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环境里,过去那种自主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各国必须竞争才能发展。政府无疑在国家竞争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如果政府能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知己知彼,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创造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私人企业获利的经济环境,就能在国际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通过对各国经济发展史的分析、对全球各地企业高管以及政府官员的访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检验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战略的成败。读者,尤其是企业,可以根据作者梳理的各国发展轨迹,推断它们的经济发展前景,作出更恰当合理的投资决策。针对目前经济波动、全球经济发展方向不明的情况,本书可谓是拨开迷雾之作。 作者简介: 理查德·维尔特(RichardH.KVietor),哈佛大学商学院环境管理JohnHeinz讲座教授。多年来一直为世界企业高管讲授《商业、政府和国际经济》课程,对企业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颇有研究。他同时还是数家跨国公司及马来西亚总理的经济顾问。 目录: 导言:列国竞争 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 第一篇亚洲高速增长之路 第二章日本经济奇迹 第三章新加坡公司 第四章中国:务实之国 第五章印度奋起 第二篇结构改革之难 第六章墨西哥:不充分的转型 第七章南非:蓄势待发 第八章沙特阿拉伯: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 第九章俄罗斯的制度性崩溃与恢复 第三篇赤字、债务与停滞 第十章欧洲一体化与意大利的竞争力 第十一章泡沫之后的日本导言:列国竞争 第一章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 第一篇亚洲高速增长之路 第二章日本经济奇迹 第三章新加坡公司 第四章中国:务实之国 第五章印度奋起 第二篇结构改革之难 第六章墨西哥:不充分的转型 第七章南非:蓄势待发 第八章沙特阿拉伯: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 第九章俄罗斯的制度性崩溃与恢复 第三篇赤字、债务与停滞 第十章欧洲一体化与意大利的竞争力 第十一章泡沫之后的日本 第十二章调理美国梦 结论:全球化的轨迹 注释世界变得越来越“平”,政府推动或阻碍国家竞争力的潜力在增加,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无论你如何看待政府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你一定要了解本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与国家的发展“轨迹”。对于要在全球化世界里站住脚的精明商人,该书是必读之作。 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可能是明示的,是经过仔细考虑制定出来的,是由政府高官以明确的方式讨论得出的;也可能完全是隐晦的,是一些看起来关联不大的目标和政策,要等到其效果发挥出来之后,才显得像是一项战略。当然,只有战略是不够的,各国还必须拥有可以有效执行经济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如果结构不能适应战略的发展要求,甚至各种机构不能发挥作用,一国的经济增长就必然缓慢,甚至完全停滞。 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各国国情,即一国所处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在商业意义上,所谓的国情差不多就是市场。但一国的文化、腐败程度、自然资源、教育状况、收入分配状况、国际安全状况都是关键的国情因素。例如,印度曾经是殖民地国家,因而印度在1947年之后的政治抉择、法律体系的效率、英语的普遍使用和民主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都受这段历史的影响。南非也曾是殖民地国家,这决定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延续数十年之久。 发展战略 一国的目标也许只是诸如“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之类的泛泛之言。1978年,务实的邓小平为中国确定的目标,似乎就属于这一类。但一国的目标有时也会更为明确、更为具体。1981年,罗纳德·里根总统发动了一场供应学派革命,他为这场革命列出了四点目标:降低通货膨胀率;推动经济复兴;缩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职能;加强国家安全。 为了贯彻这些目标,每个政府都需要采取特定的政策,至少要采取一些宏观经济举措。财政政策代表一个政府的预算方针,即保持预算盈余、收支平衡还是预算赤字。要实现这些预算目标,一国政府可以扩大或削减各项开支(例如国防开支、研发开支、基础设施投资开支或社会福利开支),这些举措都会对经济产出产生不同的影响。除此之外,一国政府也可以采用各式各样的税收政策,以影响商业活动、投资或消费性开支,从而实现预算目标。 与财政政策相对应,货币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各国央行都允许货币供应以一定的速度增长。为此,各国央行会使用各种工具,包括利率、准备金要求和公开市场操作(面向公众买卖短期国库券)。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创造足够的货币来促进稳健的经济增长,同时又不造成通货膨胀,并维持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 与此相关的一项宏观经济政策是汇率控制。虽然一些国家允许本国货币按照市场汇率自由浮动,但也有很多国家(针对特定的外国货币)实行固定汇率,或者审慎地调控本国货币的升值与贬值。一般而言,对本国汇率实施调控的国家,都会对本国的资本账户(流人和流出本国的资本)进行各种管制。 第四种宏观经济工具是收入政策,即对工资和物价的直接管制,不过很少有国家能把这种政策应用得很成功。各国基本上都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政策,也就是说,在货币政策不实用、失灵的时候,用它来应付通货膨胀。例如,1971年尼克松总统就在美国实施了工资与物价管制。但这些管制措施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直到将近四年之后才被取消,对汽油价格的管制则持续了将近十年。 除了这些宏观经济举措之外,大多数国家还利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微观经济政策有6种。 贸易政策也许是最常用的一种微观经济政策,即实施关税、进出口配额和各种限制性的协议(例如自愿出口限制)。直到不久之前,大多数国家还实施各种进口关税和其他进口限制。这些关税和限制一度达到进口价格的100%~200%,但后来大都降到了2%~30%。一些国家还征收出口关税,不过与进口关税相比,这种情况要少得多。1947~1995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成员国进行了8轮谈判,这些谈判大大降低了贸易壁垒。 限制或鼓励外国直接投资是另一种微观经济政策工具。限制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是防止外国人控股本国公司,或保护本国公司免受外来竞争(主要通过绿地投资的形式)的影响。虽然进15替代至今仍是许多国家采取的发展战略,但墨西哥、印度等国几乎完全禁止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今天,大多数国家都效仿新加坡、中国和加拿大的成功战略,大大降低了对外国直接投资设置的壁垒。事实上,许多国家都以中国的成功经验为范本,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特殊的税收减免,创建工业园或企业集群区,十分积极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那些希望影响公司所有权状况的国家,还会实施国有化和私有化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冲动,这导致许多私有企业被国有化。这些企业一般包括公用事业企业(石油、天然气、电力、公路、航空和电信)、银行和重要的重工业企业(钢铁、造船和汽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许多这样的国有企业不断亏损,一波私有化浪潮开始涌现,一直延续到今天。通常情况下,当大规模私有化仍然在政治上难于实施时,各国政府会通过出售或分配股权,对国有企业实行部分私有化,但国家仍然拥有控股权,或者“黄金股”式的少数股权。 今天,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企业几乎都是私有企业。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智利和墨西哥已将大部分企业私有化。法国、德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新加坡已将一些企业私有化,但政府仍然控制着许多最重要的企业。沙特、土耳其和巴西的私有化力度相对较弱。 经济管制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各国实施经济管制一般是为了纠正一些经济弊病(例如自然垄断、道德风险或外部性)。经济管制已经被应用到许多重要产业上,包括运输、能源、电信和金融服务。这些产业加在一起,有可能达到一国经济总量的25%,并影响基础设施,进而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表现。 与此相关的一种政策工具是竞争政策。显然,竞争政策会影响一国的经济产出。竞争政策有多种形式,例如,美国和欧洲以严格的反垄断规定来鼓励竞争,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实行过卡特尔政策和垄断定价。 第六种用以影响产业和部门发展的微观经济政策是政府补贴。补贴有许多形式,包括直接补助、特殊的税收优惠、生产要素(例如土地、训练有素的工人和科学技术)援助,也有防务合约与政府采购。如果补贴是为了配合总体的经济发展而提供的,这样的补贴一般就被称为“产业政策”。 组织结构 要是没有足以执行战略的组织结构,光有战略是没用的。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莫不如是。其实,与设计一种明智的战略相比,创造一个足以长期有效地实施战略的组织,难度要大得多。 组织结构多种多样,各国的情况极为不同。首要的是政治结构,比如民主制、独裁制或社会主义制度,并且这些制度本身也各有许多变种。例如日本自由民主党(以下简称自民党)从1949年以来基本上是一党执政(只有1993~1994年间的18个月除外)。这一体制虽然创造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但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自民党内部分为五六个派系,日本政坛长期陷于僵局。与此相反,有些民主国家处于一种党派林立的状态,可能是几十个政党并存,例如印度和意大利。因此,各个政党势必要组成联盟才能执政,这必然使国家很难推行大范围的政策变革。最后,一些民主国家是两党交替执政,例如美国和英国。在美英两国,一次选举有可能带来激烈的政策变化,这种变化有时会损害长期的发展目标。 显然,经济结构对于商业活动十分重要。在宏观层面上,这体现为消费、投资、政府开支与贸易的相对比重的不同。例如在美国,消费占GDP的70%。但在新加坡,消费的份额仅占42%,而贸易额(进出口)高达GDP的300%多。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政府开支可能占到GDP的40%甚至50%。从较为微观的层面而言,经济结构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私有与公有的比重不同,制造业、农业与服务业的比重不同,国民收入集中与分散的差别。 毋庸置疑,一国的制度结构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各国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国的银行体系、司法体系、警察与军队以及法律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都是很关键的。举例而言,在俄罗斯,这些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崩溃了,从而使俄罗斯政府连最基本的职能都无法履行。除此之外,一国要发展,许多其他的制度性安排都必须有效运行。这些制度性安排包括劳工管理体系、储蓄系统、官僚体制的性质、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分权状况,以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工。举例而言,新加坡拥有“中央公积金”制度,这保证了该国的高储蓄率,从而为国内投资、医疗开支和社会保障提供了足够的资金;而美国没有与此类似的制度,所以美国的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排在末尾。 发展资源 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各国都必须想好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最重要的资源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与资本资源。各国必须增加这些资源,而且必须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先看自然资源。一些国家承蒙上天恩赐,拥有丰富的耕地、能源与矿产。一国需要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但要避免因过度利用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浪费以及附带的经济损害。以中国为例,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耕地面积有限。如果这些土地上的植被遭到破坏、施用化肥过度或者政府听任土地质量下降,中国的发展前景就会受到不良影响。与土地的情况类似,中国严重依赖国内的煤炭来为本国的工业与电力设施提供燃料,但中国投入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很少,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与公共健康问题。 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很丰富,这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十分有利。具体而言,美国可以很轻松地获得能源,这造成能源价格偏低,使用过度。由于这个原因,美国的国内石油储量正在急剧下滑,使得油价显著提高,并迫使美国更加依赖进口石油。除此之外,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现在位居全球首位。 在沙特,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石油资源一直格外丰富。2004年,沙特的石油日产量将近1000万桶,石油储量据估计有2590亿桶。这样沙特就有了大量的石油收益来赏赐批评者和大多数潜在的反对组织(例如伊斯兰武装组织),并从美国购置大量国防装备,从而维持其君主专制。但沙特的石油资源真的促进了经济增长吗?1983年,沙特的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但这一数字到现在已经下降了一半多,因为在此期间沙特的GDP年增速只有1.8%,而人口的年均增速却高达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