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小泉内阁时期的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执笔写作,他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分析了阻碍日本经济复兴的30个谎言,并在最后一章为日本经济重振建言献策。事实上,日本经济在地震以前就已经处于非常严峻的状况。加之此次地震,使日本蒙受巨大损失,据内阁府数据,道路、住宅等设施的损毁情况严重,造成的直接损失为16万亿~25万亿日元。而现实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是,无庸质疑的是日本拥有优秀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本。面对日本这样一种现状,被称为“最了解日本经济”的竹中平藏揭穿弥漫在日本经济上空的谎言,站在全局的高度探讨经济和政治政策的可行性。如作者指出,倘若借此震后重建之机,成功建设一个新日本,那么“日本的价值”便可急速增值,重回“第二”。但若此举未能实现,日本将不得不安于亚洲地方经济的地位,被中国,甚至韩国赶超,经济严重缩水,国民生活水平将长期面临严峻境况。 作者简介: 竹中平藏,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长。1951年出生于和歌山县。经济学博士。1973年从一桥大学经济学部毕业后,历任大阪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客座副教授,于2001年出任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之后,担任过金融担当大臣、经济财政政策与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总务大臣等,主导了小泉纯一郎内阁下实行的“结构改革”。2006年始任现职。 目录: 前言掌握看穿谎言所需的经济知识 序章突入“复合连锁型危机”时代 什么是“复合连锁型危机”/实现重建、复兴、改革工作的“无缝式”一体化开展/趁早脱离“儿童足球”状态,设立“复兴安定本部”/绝不要采用“以增税渡危机”的傻办法 第1章媒体套话之谎 谎言一“日本乃经济大国” 人均GDP排名第20位,快要从“发达国家”队伍中掉队! 谎言二“日本乃制造大国” 日本制造业缘何衰退 谎言三“日本乃贸易大国” 日本的出口依存度仅为中国的一半 谎言四“日本乃文化大国” 日本文化预算为法国的1/10、韩国的1/5 谎言五“全球化由美国主导” 在“扁平化社会”中工资上涨的人、下降的人前言掌握看穿谎言所需的经济知识 序章突入“复合连锁型危机”时代 什么是“复合连锁型危机”/实现重建、复兴、改革工作的“无缝式”一体化开展/趁早脱离“儿童足球”状态,设立“复兴安定本部”/绝不要采用“以增税渡危机”的傻办法 第1章媒体套话之谎 谎言一“日本乃经济大国” 人均GDP排名第20位,快要从“发达国家”队伍中掉队! 谎言二“日本乃制造大国” 日本制造业缘何衰退 谎言三“日本乃贸易大国” 日本的出口依存度仅为中国的一半 谎言四“日本乃文化大国” 日本文化预算为法国的1/10、韩国的1/5 谎言五“全球化由美国主导” 在“扁平化社会”中工资上涨的人、下降的人 第2章既得利益者宣传活动之谎 谎言六“削减岁出即抛弃地方” 宣传者为“当时”的在野党,那么,如今宣传是否奏效 谎言七“失去的20年” 失去的12年、停止恶化的5年、损失最惨重的3年! 谎言八“小泉内阁财政重建失败” “改善经济状况,不提高消费税”是根本 谎言九“小政府毁掉生活” 不削减公务员工资才是在毁掉人们的生活! 谎言十“小泉改革导致差距扩大” 第3章政治之谎(I)政治家之无知、无情篇 谎言十一“通过项目甄别减少浪费” 谎言十二“政治主导” 政权更迭引起的“官僚泡沫”正在形成!! 谎言十三“TPP谈判开始” 即使不加入TPP日本的农业也已经濒临崩溃 谎言十四“JAL重生为国民” 谎言十五“外交上要说出该说的话” 谎言十六“乘数效应很大” 谎言十七“历史性的政权更迭” 第4章政治之谎(11)政治立场上的发言篇 谎言十八“增税能改善经济状况” 谎言十九“地方主权” 在日本,收益和负担不一致 谎言二十“禁止‘下凡’ 谎言二十一“大幅削减公共事业” 谎言二十二“用消费税来充实社会保障” 谈论消费税之前先发表《消除通缩宣言》 谎言二十三“用消费税来重建财政” 谎言二十四“通过充实社会福利来激活经济” 第5章掩饰破绽之谎 谎言二十五“通缩无害” 通缩乃诸恶之源 谎言二十六“日银弱政治强” 谎言二十七“日本经济无法发展” 日本经济之所以无法发展是为了守住既得利益 谎言二十八“量化宽松无效” 日银实行的是“假性量化宽松政策” 谎言二十九“对养老金感到不安而不消费” 要想单靠养老金生活,就必须在40年间将“每年收入的1/3”积蓄起来 谎言三十“很快就能摆脱通缩” 第6章日本经济重振之道 改善日本经济并不难 努力便能做到!1年内股价上升40%/经济政策中没有万宝槌 短期内应做之事——引发复兴特需,克服通货紧缩! 中期内应做之事——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并贯彻执行! 对邮政民营化的完全否定带来了什么 长期内应做之事——执政党和在野党不要私下交易,各自拿出 “安心国家”的20年远景规划,让国民选择! 即使模仿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也没用!我认为,日本现在面临的是一种新型危机——“复合连锁型危机”。地震、海啸造成的损害的确非常大。地震的强度达到了世界地震观测史上第四位的里氏9.0级,海啸也高达38米,由此造成了众多人员遇难,至今仍有许多人下落不明。灾区陷入了危机状态,地震和海啸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性危机。比如,核电站的核辐射泄漏、由此引起的避难生活长期化、农产品污染以及电力短缺问题等等。不仅仅是东北、关东地区,日本全国范围内的国民生活和企业经营活动都受到了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此次也变得鲜明起来,即全球供应链遭到了破坏。位于东北地区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机械零部件类产品的产量不足,不仅引起了国内的生产停滞,还对世界制造业产生了影响。在需要组装2万多个零部件的汽车产业,厂家不得不选择长期停产。甚至于连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的肯塔基州工厂,也因为零部件供应不足而无奈地停止了生产。另外,由于灾区的电机电刷供应企业无法继续生产,列车不能得到维护,关西铁路将要减少行驶的线路和班次。这些情况的发生都在向我们抛出一个大问题,即企业应如何经营。其中,企业如何选址尤为关键。 安倍内阁时期,当时的经济财政担当大臣——大田弘子,在2008年1月的一次经济演说中讲道:“很遗憾,日本已经不再处于‘经济一流’的状态了。” 这确实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可惜的是,政府仅止于抛出问题,而没有对如何应对问题展开讨论。若不同时提出“日本已经不再是经济大国了,应该采取具体的战略来加强经济”的话,政府便不算履行职责。政府应当提出适当的经济战略,并带领我们朝着例如“在几几年之前使人均GDP跻身世界前10位”这样的目标迈进。日本极需健全自身心态,培养这种正确的危机感。 同制造业相对的是金融业和服务业,但日本人不太相信不可视的东西。在金融业,有时可以靠着汇兑差额利益一夜之间赚得数百亿日元,但是,这种方式类似赌博,并不健全。在日本人的心里,拼命努力地制造东西更为高贵。我觉得,在“制造大国日本”一词中包含着亲近感、荣誉感,甚至是一种崇敬之情。 因此,日本人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一样相信并深深信赖着丰田、本田、索尼、松下这样的“世界品牌”。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中国,尚无自己的世界品牌,因此在这点上还比不上日本。日本制造技术之精湛是无可置疑的,这个强项必须被永久传承。 但是,和“经济大国”一样,对“制造大国日本”的过分相信也是大忌。大家觉得,在日本的GDP(2010年大约为540万亿日元)中,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有多少?近几年,这个数字为26%左右。制造业产出的GDP仅为总额的1/4,剩下的3/4是在制造业之外的领域产生的。 “国际化并非选择问题,而是一个事实。”(Globalizationisnotachoicebutafact.) 正如赖斯所说,全球化是眼前的事实,容不得选择。所谓事实便是,市场经济覆盖人口从27亿增长到60亿,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和大量机会。这在“贸易大国之谎”部分已有论述。行文至此,我想您已经明白“全球化由美国主导”是个大谎话了吧。 比如在1992年,中国的邓小平先生不辞辛劳地视察了中国南方的大城市和经济特区,极力主张改革开放路线,发表了所谓的“南巡讲话”。此举动也关联着世界的全球化。若全球化真由美国主导,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化也统统由美国主导的话,美国便完全不用费力了。毫无疑问,全球化和美国化完全是两码事儿。 然而,原本应该就如何应对全球市场一体化、物资的跨国界移动、世界扁平化这样的全球化现实好好做一番思考的,日本却在“入口处”抱怨开了,表示无法接受由美国主导,等等。这是在拒绝直面全球化。 地方经济凋敝是实情,地方的主要产业基本上都在不断地向国外转移。由于设在地方的企业一般来说大都非知识集约型,而是所谓的普通制造业,并且以零件装配型制造业企业居多,因此在企业的争夺战中,地方没能赢过人工费低廉的中国和东南亚。地方是因为其拥有的多是在全球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产业才吃了苦头。 但是,此种情况并不是由地方交付税的金额减少导致的。地方经济的衰退和凋敝是地方民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进程中下降而引起的。 也就是说,导致地方经济凋敝的是全球化。在地方产业衰退的情况下确实需要进行补贴和救济,但这是另一码事。对于这一点,应当另外通过研究地方减税等方案加以应对。 从泡沫经济破灭到现在为止的这20年对于日本来说,应该称之为“失去的12年、停止恶化的5年、损失最惨重的3年”。“失去的12年”指的是从1991年起到2002年为止的12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资金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出现了日本人借款购买股票和土地的热潮,致使泡沫膨胀。泡沫一下子破灭后,股价和房价均暴跌,公司相继倒闭,幸免于难的公司也不得不背负起巨额债务。就算不体现为债务,很多公司也还是承担着类似银行不良债权这样的负资产。 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上只有借款部分膨胀,资产负债变得极不平衡。这种现象在政府、地方自治体和银行、证券公司、寿险财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制造厂商以及个人身上均有发生。资产负债情况的恶化会引起消费和投资的低迷。背负着不良债权的银行会减少新的贷款,因股票蒙受巨大损失的个人也会减少支出,从而引发经济不景气。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衰退也可以叫做“资产负债表不景气”。 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然而日本对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取而代之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屡屡实行的散财政策——特别经济对策。即,通过扩张公共事业来增加需求。这种举动忽视了对资产负债表的调整(供应方),而一味地关注眼前,拼命强调对需求方的调整。 这是政策,或者说是官僚的“无谬性”的体现。官僚制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即仅为了贯彻“过去实施的政策绝对无误”这样的主张,就放弃实施与过去不同但十分必要的政策。 进入21世纪两三年后,市场依然没有稳定下来。每逢决算期总会有“金融不稳定”、“金融危机”这样的呼声,但金融主管部门总会搬出那套空洞的说法“不,没有问题。日本的金融很健全”。这削弱了国民对金融主管部门的信赖感,使大家越发不安。 结果,直到我们2002年制定金融再生工程为止,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最大课题的资产负债表调整一事始终处于搁置状态。这便是日本“失去的12年”。 日本拥有人才、技术和资本。只要做了应做之事,经济就会停止滑坡。至少不得不承认,2003年到2007年间就是这样的情况。 然而,上述的好势头,在2008年到2010年这“损失最惨重的3年”间,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2008年9月还遭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停止改革的自民党麻生太郎内阁在大选中败北,其后当政的民主党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鸠山由纪夫内阁之后又出现菅直人内阁,无论哪一届政府,政治局面和经济局面均十分混乱。而现在,所有国民都越来越感到不安,担心“损失最惨重的3年”会演变为“损失最惨重的4年”甚至“损失最惨重的5年”。而此次的大灾难就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是提高消费税,而改善经济状况”才是根本。2003年28万亿日元的基础财政赤字到2007年减少到了6万亿日元,这意味着基础财政收支得到改善,赤字金额减少了22万亿日元。这22万亿日元如通过上调消费税的方法进行筹措,则需将消费税税率提高9个百分点。这样一来,就需要将消费税税率从5%提高到14%。这一数字如实地反映了“财政重建的本质是改善经济状况,实现税收的自然增长”。即使不通过提高消费税,财政重建基本上也是能够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