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上海崛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


作者:李功豪写     整理日期:2014-10-28 10:16:42

本书从“崛起历程”和“崛起专项”上下两编,上编10章按历史阶段排列,下编10章,按重大发展事项排列,反映上海从一个渔村发展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进程,探讨崛起背后的奥秘,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目录:
  前言
  上编崛起历程
  第—章从渔村到万商云集
  一、上海历史变迁
  二、依托港口兴起
  三、上海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四次战争
  第二章上海开埠后的兴起
  一、上海的租界
  二、洋行和洋货
  三、上海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四、远东金融中心
  五、冒险家的乐园
  六、上海工运的发展
  第三章战云笼罩下的上海前言
  上编崛起历程
  第—章从渔村到万商云集
  一、上海历史变迁
  二、依托港口兴起
  三、上海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四次战争
  第二章上海开埠后的兴起
  一、上海的租界
  二、洋行和洋货
  三、上海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四、远东金融中心
  五、冒险家的乐园
  六、上海工运的发展
  第三章战云笼罩下的上海
  一、日军入侵上海
  二、抗战初期的工厂内迁
  三、“孤岛”的暂时繁荣
  四、人民在苦难中挣扎
  五、上海又一次遭受劫掠
  六、上海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
  第四章上海的新生
  一、恢复和发展经济
  二、有计划进行经济建设
  三、三大改造
  第五章上海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一、三年“大跃进”
  二、农村人民公社化
  三、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四、十年动乱
  五、“文革”后的恢复和调整
  第六章计划经济时期的回顾
  一、实行计划经济的背景
  二、计划管理体制的调整
  三、计划经济时期的主要成就
  四、主要问题
  第七章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
  二、对外开放
  三、新时期上海经济发展战略
  四、上海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第八章上海大发展的90年代
  一、现代化城市建设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三、工业实行战略调整
  四、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
  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第九章新世纪的发展与展望
  一、新世纪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二、优化产业结构
  三、建立城市创新体系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五、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
  六、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七、全力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第十章改革开放30年回顾
  一、经济体制改革
  二、实行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五、伟大的成就
  下编崛起专项
  第十一章浦东开发开放
  一、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利用外资和内资
  四、四个开发区建设
  五、综合经济高速发展
  六、新世纪的宏图
  第十二章四个国际中心建设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上海贸易中心建设
  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第十三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积极推行计划和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四、建立市场中介体系
  第十四章所有制结构改革
  一、国有经济发展和改革
  二、集体经济发展和改革
  三、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
  四、加快发展外资经济
  第十五章上海住房制度改革
  一、拓宽住房多元化投资建设
  二、推行住房商品化改革
  三、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第十六章公共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一、上海公共交通的改革
  二、教育体制改革
  三、文化体制改革
  四、体育体制改革
  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十七章行政体制改革
  一、实行政企分开
  二、简政放权
  三、加强社区建设
  四、转变政府职能
  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公开
  第十八章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一、上海科技的发展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科技体制改革
  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第十九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三、调整能源结构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第二十章上海人口发展
  一、上海人口自然变动
  二、上海人口机械变动
  三、计划生育
  四、上海人口结构变化第一章从渔村到万商云集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万商云集,得益于黄浦江的奉献。黄浦江源于淀山湖,至吴淞口出海,成为上海的“黄金水道”,把上海与海内外各地联接起来,成为各地商船聚集之地,到明清时期,已是万商云集。
  一、上海历史变迁
  上海的古代文化,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1958年,青浦县崧泽镇出土了一批古文化遗物,经国家鉴定,命名为“崧泽文化”。崧泽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人工栽培的稻谷、兽骨和骨制工具,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人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上海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是属吴国,吴国被越王勾践灭亡后,属于越国,越国后来被楚国兼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楚考烈王时,以春申君黄歇为令尹(相国),上海地区就是春申君封地的一部分。相传黄浦江是春申君开凿的,故黄浦江又称歇浦,也有称申浦、春申浦的。因此,后人便把“申”作为上海的别称。
  上海在秦朝属于会稽郡,汉朝为吴王封地,三国时属东吴的吴郡。西晋时期,距今一千六、七百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渔村。在吴淞江(现在的苏州河)沿岸,居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渔民们制造一种专门用于海口捕鱼的工具,称作“扈”。渔民们用绳编列竹栅,插在水中的涨土上,向两岸张开,潮来时,“扈”倒伏在河滩上,潮退时,“扈”竖起,随潮而入的鱼群被“扈”挡住。这种捕鱼工具在吴淞江下游一带被广泛使用。因此,当时这一带地方被称为“沪渎”。因为上海正处于“沪渎”近旁,所以后人就把上海称为“沪”了。
  唐朝天宝年间,设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城。华亭县境,北到吴淞江下游,约在今虹口一带,东到下沙,南至海,面积广宽。这时候,在今上海青浦县有一个青龙镇,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宋初,华亭县改为今天的嘉兴县,海上贸易日益发展。华亭以东的海滩,成为重要盐场。青龙港航运贸易发达,成为南北水陆交通运输的枢纽。航运船只可直达沿海和内河重镇,还可抵达日本、朝鲜。
  北宋中期,吴淞江屡淤屡浚,终因河道淤塞,船舶无法溯沪渎直上青龙镇,而改从江浦合流处向南碇泊于上海浦西侧,即今南市十六铺岸边。从此,上海代替青龙镇作为长江口主要港口地位,贸易中心移向华亭县东北一带。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正式设理财官于此,上海之名始见于史籍。宋咸淳三年,上海正式建立镇治,名上海镇,设市舶司常驻,专司船舶进出E1管理征税和接待外国商人,成为当时对外贸易重镇。
  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又设立市舶提举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和澉浦并列为全国七大市舶提举司。这时的上海镇已是“万商云集”,成为华亭东北巨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县,辖华亭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五乡区域:东至江湾十八里,西至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三十里,南至下砂场五十里,北至青龙镇五十里,东西宽约四十八里,南北长约一百里。上海县划定后,和华亭县同为江浙行省松江府的属县。到明朝洪武年间,上海全县有11.4万户、53.28万人,已成为东南名邑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民国,上海于同年11月4日光复,6日成立以陈其美为首的新政权——沪军都督府。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撤销沪军都督府,设立上海镇守使。1915年与松江镇守使合并为松沪护军使,监治上海县。1925年10月,军阀孙传芳进占上海,1926年5月,建立松沪商埠督办公署,将华界闸北、沪南、沪西、吴淞、浦东五大地区行政管辖基本统一起来。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大上海计划,确定上海为“特别市”,直隶于中央政府。1930年5月,国民政府公布组织法,改名特别市为上海市,直隶行政院。
  P3-5





上一本:让业绩飞:酒店营销实战 下一本:大道至简:讲给EMBA的经济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上海崛起:从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作者是李功豪写,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