑部记者,2007年起成为自由记者。
  报道以年轻人的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为中心。
  著有《成为“正式职员”的年轻人们》(岩波书店)、《看护崩坏》(ASCII新书)、《职场流产》(岩波书店)等。
  2013年,因“对‘不让生育的社会’的结构和一系列职场孕妇歧视的报道”获贫困新闻报道奖。当前雇用形势日渐恶化,女性即使怀孕、分娩,也无法像从前一样得到职场上司、同事的祝福。不如说,“妊娠解雇”“职场流产”等现象已经在职场泛滥,无论是不是公司正式员工,都会遭遇这些问题,而男性竭尽全力,只为保住自己在公司的立足之地。因此男女双方都处于被迫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内心深处总认为“孩子”这种存在或者说“育儿”本身,属于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世界。
  原本妊娠或分娩都是“值得庆贺”之事,理应得到职场同事等身边人的祝福,自己则在日常生活中倾听身边人的建议,耳濡目染下慢慢做好成为父母的心理准备。然而,现在的工作环境没有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离“优质育儿”越来越远,下一代以及再下一代只会持续受到各种观念的负面影响。
  此外,国家也不愿意为育儿事业提供财政支持。托儿所的增设需要较多资金,于是国家选择强化育儿假制度,试图回避问题。即便增设托儿所,也是放宽政策,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民营企业也会为了一己之利,无视薪资要求较高的资深人士,数年来始终以低廉的薪资聘用年轻新手,导致保育质量低下,如此一来,孤独育儿的父母无法向资深育婴师请教问题,优质保育渐渐消失,仿佛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对女性说:“这么担心小孩的话,自己(母亲)在家守着吧。”
  事实上,某些学者的工作与本书主题所涉及的某些点直接相关,他们身处重要职位,有决定政策法规的权限,原本该为政策制定献计献策,但当被问及看护职位的低工资现象时,竟然毫不避讳地回答:“因为毕竟是看护嘛,想挣钱的话就去当护士吧。”其他学者也皮笑肉不笑地说:“如果觉得派遣社员收入不稳定,那女性可以去做小姐啊。”既然上面的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也难怪国家不可能为需要获得育儿支援的人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
  虐待儿童的现象始终有增无减。一些孕妇由于经济原因,没法定期去医院体检,而这些“未体检孕妇”早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群体。对儿童的虐待,可以说始于“孕妇孕期从未参加体检(大阪妇产科医会)”。假如母亲在孕期积累过多精神压力,那么很容易早产或生下体重过轻的婴儿。丹麦曾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妊娠期母亲精神压力过大的话,孩子在9岁前往往情绪不稳定,据说此项结论有相关科学数据予以证明(筑波大学大学院,宗像恒次教授)。最近,日本国内有研究指出,超负荷工作且情绪不稳定的女性员工更容易早产。然而,只要社会给予这些女性多一点支持,情况便会大不一样。
  本书撰写过程中,笔者遭遇诸多意外情况,因是私事,此不赘述。在为本书《不让生育的社会》做采访过程中,笔者处于“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放弃这本书吧”的困境里,然而有幸得到来自家人的帮助,以及读者与各位受访人士的支持,最终,在耐心等待笔者完稿的编辑武田浩和先生的鼓励下,这本书终于与大家见面,就个人而言,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书写的两年,笔者再次体会到,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竭尽全力做好分内之事才是最重要的。
  执笔过程中,笔者内心的一个想法日渐强烈,那便是:不管孩子出生时家里是怎样的状况,也不管他们出生于什么样的环境,未来日本都必须营造一个父母与孩子均能健康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但若能怀着沉重的心情接受书里提及的现实,并产生共鸣、感到担忧,对身边那些渴望生育小孩的男女、对孕期和育儿期的男女投去温暖的目光——哪怕大家只是这样做,不少家庭也会因此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吧。
  最后笔者想说,相信个体意识的改变终将改变整个社会。
  2013年5月5日





上一本:养蜂人之死 下一本:看那些小丑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不让生育的社会的作者是(日)小林美希,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