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玄论理论原典的首次中文完整译本;名著名译,日本当代美学家能势朝次、大西克礼的原典引进,著名学者王向远先生编译,与《日本物哀》理论并列为审美日本美学原典的两部扛鼎之作。 能势朝次、大西克礼编著的《日本幽玄》是《日本物哀》的姊妹篇,将两部同名著作《“幽玄”论》全文译出,又将古典名家的“幽玄”论原典择要译出,使古代“幽玄”原典与现代“幽玄”研究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千年来的“日本幽玄”论,为中国读者通过原典系统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幽玄”观、把握日本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神韵,提供了可靠的阅读与参考资料。 在日本的一系列传统文论与美学概念中,“物哀”与“幽玄”无疑是最重要、最基本、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概念。它们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个关键词。如果说,“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幽玄”则是通往日本文学文化堂奥的必由之门。在日本历史上,特别是在公元12到16世纪的所谓“中世”时代,“幽玄”一词不仅在上层贵族文人中普遍使用,成为和歌论、连歌论、能乐论中的核心概念,而且作为日常生活中为人共知的普通词汇之一,也曾广泛流行。 “幽玄”是日本借助汉语词而形成的一个概念范畴,是优美、幽雅、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余情面影”、超现实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幽玄”表示一种暗含的、包蕴的、内聚的、收拢的、沉潜的状态。要拥有这种状态,就要“入幽玄之境”,将身心沉潜下去。文学艺术中的“幽玄”,就是要求将人的复杂的思想观念、微妙的感觉感情,用最含蕴、最幽雅、最优美的形式加以表现。它与中国文论中的“含蓄”、“隐秀”相近,但带有更多的宗教体验的神秘性与神圣感。“幽玄”与欧洲人所说的“崇高”也有相似之处,但欧洲的“崇高”是与“美”对峙的范畴,日本的“幽玄”则是“美”的极致;“崇高”是“高度”模式,“幽玄”是“深度”模式;“崇高”是高高耸立着的、显性的,给人以压迫感、威慑感、恐惧感乃至痛感,“幽玄”是深深沉潜着的、隐性的,给人以亲近感、诱惑感、吸附感。“幽玄”作为一个审美概念,体现了东方文化、日本文化的独特神韵。 能势朝次、大西克礼编著的《日本幽玄》是已翻译出版的《日本物哀》的姊妹篇。编译者将现代两位学者的两部同名著作《幽玄论》全文译出,又将日本文学史及文论史上关于“幽玄”的原典择要译出,使古代“幽玄”原典与现代“幽玄”研究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千年来的“日本幽玄”论。《日本幽玄》为中国读者通过原典系统深入地了解日本人的“幽玄”观、把握日本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神韵,提供了可靠的阅读与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