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因此,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艺术,用审美的眼光来品味经济学,可以对经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财富丰裕、均衡和谐、调控理性、博弈智慧、目标最优、经济公平、制度正义、物质共享、理论偏好等经济学的论点,无一不是在展示着经济学和谐之美的韵律。书中以经济学的“和谐之美”做主线,用审美的眼光,从不同侧面审视经济学。因为美学对一般读者来说偏向高深,所以,这条主线不是“明”的,而是“暗”含其中。在文字上不出现美的字眼,而是让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每一个知识点,用丰富的事例和史料而不是大谈理论来介绍,以避免理论上空洞的说明。 作者简介: 范久宇,男,汉族,1951年5月出生,湖北随州人,大学文化,研究员。现任湖北经济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湖北经济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湖北省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党建工作研究会理事。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几十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多家报刊转载,部分论文获得国家级奖励。 目录: 第一章 富国裕民的科学(财富丰裕)1第一节 财富的画卷1第二节 通往繁荣之路9第三节 拯救贫穷17第二章 均衡的和弦(均衡和谐)25第一节 和谐奏鸣曲25第二节 均衡之梦32第三节 有你终生美丽38第三章 凯恩斯的方向盘(调控理性)44第一节 恒温调控器44第二节 掌控货币水龙头51第三节 增长之谜58第四章 复杂性中的秩序之美(竞争有序)66第一节 蜜蜂的寓言66第二节 绚丽的彩虹72第五章 撬动社会经济的魔力杠杆(博弈智慧)79第一节 游戏的智慧79第二节 囚徒困境86第三节 同一个梦想93第六章寻找令人满意的目标(目标最优)99第一节 有限理性99第二节 歧路花园106第三节 最美的选择112第七章 分配的对称性(经济公平)118第一节 公平的魅力118第二节 钟摆的韵律126第三节 君子成人之美132第八章 法院看得见的手(制度正义)140第一节 正义的光辉140第二节 幻术家的魔棍147第三节 断臂维纳斯154第九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物质共享)162第一节 幸福之花162第二节 共享阳光169第三节 灯塔的光芒175尾声 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182 第三章凯恩斯的方向盘(调控理性) 第一节恒温调控器 2008年9月15日,美国东海岸的国际大都会纽约的一条“墙街”,即曼哈顿区南端的华尔街,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不得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家昔日呼风唤雨的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辉煌不再,人去楼空,漂亮的玻璃大门永远关闭了。从此,它从华尔街消失了,也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不仅如此,雷曼兄弟的摘牌,迅即打开了金融危机的潘多拉盒子,由此引发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全球,冰岛、希腊等国家几乎面临破产困境,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了极大的麻烦。“现在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是一只黑天鹅,如晴天霹雳,事先毫无征兆,完全出科意料,突然坠落在这个浑然不知的世界。”(﹝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语)美国政府抛出了前所未有的787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称之为“我们有史以来范围最广的恢复计划”。一个月后的10月23日,82岁高龄的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出席了美国众议院听证会。听证会上,这位一直被称为“经济之神”的老人破天荒地承认:“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存在缺陷。”对此,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他的新书《自由坠落》中曾说:“始发于美国的2008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是一场世界性大灾难,导致无数人失去了工作,蒸发了数以万亿的财富。而所有这一切,都与鼓吹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现代经济学家所描绘的美好前景相悖。”同是2008年,地球的这一边,它是中国人有许多美好梦想的一年。北京奥运,百年梦圆;神舟七号,中国人行走太空。但是,就像全世界所有的伟大梦想一样,实现梦想注定要遭受许多挫折。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突然千万声怒吼一齐喷射,飞沙走石,天地混沌,死亡气息煽动起巨大的翅膀肆意飞翔。里氏8.0级强烈地震,使汶川山崩地裂,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惨不忍睹。8万个生命的离开,让中国人在这一年度日如年。与此同时,这一年的中国经济也迎来了非同寻常的大考。年初,中国南方遭遇冰雪低温灾害,中国经济却与大自然的气候形成了相反的走势。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上涨的压力较为突出。国家提出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放在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双防”)上。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人备受煎熬。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巨大的压力,面临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国家又及时把宏观调控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一保一控)”,并采取了相应的财税金融措施。9月份以后,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一场浩大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全球金融危机使正在抑制经济过热,减缓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下滑步伐加快。国家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又果断地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并采取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间先后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又采取了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同时,还提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输血”计划和10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及时、果断、有力的宏观调控,使中国经济终于闯过了激流险滩,保证了中国经济巨轮的平稳前行,并使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中呈现出一抹亮色。2008年的宏观经济调控,是中国经济近30年来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一个个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镜头由此推向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高速增长的30多年:中国1978年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1978年到1992年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1992年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逐渐走上了中国经济的历史舞台。从那以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四轮宏观调控:第一轮是针对1992年的经济过热,从1993年起实施的紧缩型宏观调控,大约持续到1997年;第二轮是针对1997年的经济偏冷,从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大约持续到2002年;第三轮是2003年到2007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施了财政、货币政策双稳健的宏观调控,可称之为中性宏观调控。第四轮是2008年以后的宏观调控。30多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打了一组精彩漂亮的十八般武艺组合拳。既有限制,又有发展;既有紧缩,又有扩张;既有后退,又有前进,运筹自如、拿捏有度。充分发挥了“自动稳定器”(斯蒂格利茨语)的作用,达到了烫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它不仅展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以及高超的艺术和不凡的智慧,而且在多彩的宏观经济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大剧和一曲曲气势恢弘的华章。可以说,这既展示出宏观经济学的巨大胜利,又显示出它的迷人之处和神奇魅力。宏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腐烂泥土中。设想一下1929年的世界,几乎四分之三个世纪以前。股票市场欣欣向荣,繁荣时期似乎看不到终点。而仅仅一年之后,世界却发生了令人惊愕地变化。西方人刻骨铭心的是1929年10月的那个“黑色星期四”:“这天早晨股市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价还非常坚挺,不过交易量很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股票报价机一次又一次落后于行情的变化,股价下跌的速度越来越快,显示牌滞后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的竞相抛盘。11点半,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到这天结束时,换手的股票数已达到12894650股,损失总额达数十亿美元,而且已经有11个金融家自杀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从普通公民到腰缠万贯的大亨,都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这件事简直就像尼加拉大瀑布突然从窗口泻进来一样,一发而不可收的洪流直泻入证券市场。证券经纪商呼天喊地叫起来,他们撕裂了自己的衣领;他们呆若木鸡似地望着无尽的财富像‘棉花糖’般地融化掉了;他们粗声地大吼,像是在吸引买者的注意似的。当时流行的一个凄惨笑话是:当你向旅馆订房间时,旅馆柜台会问你,‘是要睡觉,还是要跳楼?’股市的崩溃引起了银行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全面大爆发。这一危机造成的连锁反应,很快就波及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和依赖外贸的英国。不久,便蔓延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危机像雪崩一样,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大萧条,从1929年秋天开始,持续到1933年春季。萧条期间,造成四分之一的人员失业,三分之一的产能过剩。许多人流离失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成千上万的人饥寒交迫,生活状况十分悲惨。失业、饥饿、寒冷和死亡,时时刻刻威胁着他们。经济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员超过3000万。失业者通宵达旦地等候在职业介绍所门前。等候领取救济面包的依然是长长的队伍,成千上万的人在挨饿;在严寒的冬季,失业人员为了御寒,只得用麻布片把裤腿扎起来;城市出现了一片片用破烂洋铁皮搭起的贫民窟。另一方面,资本家们却把劳动者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产品烧毁,或者投入大海,甚至把大批牲畜杀掉。当时美国报纸有这样一则传言,蒙大拿州的牧场主们,要么试着倒掉牛奶,要么赊些子弹,把牲口全部杀死,扔进山沟。曾有人形容美国在危机最严重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使这条河流有如一条银河。在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烧毁或倒入大海。在丹麦,仅牲畜就毁灭了11700头。这一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永远地与艰难困苦和经济状况的不景气联系在一起,现在通常被称之为大萧条。但是,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那里,从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问世,也即经济科学诞生以来,坚信理性的个体行动者往往会借由“看不见的手”而达到集体理性,即市场均衡,或者说市场出清。因此,不存在有卖不出去或买不到的状况。也就是说,不存在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现象。即使偶尔有之,那也是短暂的,即可通过“看不见的手”自动进行调节。按照这一理论逻辑,经济危机是不可能产生的。古典经济学还认为,市场是“有机的”,也即它是有组织的。当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总量大于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总量时,价格回落。对于理性的生产者来说,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他们会选择降价,或者是消减生产数量;而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在购买能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即购买的成本在下降,但从单个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保持不变。根据成本收益法则,他们倾向于多购买产品,或者原来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也可以购买该产品,这样总的福利水平在上升。在某个数量点上,生产的总产品与消费的总产品数量达到一个均衡,生产者不再出现库存现象,市场是出清的。当产品供不应求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每个产品的价值在上升,价格也随之上涨。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的上涨驱使一部分人丧失购买能力,一部分人由于购买力的约束,倾向于少购产品;而对于生产者来说,由于追逐利润的动机,他们会多生产产品。这将在某个价格和产量点上,市场又达到均衡。所以,按照古典经济学所认可的这种价格机制,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然而,“海啸”起处神话灭,大萧条粉碎了古典经济学的梦想和神话。特大灾难的降临,往往既会给人类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也可给人类带来经济学理论上的惊喜。大萧条为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创造了特殊的机遇和条件。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他从理论上阐释道,大萧条时期的价格调节明显滞后。也就是说,生产者或消费者对市场供求状况的信息不完善,并不能完全预知市场供求信息,等到生产者完全意识到生产过剩时,将为时已晚,不知有多少企业会倒闭,亦不知有多少工人会失业。凯恩斯认为,在这种时候,国家和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这些措施就是宏观调控。凯恩斯以宏观总量分析代替了微观个量分析,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来分析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并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宏观经济学这个睡美人,被凯恩斯把她从睡梦中吻醒了。凯恩斯认为,当价格机制不再起作用的时候,市场经济就开始出现急性或慢性疾病。内在表现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即中国传统医学上阴和阳之间的不平衡。当市场上所生产的物品总量小于所需求的物品总量时,市场就开始“上火”,其主要表现是市场生产旺盛,“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同时市场价格飞升,使中下阶层人们生活处境日益艰难。而当市场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时,市场又处于“阴虚”状态,造成大量工厂倒闭,机器停产,工人失业,到处呈一片萧条之状。这种经济衰退现象,宏观经济学家的诊断结论是有效需求不足。他们认为,当市场中有效需求的物品数量少于市场中所生产的物品时,经济衰退产生,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扩大有效需求。总的来说,凯恩斯主义者们认为,市场的“上火”和“阴虚”,都是经济不健康的表现。因此,必须通过宏观总量上刺激需求和控制需求,来调控他们之间的平衡。但是,在经济衰退情况下,由于大量人员失业,加上暗淡的经济增长前景,人们用于购买商品的收入会大大缩水。因此,商场里购买商品的人越来越少,购买量也越来越少,一般消费需求便不断萎缩。而另一方面,经济衰退导致价格不断下降,所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这种景象足以让许多勇敢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投资需求在经济的颤抖中停滞不前。在此情况下,加之国外需求要由国外人们的需求状况而定,同时还要受汇率、关税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是一个不可调控的因素。这时,最有效的,唯一的、看得见的手,就是政府的公共支出需求。政府的公共支出需求包括: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主要由国有企业投资和公共产品投入组成;政府的行政费用支出,用以发放人员工资和维护日常运转。当其它需求暗淡时,政府勇敢的点亮自己,以保持总需求的旺盛。对于经济萧条下这种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经济学上称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面对经济衰退,政府这种自我发光发热以维持经济恒温的壮举,往往是不能独立支撑起整个经济春天的。事实表明,如果其它主体都不购买商品,而仅仅只靠政府购买,那么市场是无法坚挺的。因此,政府不能只唱“独角戏”,而要通过自己的表演,创造“好戏连台”的局面。市场一片暗淡的时候,到处都充满着萧瑟气息。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缺乏信心和希望。政府的行动,无疑就象星星之火,帮助人们燃起希望。这就是说,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点燃黑暗之中的希望和信心,并在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下,最后形成一片燎原之势。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所说:“走出黑暗就是光明!求索光明,就是‘政治经济学这个阴暗的科学’向要从事我们学问的训练的人提出的任务,而发现光明则是这种训练的报偿”。比如,当政府拿出100万元修建公路,某中标公司拿到了这100万元。假如该中标公司从这100万元中拿出4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和机械设备,40万元用于支付工人工资,20万元留作公司利润。这样,第一波刺激传导就产生了。原材料生产商和机械设备制造商获得订单,大批修路工人获得就业机会和收入,公司也可获得20万元收入。不仅如此,原材料生产商和机械设备制造商又将40万元用于生产和制造,而且本身也将获得一定利润。另外用于支付工人工资的40万元,也并不可能全部存入银行。假设他们拿出20万元作为消费支出,还剩20万元存入银行。那么,这20万元的消费支出,又将带动成千上万的商品生产,并将带动就业的增加、劳动收入的增长和企业家利润的上升,由此便引发了第二波效应。随之而来的还有第三波、第四波、以致第N波传导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平静的湖面上就会激起层层涟波。100万元的政府支出,往往会引起1000万元左右总需求的增加。这些传导效应,就形成了经济学上的“财政支出乘数效应”。经典的、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试验场,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国经济大萧条后,1933年3月4日,在一片萧瑟凄凉的危机惨状中,罗斯福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为了摆脱大萧条,罗斯福开始推行对社会经济生活全面干预的“新政”。新政包括:扩大财政支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货币和信贷,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大兴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等。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减少人员失业,收到一定的疗效。可以说,罗斯福果断地用政府干预的“烈药”,拯救了垂危的美国经济“患者”,挽回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中不能自拔的颓势,成为了凯恩斯革命的序曲。时势造就英雄。就在罗斯福新政迫切呼唤新的理论之时,1934年5月,一位最杰出的客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造访了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实行赤字开支。他说:“与这个办法相比,其他办法都算不了什么”。后来,罗斯福写道,他同凯恩斯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谈话”。与此同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也于1936年适时诞生了。凯恩斯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相机决策,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从而领导国家走上恢复商业投资的道路。这将意味着会出现“赤字开支”,同时也会恢复经济平衡。他还宣称,政府真正需要的,是控制任性的资本主义方向盘,使这驾经济车驶回到通往繁荣的道路上去。凯恩斯用高度的技巧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开出了医治萧条,发展经济的“处方”。这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也就是今天人们称之为的宏观经济调控。因而,这部书迅速成为了新政们的“圣经”。罗斯福上任后的“百日维新”,其规模之庞大,内容之庞杂,攻势之凌厉,甚至连凯恩斯都为之目眩。凯恩斯在1933年6月与李普曼的一次跨洋对话中说:你们的总统已经说服国会给了他一些漂亮的空白写字纸和一些漂亮的削尖了的铅笔,但是,我们这边的人根本不知道他真正想要依赖的是他的哪部分权力。美国人民的信心来得如此之快。在罗斯福总统3月12日的炉边谈话,以及银行重新营业之后,杰克摩根在写给他的欧洲合伙人的一封信中,充分表达了对罗斯福的颂扬之情。他写道:“所有国民都十分钦佩罗斯福的作为,他在仅仅一周内所取得的成就实在不可思议,我们过去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罗斯福百日计划尚未结束,其公共支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乘数效应尚不明显的时候,华尔街股价在一年之内竟上涨了53%,美国经济奇迹般地迎来了复苏的浪潮。战后,美国实行了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的办法,西欧和日本也相继效尤。接着出现的便是西方世界的一片“繁荣”。从那以后,西方世界虽然也出现过几次经济波动。如美国经济在1948年-1949年间,发生了一次持续11个月的衰退;1953年-1954年间,持续了13个月的衰退;1957年-1958年,衰退只有几个月;1960年-1961年,又出现了9个月的衰退期。虽然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使美国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到60年代末,美国经济再次启动。后来,1969年-1971年间的衰退,持续了将近2年,而1973年-80年代初,一场新的更加剧烈、更加混乱的灾难袭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接着就是1981年-1982年间的衰退,这可以说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此后,在80年代的剩余时间里,美国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并且经济条件有所改善。虽然1990年-1991年间,又持续了8个月的经济衰退,但随后的经济就出现了温和而长期的扩张。一次次衰退,一次次治理。宏观经济调控成效越来越明显,宏观经济学也越来越走向成熟。美国近一个世纪的宏观经济史告诉我们,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多次衰退和治理之后,走进了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道路。80年代初强硬的货币政策,为1982—2000年的长期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除1990年—1991年这段时间的短暂衰退外,这个时期已经被证明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宏观经济稳定时期。美国宏观经济这出大“戏”的精彩上演,充分证明了凯恩斯开出的医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痼疾的良方发挥了较好地效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曾说:“传统上,1951年-1972年的世界经济大繁荣,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胜利,是因为有高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结合,有效需求被保持在适当的水平(至少到1960年代中期),从而实现了低失业、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的独一无二的组合。”另一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