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记载的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华文文学至今已有i00多年的历史。而从1982年开始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研究,到今天也已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 李诠林以十余年研究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的经验积累,力求建构一个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学科的学科论和方法论的理论系统。《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在该学科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奠基意义。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首次选择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研究的“学科论”和“方法论”作为专门的论述对象,虽题为“散论”,实际上是以学科论的架构和精神统领全篇,同时兼顾同样是当前该学科研究领域中鲜有人涉及的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散论》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大致如下:绪论部分,分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学科的学术史轮廓”、“华人文学的开放性和现代性”两节,说明本论著“散论”的重点。这部分主要是提纲挈领地谈本论著的论述内容。第一部分学科论,分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研究范畴、“台湾‘回归原乡’写作”论题构想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作家论,以陈若曦等作家为例进行个案分析。第三部分作品论,以日本华文作家毛丹青等的作品为例进行文本细读。第四部分周边文化论,以文学期刊、民间歌谣、文化交流与融汇等对于文学的影响为例,阐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研究应该以开放性的眼光重视周边的文化现象,并由此反观自身的学术价值,提升自己的学术自信。第五部分思潮流派论,以华人作家的“回归写作”等为例,论述那些早已存在却还没有得到正名和应有重视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第六部分方法论,以文学研究方法之研究、以“审美隔断”理论研究新移民华文文学等理论方法为例,期望对学科建设能够有理论系统方面的启示;最后是结论,从现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出发,展望学科前景,收束全篇精神,探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或世界华文、华人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