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


作者:(加拿大)扬·马特尔     整理日期:2021-12-26 05:43:27


  亨利的第二部小说,跟他的处女作一样,都是用笔名写就的,并且同样大获成功。它频频获奖,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亨利应邀参加世界各地的新书发布会和文学节,不计其数的学校和读书俱乐部推介此书,他经常看到人们在飞机和火车上读它,好莱坞准备把它拍成电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亨利呢,则继续过着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生活。作家鲜少成为公众人物。抛头露面的是他们的作品,这是顺理成章的。读者很容易认出之前读过的书的封面,可是,要说到咖啡馆里的那个人……是那个谁吗……是那个谁吗?唉,还真不好说呢————他不是留长发的吗?————哎呀,他走了。
  要是有人认出他来,亨利倒也不介意。就他的经验来看,与读者见面倒是赏心乐事。毕竟,他们读了他的书,并且有了些感触,要不他们干吗过来找他呢?作家与读者会面,自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两个陌生人聚在一起,却是为了讨论一些身外之事、一种感动双方的信念,于是所有的藩篱轰然倒塌。在这里,没有谎话和夸大其词。他们低声耳语,倾身相谈,展露自我。有时候相互吐露心事。有一位读者告诉亨利,他是在狱中读的那部小说。还有一位读者说那本书助她与癌症搏斗。有一位父亲说,他的小孩早产并最终夭折时,全家都大声朗读此书。还有其他很多这种会面。每一次,都是他的小说中的某个元素————某句话,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个符号————帮助他们熬过人生危机。亨利碰到的很多读者都心情激动。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他就感慨良多,也尽可能安慰他们。
  更为典型的情形是,读者只是想表达他们的敬仰之情,时不时还会拿个小物件来表达心意。东西有买的,也有自己做的,可能是一帧照片、一枚书签,或者一本书。他们也许会有一两个问题想要问他,怯怯地,但又不敢烦他。不管他回答什么,他们都很感激,用双手把他签过名的书抱在胸前。胆大一点的(通常是青少年,但也不完全都是),有时候就会问能不能跟他合影留念。而亨利呢,则会站起身来,用胳膊搂着他们的肩膀,对着相机微笑。
  读者离去时脸上神采奕奕,因为他们见到了他;而他呢,同样也神采奕奕,因为他也见到了他们。亨利之所以写小说,是因为他感觉自己心中有一个大洞需要填满,有个疑问需要解答,有一块画布需要泼墨挥洒。那种焦虑、好奇和喜悦的交织,便是艺术的源泉。然后他填满了大洞、解答了疑问、在画布上挥洒色彩,这一切都是为自己而做的,因为他必须这样做。当陌生人跑过来告诉他,这本书填补了他们心中的洞,解答了他们的疑虑,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色彩。那种来自陌生人的安慰,不管是个微笑、肩膀上的轻轻一拍,还是一句褒奖的话语,都是一种真正的慰藉。
  至于名声,名声什么也不是。与爱、饥饿或是孤独不同,名声并不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由内生发,并且隐匿无形。恰恰相反,名声其实是完全外在的,它来自他人的内心,存在于周围人对你的看法和态度之中。这样说来,名人跟同性恋、犹太人或少数族裔并没什么差别:你还是你自己,只是人们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投射到你身上而己。虽然小说已大获成功,但亨利基本上没什么变化。他还是从前的那个亨利,有着同样的优点和缺点。少数情况下,有些读者对他一味纠缠时,他便会使出用笔名写作的作家的杀手锏:不,我不是×××,我不过是碰巧也叫亨利罢了。
  最后,图书个人推介终于尘埃落定,亨利重新回到了往昔的生活,又可以安安静静地在房间里一连坐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了。他又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历时五年,他做了很多思考和研究,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此书的命运对亨利接下来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说明。
  亨利的这本书包括两部分,他希望出版社以这样一种形式出版:同一本书,但包含两组不同的书页,背对背共享一个书脊,出版界管这种书叫翻转书。当你用大拇指划过一本翻转书,到中间的时候,书页便会颠倒过来。从头到尾翻过来,就可以看到它的双胞胎兄弟。翻转书因此而得名。
  P1-4
  这部作品以不可思议的情节编织,精细的故事串接,巧妙的文学暗喻和寓意,呈现出惊悚无比的人间地狱故事,小说以后现代式的怀疑开其端,最后又返回人的切实记忆与经验。
  ————南方朔





上一本:康乃馨俱乐部 下一本:识骨女法医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的作者是(加拿大)扬·马特尔,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