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的外国文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与其他文学创作方法相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迫切地感受到“身份”的焦虑,一直在寻求外国文学资源来建构自身。从苏联文学、第三世界文学到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现代派文学,都曾经作为可资借鉴的“遗产”,对它起过重要的塑造作用。而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则对它成功地进行了解构,使之趋于瓦解,因此,西方现代派文学对中国文学的“重塑”作用,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文学革命。在这种解构的背后,其实是思想知识类型已经发生变化的结果。王德领所著的《混血的生长(20世纪80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试图从文学思潮史的角度,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放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上,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文化场域中,结合中国文学语境,分析这种变化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运作过程。 20世纪80年代翻译政治化,文学政治化被尽力弱化之后,在50至70年代一度被遮蔽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得到彰显,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彰显和影响在中国语境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图景。西方现代派以及所依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在进入80年代中国思想场域时,不可避免地与国内的思想文化话语产生激烈的摩擦和交锋。西方现代派文学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功地进行了解构,对中国文学进行了重塑,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文学革命。 《混血的生长(20世纪80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以知识考古学式的现场发掘方式,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放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上,分析这种变化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运作过程,揭示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是怎样参与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变革进程,使创作格局出现了多元化,重绘了中国文学的地形图。《混血的生长(20世纪80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由王德领所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