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作者:(法)弗雷德里克·勒诺瓦     整理日期:2021-12-26 05:30:03


  热爱我们当下的生活
  对于每个人来说,回答“什么会让我幸福”这个问题都要比回答“什么是幸福”容易得多。我可以说,我幸福,因为我爱的人在我身边,或是在听巴赫、莫扎特的音乐,因为工作有所进展,因为我在暖融融的炉火边爱抚我的小猫,或是帮助某人走出悲伤与不幸,因为我与朋友们在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港品尝一盘海鲜,我幸福,当我安静地思考或是做爱,当我在清晨品尝我的第一杯茶,当我望着一个孩子的笑脸,当我在山间或森林里漫步……所有的这些体验,还有很多,都让我感到幸福。但是幸福仅仅取决于这些时刻的叠加吗?为什么这些经历会让我有幸福的感觉,而并不必然令所有人都感到幸福呢?我就认识讨厌自然和动物,巴赫,海鲜,茶,还有长时间的静谧的人。幸福难道只能是主体的感受吗,只能够通过满足本性使然的喜好才能够得到实现吗?可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为什么只是在这个时刻才会令我感到幸福?而在别的时刻,例如我的精神集中在另外的事情上,我的身体不舒服,或者我感觉非常焦虑时,我并不觉得幸福?幸福也存在于我们与他人或是外在事物的联系中吗?或者,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的内心归于安宁,不为任何事物所动的时候才有幸福可言?
  不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不思考幸福是如何降临,以及如何能够拥有更多幸福的问题,我们当然也能够生活得很好,甚至很幸福。例如,在秩序井然的环境中,个体的至乐从来不成其为问题,我们的幸福只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在我们所属的集体中站好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毫不犹豫地接受属于自己的痛苦就行了。在某些传统的世界中,成千上万的个体都这么生活着,并且将继续这么生活下去。你只要到别处走一走就会相信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的现代社会却完全不是这样的:幸福不再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瞬间感知”联系在一起;我们需要通过追求自由才能够得到幸福,幸福越来越取决于我们以及我们对各种各样的欲望的满足————这就是我们想要承担自己所付出的代价。
  当然,在现代社会,我们即使不思考关于幸福的问题,也可能几乎幸福地生活着。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找开心,尽可能地避开沉重和痛苦。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当时我们觉得很开心,事后却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例如喝太多酒,或是不适时地满足了性冲动,吸食毒品等等。相反,有些较为沉重的体验却能够让我们成长,或者从长期来看是对我们有益的:为了学习或是练习一种艺术活动而长时间地付出努力,做手术或是吃一种味道不是很好的药,与一个长时间我们都无法摆脱可又令我们痛苦万分的人斩断关系等等。因此,在找寻幸福的途中,对舒适的追求和对不适的拒绝绝非完全值得相信的指南。
  生活教会我们,我们自身拥有各种刹车的机制,会限制我们内心深处的倾向:害怕、怀疑、骄傲、觊觎、冲动、无知等等。同样,我们也不能够掌握某些或许会使我们不幸的事件:致命的爱情关系,失去亲人,身体抱恙,职业上的失败……我们向往幸福————无论“幸福”这个形容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与此同时,幸福是一种微妙的、复杂的、飘忽不定的东西,似乎完全是偶然的。P14-17
  一本有趣又平易近人的关于幸福的指导书,雅克·普莱维尔曾经写道:“我们总是从它离开时发出的喧闹声辨认出,这就是幸福。”而勒诺瓦先生努力使我们听见幸福到来的声音。
  ————《华尔街日报》
  一本精简但是深思熟虑的书,对于许多学校来说是适合用来学习思考知足、快乐和幸福的指导书。
  ————《柯克斯书评》
  从前,有位老人坐在一座城市的入口。一个外国人走近他,问他:
  “我从来不曾到过这座城市,在这里生活的人怎么样?”
  老人用一个问题回答了他:
  “那你以前生活的那座城市里,人们都是什么样的呢?”
  “自私,恶毒。这也是我离开那里的原因。”外国人说。
  老人回答说:
  “这里也是一样,你会看到的。”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外国人走过来,他问老人:“我才到,告诉我,这座城市里的人怎么样?”
  老人回答道:
  “告诉我,我的朋友,你生活的那座城市里,人们都是什么样的呢?”
  “他们善良,好客。我在那里有好些朋友。我真舍不得离开他们。”
  “这里也是一样,你会看到的。”老人回答说。
  有个商人正在不远处给他的骆驼饮水,听到了两次对话。第二个外国人才走,他就用指责的语气对老人说:“对同一个问题,你怎么能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呢?”
  “因为每个人的世界都存于他的心里。”老人回答他说。
  这一则苏非教派的小故事很好地表达了世界各地的智者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说出的东西,正如我们在这本书里所看到的那样:说到底,幸福也罢,不幸也罢,都在于我们自身。一个不幸的人到哪里都会不幸,而一个在自身找到幸福的人到哪里都会幸福,无论他所处的环境是什么。当悲观主义者康德、叔本华或者弗洛伊德认为完全的、持续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而东西方的智者回应说,这种幸福是可能的,只要我们不再奢望调整世界以满足我们的欲望。智慧教会我们欲求、钟爱已存在的一切,教会我们对生活说“是”。只要我们改变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深层的、持续的幸福就是可能的。于是我们能够发现,幸福和不幸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原因,而是取决于我们“存在的状态”。
  在这本书的开篇,我用了社会学对于幸福的定义:幸福,就是热爱我们当下的生活。如果说,在这幸福之旅行将结束之际,需要我再给幸福一个我个人的定义,那么我觉得这个定义应该非常简单,就是“热爱生活”。不仅仅是热爱此处的和当下的生活,热爱能够给予我们满足的生活,而且要热爱生活原本的模样。明天或许给我们带来快乐或悲伤,令人愉悦或令人不快的事件的生活。幸福,就是热爱生活,生活的所有:它的高峰和低谷,它的光明和黑暗,它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就是热爱生活的所有季节:童年的纯真,老年的脆弱;青少年时期的梦想和痛苦;成熟时期的完满和冲突。幸福,就是热爱生,也热爱死亡。是完整地、无所保留地跨越痛苦的时刻,正如完整地、毫无保留地享受生活馈赠于我们的所有美好时刻一般。幸福,就是敞开心扉,热爱周围的人。是浓烈地享受每一时刻。
  我们不要把痛苦和不幸混为一谈。的确,表面看来极为矛盾,我们能够痛并快乐着。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幸并非如此。我们能够拥有稳定的幸福,但同时体验着痛苦,只要痛苦是暂时的,就并不见得必然导致我们不幸。痛苦是普遍存在的,但并非不可改变。我们可以有所体验,但并不必然因此而身处不幸。虽然快感不可能与痛苦的状态相连(除了受虐狂),可我们有可能在生病的同时,或是处在情感或事业暂时的失利状态时仍然感觉幸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消除痛苦。正相反,面对痛苦,我们要尽力避免宿命,想尽一切办法消除其源头。但是倘若我们无能为力,例如面对疾病,生活的考验,或是不公正,我们无力改变什么,我们还可以行动起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尽量不让这些事情打破我们内心的安宁。
  重要的是,永远不要被痛苦压垮,或是听任自己在不幸中沉沦。不幸来自我们对于痛苦的感觉:同样的痛苦能够带给我们不幸,也可能不至于带来不幸。不幸的感觉是精神的产物。经受同样考验的人,他们不必然不幸,即使是因此不幸,他们不幸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精神可以赋予痛苦以意义,使之发生改变,将它纳入一种更为开阔的感觉体验中。一个女性在生产时,既感觉到分娩的痛苦,但同时又觉得幸福至极,因为她想到即将让自己的孩子来到人世。还有更为激进的例子,古代的基督教殉道者快乐地奔赴刑场,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将会在上帝的身边得到至福,而上帝,是他们觉得比一切都来得更加亲爱的人。
  总而言之,幸福或者不幸的感觉来自精神。对于尚未亲身体验的人来说,若使这一论断具有说服力,倒不见得只是基于思想家或是遥远的古代圣人的思想之上,我更愿意举普通人的例子,我们同时代的人,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道出这一点。这里我想到的是我的朋友亚历山大·若里安,他在一所特殊学校里度过了十七年的时光,因为他生下来就有严重残疾,他在他的书里就证实了他的快乐,尽管他也度过了不少痛苦和怀疑的时光。在所有令人震撼的事例中,我还想举一个年轻的荷兰犹太女性的故事,一九四三年,她二十九岁,被押至奥斯维辛集中营,死于这里:她叫艾蒂·西勒森。在被捕前两年所记的日记中,尽管她很明白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可能幸免于难,她还是写道:“如果我们拥有内心的生活,也许,身处集中营大门的哪一边并不重要……我已经在一千所集中营中死过了一千次。我了解一切。没有任何新消息能够让我感到恐惧。不管是通过哪种方式,我已经知道了一切。然而,我仍然觉得生命如此美丽,如此有意义。每时每刻……最大的障碍永远是表象,而不是实质。”176在被送往集中营的前几个星期,她在作为过渡的韦斯特博克集中营,她就在那里给她的朋友们寄信,讲述集中营里可怕的生活状况。但是,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却从不曾消失:“在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若干大事件,我们必须睁大眼睛盯着看好,我们可以毫无恐惧地忽视其他的一切。而这些大事,我们能够在任何地方重新找到。必须学会在自身重新发现这一切,并且翻新。这样,不管怎么说,我们最终就能够回到同样的结论上:总体说来,生活是好的……灵魂和精神的领地是如此宽广无垠,所以肉体上的这一点点不适和痛苦也就没有了意义:我并没有感觉到被剥夺了自由,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没有人能够真正地伤害我。”177
  这些话让我想起了斯多葛派所说的“内心的城堡”以及斯宾诺莎谈及的终极自由,斯宾诺莎的自由与选择自由、行动自由或是表达自由没有任何关系————艾蒂·西勒森并不享有任何这类形式的自由————而是一种内在的喜悦的显现,无论什么事,什么人都无法剥夺。
  在弗洛伊德之后,帕斯卡尔·布吕克内断言智慧从今以后已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之中没有,可能再也不会有能够面对痛苦的智慧,就像古代的智者提供给我们的那种智慧,佛教徒还建议过的那种智慧,原因很简单,因为智慧需要一种平衡,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平衡,可这种平衡很久以前就已经被打破了,至少是从工业革命以来。”178艾蒂·西勒森和亚历山大·若里安就给予这论断有力的回击。因为人类是有精神的,他能够,而且永远能够抵达智慧,不管这个世界出现了怎样的震动。他不必然能够改变世界,但是他永远能够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且在这内在的改造工作中源源不断地挖掘快乐。
  我再一次需要说明的是,幸福不会宣布自己的到来,有时,我们并没有刻意找寻,幸福却悄然来到。但是幸福也可以是我们日常关注的结果,是一种守候,是内在的一种工作所致。古希腊哲学家称之为“苦修”(askesis)的东西,从词源意义上来说,是“练习”的意思,是精神的一种修习。我们可以像希腊智者,佛教智者和斯宾诺莎一样,尝试着通过内在的、作用于自我的工作让自己从情感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我们也可以像庄子或是蒙田一样,尝试着用一种正确的方式生活,灵活,洒脱,品尝存在的快乐,却并不见得要追寻这种终极意义的智慧。为了抵达终极的幸福或者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提倡这种或者那种伦理观,它们的意义就只在于幸福和生活是可欲求的。就像罗伯特·米斯拉伊写的那样:“伦理就是为了快乐的目标重建生活的哲学工作。”179我还要补充说,我们所有人都受到召唤探讨哲理,也就是说更加正确地思考,尽量接近我们思想地生活。
  我们可以有两种看待快乐的方式:一是将之当作一种浓烈的激情————通过文凭的考试,看到自己喜欢的球队赢了比赛,找到亲爱的人等等————另一种是让我们的存在得以沉浸其中的一种永恒的情感。后面的这种快乐不再是简单的、短暂的激情,这是我们在这世界寻求的最主要的真之所在。当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平相处时,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种快乐。它来自幸福或是爱的光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之与幸福和爱混为一谈:生活的快乐,感激的情感,内心的和谐抑或是世界与我们之间和平相处的感觉。这种快乐不是一种得到,像是某种外界的东西那样,来到我们手中。这是真相得到揭示之后的结果:它早已潜伏在我们身上,我们需要让它得到显现。因而需要一种清扫的工作:扫除一切我们身上的,阻挡我们抵达这份平和,这份无法摧毁的自由的障碍。
  精神的修习因此就在于去除一切阻碍我们抵达生活快乐的障碍。然而,我们所做的往往却是相反的事情:我们总是试图扫清一切外在的障碍。我们总是竭力改善我们的物质条件,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希望得到周围人更多的承认,希望被取悦我们的人包围着。我们把一切精力都放在了外在的世界上,从而忽略了内在的修为:对自我的认知,对冲动的控制,对干扰我们的激情或是错误的念头的清理。然而,我们并不必然忽略外在的一切,只是内在的工作对于向往更加稳定、深刻的幸福的人,对于希望活得更好的人来说必不可少。哲学知识也是一种精神修习,它能够释放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快乐。就像太阳在云层之上从来不曾停止过照耀一般,爱,快乐,和平也一直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希腊的“幸福”eudaimn一词就道出了它的简单真谛:“eu”意味着和谐相处,“daimn”意味着天赋,神性;幸福,在希腊人看来,意味着与我们的天性或者说我们身上的一部分神性和谐相处。换做我,我会说:与我们内心深处的存在一起颤动。





上一本:读报纸的人 下一本:瞎猫头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的作者是(法)弗雷德里克·勒诺瓦,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