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收集德国好时光--认识德国骨子里的气质


作者:(德)洪莉     整理日期:2021-12-20 02:57:05


  幼儿园两日亲身体验
  为能亲自了解德国幼儿园早期教育情况,经过联系,我到居住地的幼儿园观摩体验了两天。这所幼儿园有40名2~5岁的儿童,分为两个年龄混合组,每个组由两位老师负责。通常小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尤其陌生的外国面孔,但我最初的担心很快就被孩子们驱散了,他们毫不胆怯,主动拉着才见面几分钟的我一起做游戏,玩拼图或涂鸦游戏时甚至爬到我腿上,问我叫什么名字,多少岁了,中国在哪里。据老师介绍,幼儿园的四位老师不固定带某个组,每周轮换,让孩子们有机会与每位老师接触交往,减少依赖性。孩子们和老师互相直呼名字,互为朋友,没有身份地位概念。
  这里的上课只能称为活动,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及老师一起拉圈圈唱儿歌,一起做游戏。老师告诉我,幼儿园不可以用正规上课的形式教小孩子数数,而是要让他们在游戏玩耍中学习。小孩子爱模仿,两三岁的小娃娃随四五岁的孩子一起玩,语言能力、行为能力会进步飞快,同时大孩子也要学会关照小孩子。这是混合班的一个优势。
  大小孩子也会进行分开的活动。我看到幼儿园一周活动安排表中有学龄前儿童乘公交车去参观牙医诊所,有学习紧急救助,甚至有请牙医来幼儿园讲解乳牙护理知识。我体验了一次孩子们“乘火车旅行”的活动。第一堂课,孩子们扮成旅客,搭着肩膀串成一列火车,呜呜地穿山越岭去旅行。第二堂课,轻快的音乐响起,老师让孩子们躺在体操垫子上安静闭目,随着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火车穿过高山森林、原野农庄、河流湖泊,孩子们进行大脑的自由想象。老师不时在一旁提示:看见草地上的野花了吗?看见森林里的小房子了吗?小河里有没有鱼?旁边有两位自愿协助课程的家长帮忙记录着每个孩子的表现。
  后来老师告诉我,这是针对4~5岁的儿童进行的思维想象课,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安静思考、丰富联想。每次课须记录孩子能否安静下来进入想象、语言描述如何等等。每个孩子的记录还要交给家长,以便家长熟知自己孩子的身心发育情况并配合家庭教育。这些课程是按照“全德国儿童联盟”专为加强4~5岁儿童个性发展而制定的系列教育方案进行的。
  德国有个“全德国儿童联盟”,这是个专门为0~6岁的幼儿建立的跨学科的全国性非营利性民间协会,成立于1977年,由包括科学研究学会、儿科医生协会、心理学家协会、家庭和青少年帮助机构和众多服务性俱乐部等超过250个成员组织所组成。目的是致力于儿童早期发展影响因素的科学研究,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政治和社会条件的改善,并在立法措施上产生积极影响。科学研究发现,幼儿期是孩子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除了遗传因素,最初几个月和几年的生长环境对儿童心理和情绪影响很大。孩子被关注或被忽视的经历都会对他未来的人格产生影响。据此科学理念,联盟设计推出幼儿园教育方案,通过九个模块的不同游戏方式,培养4~5岁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个人基本能力:自我与外界感知;理解、同情别人;自我情绪调节和适应;解决冲突与和解;建立朋友关系;培养自尊。这些才是德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应该开始学习的。
  反观中国大多急功近利式的早期教育,以孩子会背乘法口诀表,会背唐诗三百首、英语单词而沾沾自喜,恰恰忽视了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个人修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违背儿童发育规律的教育弊端已经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重视,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学习方式正在被教育界及家长们关注和探索。(P15-18)
  生活,远比小说更丰富多彩,比戏剧更变化多端。就在本书完稿交付出版社排版印刷的数月里,生活就像电视连续剧,依然不时将那些你事先无法预料的状况,突兀地推到你面前,让你愕然面对,也触发你思考领悟、积累阅历。
  婆婆突然仙逝去了天堂
  在本书的“德国食品医疗”篇章里,我讲述了我的德国婆婆不慎滑倒造成大腿粉粹性骨折,被医疗护理中心及时获悉求助信号紧急送院救助的经历。那时,我们正乐观地准备接老人家病愈回家,继续她任性的我行我素的安逸生活。
  在为她做接骨手术的前一天,外科主任医生、主治医生等一行医生到病房例行查房,医生和蔼地问候老人家身体感觉如何。已经吃药控制住疼痛的婆婆神情一如既往地自信,满不在乎地说:半年多前我在你们这里住过院治疗糖尿病,已经住够了。现在挺好,要不是摔了一跤我才不来呢,这周我还有生日聚会要参加呢。
  医生们笑了,又问:“上次出院以后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我婆婆挥挥手潇洒地说:“护士每天来给我打胰岛素,什么事都没有,哪也不痛,就是4个月掉了25公斤体重。”
  听了老人家大大咧咧的话,几位外科医生互相对视了一眼。我感觉,他们没有忽略老太太的玩笑话,好像在捕捉什么信息。主任医生平心静气地对记录的医生说,手术后请给她安排做内脏检查。
  婆婆的接骨手术很成功。但是随后所做的内脏检查结果,却令人无比惊愕不敢相信……医生告诉我们,在老人家的器官内发现了大量癌细胞。
  后来进一步的检查确诊,婆婆得了胃窦癌,晚期,并转移布满肝脏。医生说,几乎无治愈希望。我们完全懵了,无法接受这个太出乎意料的现实。
  婆婆这一生身体很好,一直挺胖,除了去年因查出糖尿病而接受治疗外,她几乎没得过什么病,没住过医院,也极不爱看医生,不去体检。近来,她时常感觉疲倦,没胃口吃东西,她认为是服用糖尿病药物导致没食欲。我们经常做些可口的食物给她送去,因她酷爱甜食,沃夫冈总为她买专门为糖尿病患者特制的甜食、甜饮料,极力劝说她多吃东西,保证营养。可她吃得很少,体重下降很多,从85公斤降到了60公斤。但她精神状态一如继往,我行我素,健谈自信,每天与两位开车上门来的老闺密喝咖啡聊天,下棋玩牌,交换书看。根本看不出她身体有病。
  德国规定,医生要为成年病人的健康状况保密,而且医生须对病者本人直述病情。但是,我婆婆的情况比较特殊,她在前几年神智很清醒时就签署了医疗保险公司发放的对于自身今后健康状况处理的法定文件,其中有当医学诊断脑死亡时,放弃任何抢救措施,不以靠插鼻饲的植物人方式生存,不做任何痛苦又无意义的医学治疗。本人生病期间的治疗方案和决定,全权委托长子沃夫冈负责。
  所以,每当医生和老太太说需做检查做治疗时,我婆婆总是潇洒地一挥手:“请和我儿子说去,我不管。”沃夫冈将母亲签署的文件交给医院备档,并留下手机号码,以便医生随时联系他。而在此之前上班时,他的手机从来都是留在车里的,工作时间不接私人电话。
  沃夫冈与医生探讨后一致认为,我婆婆的高龄和术后身体情况已无法承受痛苦的治疗尝试。沃夫冈不愿母亲遭罪,也不希望她得知真实病情,精神上受打击。这种决定得到医生的认同。
  每天,老沃下班就直奔医院看望母亲。老太太除了依然没胃口其他都正常,她和同房病友谈天说地,话不绝口。每次看到面若桃花、皮肤细腻得无一块老年斑的婆婆,我实在想不通,没有工作压力,没有精神烦恼,食品健康,生活安逸,无陇无虑,她有什么理由得癌症?莫非癌症,真是无道理可讲、防不胜防的魔鬼?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常向婆婆询问打听小镇历史,邻里逸事,人物渊源。她没受过高等教育,但她有个特殊天赋:记忆力超凡。加之她一生爱阅读,真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她脑子里有座丰厚的档案库,问什么,她都能有条不紊地取出资料,原原本本地陈述。邻居们称她是“活字典”。就连非常自信、在我面前绝对嘴硬的老沃,在我没完没了的问题面前,都常会说“这我可记不住了,得问我母亲”,或者“这事我真不知道,但我母亲肯定知道”。
  婆婆送给我好几本小镇历史老照片书籍,还有她自己收藏的老物件老照片,对我写这本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帮助。她也非常期待着书的出版。在她精神养好了些的时候,我把电脑带到病房,将出版社编辑发来的排版样书,一页页翻译展示给她看,她很高兴,总是问我:书什么时候出版,我能看到吗?我安慰她,当然当然,你肯定能看到,看你的照片多好看!她笑。
  在术后恢复治疗三周后,医院将我婆婆送到一家康复疗养医院,在专业康复医生指导下继续康复治疗和体能恢复训练。本来我们乐观地期待着,在安宁舒适、鸟语花香的康复医院里,她能更快恢复健康,出院回家。不料,在康复医院的第一周,婆婆还可以在护士的监护下用仪器练习行走,还被护士推去玉兰花和郁金香盛开的花园里散步,第二周却急转直下,体能日渐衰弱,神智开始恍惚。
  这天,我们一如往常开车到距家三十多公里远的康复医院看望婆婆,送换洗衣物。看到我们进来,婆婆说,“我要去贝鲁特(Beirut)了。”
  ……
  “搭车椅”太好了!她依然文静淡定地说,人在遇到麻烦时若能及时得到帮助,我知道,这种感觉是很美好的。瞧,人家这素养!
  我坦诚相告,自己是德国《华商报》记者,写过小镇的这个新鲜事————温馨的义务“搭车椅”,我很想拍张她的照片,是否可以?我很担心她婉拒,因为德国人很不愿意被陌生人拍照。可她居然同意了!当然,我没影响她继续开车,就在后面拍下了这张车在照常行进中的真实镜头。虽然遗憾没能拍下她那张秀美的脸庞,但我知道:她,代表了任何愿意义务搭载别人的人。
  我成了小镇私人义务搭车椅的受益者,顺利按时完成了活动采访工作。
  巧遇制作模型的小工匠
  暑假,是德国家庭带孩子出门旅行期,本来就安静的小镇,此时更加宁静,街上几乎见不到人影。
  夏日傍晚,夕阳红艳,金辉洒落,清风拂面,最惬意的田野漫步。我带着家里来的客人出门散步。刚拐过街角,就难得地听到后面小街上传来孩子的嬉笑声,原来是农庄主乌韦的女友奥瑞恩7岁的儿子路卡,还有一个我不认识的小女孩。
  本以为他们在玩耍,走近前才发现,他们是在临时搭建的摊子上,卖自行设计自己制作的木头玩具。实用结实的摊位台上摆放着各种小木块,他们按自己的想象,将各种形状的小木块组合成房屋楼阁。当他们手持儿童电钻钻钉子时,还非常正规地戴上护耳,以防噪音伤害耳膜。
  我们立刻对这两个“小工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前搭讪。路卡介绍小女孩说是他们家来的客人,他指着台上放置的木牌说,这是我们的名字“Luca&Noemi”呵,产品还有信誉保证呢!
  我东瞧瞧西看看,看中了一块三角木块,拿起来问价,路卡说,1欧元。我随身没带钱包,放下木块说,等我们散步回来去取钱再来买吧。6岁的小客人诺米落落大方地接过话茬说:刚刚有位女士也是这么说的,可是她到现在也没再来。童言无忌,小诺米自然纯真的一番话,真让我有点无地自容。我赶紧修正自己的行为,马上回去取了钱来,买了一件“路卡制造”。
  德国孩子从小就以自己设计创新、自己动手制作为乐趣,家长也很乐意为他们创造动手条件。我在路卡和诺米身上看到的,不正是“德国工程师是怎样炼成的”?
  2016年9月于莱茵河西岸莎蒲森小镇





上一本:外国诗卷 下一本:收集德国好时光--小镇生活风物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收集德国好时光--认识德国骨子里的气质的作者是(德)洪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