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美国退出QE之后的世界


作者:梁海明     整理日期:2014-10-18 13:43:12

2014年初,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没有美国,世界会更好吗?美国为什么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为什么说美国最厉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美国要退出QE,为什么欧洲还要继续印钞票?欧洲的QE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欧洲推出QE政策,将导致欧美货币战争?美国退出QE,人民币还会再升值几年?美国退出QE,中国将受重创?美国QE远去对大家的冲击有多大?……本书对这些大众非常关心以及关系到切身利益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既不大量罗列经济学理论,也不堆砌数据,而是诚实地呈现许多被“主流”声音刻意回避的事实,让读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宽松政策改变全球各地经济和社会的来龙去脉,看清经济新形势,并正确应对冲击,从中抓住机遇,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
  作者简介:
  梁海明,香港资深财经评论员、盘古智库研究员、香港中国金融协会成员,著有《中国经济新政策与我们》。
  目录:
  第一章美国篇:美国退出QE政策,进退两难
  以邻为壑的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为什么要退出QE政策?
  为什么美国想加息很难?
  你真的了解QE政策的始作俑者——美联储吗?
  为什么说美国最厉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
  是谁让美国总统很窝囊?
  没有美国,世界会更好吗?
  为什么美国要拍中国的马屁?
  为什么说美国比中国多了两个心?
  美国监管部门欺负中国企业?
  第二章欧洲篇:欧洲的QE政策,会引发欧美货币战争吗?
  美国要退出QE政策,为什么欧洲还要继续印钞票?
  欧元将被欧版QE政策亲手埋葬第一章美国篇:美国退出QE政策,进退两难以邻为壑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国为什么要退出QE政策?为什么美国想加息很难?你真的了解QE政策的始作俑者——美联储吗?为什么说美国最厉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是谁让美国总统很窝囊?没有美国,世界会更好吗?为什么美国要拍中国的马屁?为什么说美国比中国多了两个心?美国监管部门欺负中国企业? 第二章欧洲篇:欧洲的QE政策,会引发欧美货币战争吗?  美国要退出QE政策,为什么欧洲还要继续印钞票? 欧元将被欧版QE政策亲手埋葬QE政策有多吓人?瑞士人不敢要“最低工资”欧洲推出QE政策,将导致欧美货币战争?乌克兰乱局是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利益之争欧洲大印钞票,欧洲土豪时代到来欧洲的QE政策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中国只是欧洲的“甜品”,而不是“主菜”? 第三章日本篇:上不上QE政策,日本都不行日本的QE政策将引爆日本债务危机为什么说日本政府是专横政府?QE政策救不了日本,只有女人才能救日本日本的QE政策或让日本与美国大打出手 第四章中国篇:美国退出QE政策,中国将受重创?为什么说中国的GDP增速和你没关系?为什么说女性加班越少,中国经济越好?美国退出QE政策,人民币还会再升值几年?为什么说香港为央企保驾护航?美国退出QE政策后,内地与香港需加强合作阿里巴巴为何选择去美国上市? 第五章读者篇:美国QE政策远去对大家的冲击有多大?你为什么会穷?为什么说美国退出QE政策甚至加息对中国的房价影响不大?为什么房价大跌,穷人反而最受伤?为什么说香港楼市不会崩盘,内地楼市也不会崩盘?科网股泡沫即将破裂了吗?炒股赚钱要避开四大误区为什么华尔街最恨的人是“中国大妈”?后记/232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 推荐序  我们与美国联邦储备局的量化宽松政策,就仿佛即将步入七年之痒的情人,日日相看两生厌,但一旦真的说到分手,就陷入前途未卜的恐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量化宽松政策就深深地渗入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改变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的运行轨迹。我们被告知,在地球的另一端,量化宽松政策将欧美金融体系从濒死的边缘拉了回来。然而,在我们身边,在亚洲乃至各个新兴市场,危机似乎只在新闻中露了个脸,接下来的几年中,身边充斥的是吃了兴奋剂一般的金融机构、资产泡沫的疯狂堆积以及各地股市狂欢与恐慌相交替的无序震荡。对于美国联邦储备局,我们曾经以为他英明神武、无所不晓,然而越是相交日久,就越发现他其实常常方寸大乱、手足无措。量化宽松政策的主操盘手、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后来承认,在危机最严重时自己曾对是否降息感到十分矛盾,而随后施行宽松政策又欲罢不能。美国联邦储备局为此背上了高达4万亿美元的沉重负债。伯南克更感叹,在他有生之年(他目前不过才60岁出头)恐怕都难以见到利率恢复常态。《华尔街日报》对伯南克任上的总结则是,尽管他用了“非比寻常”的政策,但美国的经济复苏依然“疲弱得令人沮丧”。同时,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局更一直努力地摆脱其政策以邻为壑,损害了其他国家经济的指责,反复强调量化宽松仅仅是针对美国自身。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然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却推翻了过往我们相信的大部分“真理”。人们越来越发现,美国联邦储备局和美国政府对于经济现象的各种解释,越来越偏离常识和难以理解。当真实的效果及指标与其此前预测不符时,他们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理论”来给予解释。许多人不由得开始担心,越来越晦涩和抽象的理论是否离真相越来越远?幸运的是,我们依然有能力重温并审视曾发生过的一切,在那些看似主流却充满问号的理论之外寻找真相。海明这本书,从人人都能懂的常识入手,把握真实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既不大量罗列经济学理论,也不堆砌数据,而是诚实地呈现许多被“主流”声音刻意回避的事实,让读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宽松政策这几年来改变全球各地经济和社会的来龙去脉,并且了解到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情况正在如何演变得更为糟糕,他也没有忘记告诉每个人该如何避免投资失利以及如何抓住隐藏的机会。作为一个女性财经工作者,我常常天然地倾向于同情和理解在充满未知的情况下所制定的不够完美的政策。但我的丈夫海明则刚好相反,他永远清晰,永远尖锐,绝不同情,绝不妥协,直面真相并作出他的批评。作为妻子,我常常忍不住与他辩论;但作为读者,我不得不承认,我绝对喜欢这样“不和稀泥”的观点和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海明不管工作如何繁重,每晚都要挤出时间陪伴儿子,待孩子安然入睡后,才在儿子的枕边开始他的写作。为了这本书的诞生,他连续几个月工作到清晨。不知道这样别致的写作习惯,是否能解释他书中那尖锐凌厉的批评与娓娓道来的枕边故事风格的奇妙统一。无论在多么疲劳困倦的时候,我都能从他的文章中得到轻松而趣味十足的阅读体验。最好的推荐,或许是请你开始阅读。作为本书第一个而且是读得最仔细的读者,我保证其中的每一页都不会让你后悔所付出的时间。 彭琳(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自序   很多人认为经济学太数学化,太艰涩难懂,加上部分经济学家对财经事件的是非多含糊其辞,令经济学这门学科成为了无数人的挖苦对象,其中甚至包括来自国家元首的挖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到访伦敦经济学院,曾开口质问经济学家们:为何没有一个人能预测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前总统杜鲁门(HarryS.Truman)也曾因为经济学家总是向他解释一方面如此,另一方面这般,让他难以判断经济真相,因此想找一个“独臂经济学家”(onehandedeconomist)。连国家元首都对经济学深感疑惑,多数民众面对经济学的艰涩术语、枯燥数字,更是不免却步。2008年全面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美国联邦储备局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应对,如今又结束了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经济动荡不安,“量化宽松政策”“金融危机”“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负利率”“加息”等财经术语每天都在媒体上出现,充斥着大家的视野。这场危机让全球民众一改对经济学的冷漠,开始关注未来全球经济局势的变化,面对美国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带来的未知冲击,更是充满疑虑,甚至感到恐惧。然而,犹如迷雾一般的财经领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央行与央行之间、大财团与大庄家之间互相角力的世界。尔虞我诈之中故意散发出的各类消息从各方涌来,普通民众既看不穿、摸不透,也无所适从,多数人往往只能在其中载浮载沉、随波逐流。民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了解财经世界的真相。对于多年来以观察、分析财经领域为业的笔者来说,写作这本书,就是想告诉大家国际财经界的种种内幕真相。在本书中,笔者尝试将十数年在财经领域浸淫的经历与心得分享给大家,并结合香港与国际金融市场完全接轨的优势,通过各种既有趣味又有深意的故事,带领大家开启一趟信息量丰富的财经真相之旅。在本书的“美国篇”中,你将读懂美国联邦储备局不得不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的难言之隐、美国联邦储备局实际控制者究竟是何人的“不能说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判断美国联邦储备局究竟何时才会真正加息,以及了解美国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军事武器的真正原因。在“欧洲篇”“日本篇”中,我们将揭开在美国联邦储备局已然放下量化宽松政策“屠刀”之后,已经耗尽低利率“弹药”的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为何却要拿起它们的货币“刺刀”的奥秘。在“中国篇”和“读者篇”中,我们将一起去思考,美国联邦储备局结束量化宽松政策之后,习惯于兴风作浪的国际投机者还将通过什么方式阻击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股市、楼市,这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冲击,大家在危机当中还有无机遇可寻。希望大家通过本书了解财经真相,在看穿美国联邦储备局、欧洲、日本以及国际投机者的用心、布局与准备行动的方式、步骤后,对明天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不再疑虑,甚至领会到如何利用多方信息,使自己也成为一个预测未来的分析师,为自己未来投资股市、房产、贵金属等投资品做好知识储备。笔者更希望这本书能促使读者站在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曾发生过的危机和困境,准备好迎接更加惊心动魄的明天。这正如世界财经管理趋势大师莱斯特·瑟罗(LesterC.Thurow)所言:当我们埋首一角,汲汲于清理过去的包袱之际,不要忽略世界正在如何变形,如何离我们远去;当我们自行其是,却慌乱于前所未见的难题和变动之际,不要忘记别人已经探索出的规则与答案。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出版,首先要感谢亨通堂出品人、总策划陆新之先生给予我的启发以及帮助。同时,也要感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节目部余敬中副主任对本书内容、书名和封面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中国光大集团董事兼副总经理、香港中国金融协会主席陈爽先生,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先生,香港《经济日报》副总编辑、总主笔曾仲荣先生,交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洪灏先生,美国联邦储备局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兼政策顾问王健博士在我写书期间给予的启示、帮助,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太太——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彭琳女士。彭琳女士学养深厚、文采斐然,并长年在财经领域浸淫,其专栏文章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关注与支持。她能够为本书写序,我深感荣幸。同时,她在我写书期间,尽心尽力操劳家务、照顾孩子,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在她毫无保留的支持和体谅之下,我才能安心投入写作,顺利完成此书。在此,对太太致以最深切的感激与爱意。 梁海明2014年9月于香港     第一章美国篇:美国退出QE政策,进退两难  美国联邦储备局(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以下简称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QuantitativeEasing,简称QE)政策,不完全是为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就业着想,其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内幕。这个内幕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加息的时间,美联储其实是能拖延就尽量拖延,即使最后实在拖不了,也会采用迂回的加息策略。这又是为什么呢?你真的了解美联储吗?美联储其实不是美国的政府部门,只是一家私人机构。更重要的是,美联储真正的服务对象不是美国政府、美国人民,而是商业银行和大财团。这是真的吗?美国最厉害的力量不是军事武器,不是经济力量,而是金融力量,美国的金融力量比军事武器更能摧毁一个国家。金融武器到底厉害在哪里呢?美国贵为“世界老大”,却经常拍中国的马屁,甚至说“中国才是世界老大”。美国这样做的背后到底有何玄机呢?     以邻为壑的量化宽松政策  所谓量化宽松政策,就是“点石成金”的现代版本,其实美联储甚至连“石头”都不用,直接把钞票大量印出来就完事。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该国的金融、经济和政治等政策不但可影响本国,也容易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大家都知道,美国所推行的政策经常以邻为壑,各国虽然怨声载道,但也常常无可奈何。美国过去几年来对中国乃至全球冲击最大的政策,当然要数美联储实施的QE政策。究竟什么是量化宽松政策?该政策有很多解释版本,但最主要、大家也比较接受的版本是: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提高货币供应;具体操作方法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使银行在中央银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动性。这个解释有些复杂,也用了比较多的财经术语,读者可能看不大明白。不过没有关系,大家应该都知道“点石成金”的故事:晋朝时,南昌有个名叫许逊的县令,喜欢修炼神仙之术,且仙术高深。有一年,南昌饥荒,很多民众受灾,同情灾民的许逊便找了几颗石头,用自己所学的法术将石头变成金子以帮助灾民。这个“点石成金”的办法就是现代版本的量化宽松政策,而且,美联储连原材料“石头”都不用,直接把钞票印出来就完事。而所谓的“量化”,其实就是增加印钞票的数量;“宽松”就是放松银根,减轻银行的资金压力。美联储要这么多“金”做什么呢?原因很简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不但美国银行业出现危机,美国经济也受到重创,大批民众失业。美联储有责任扶助经济和增加就业,但美联储不可能收购所有出现危机的金融机构,也不能把所有失业的人都请到美联储去工作。因此,最简单也是最可取的办法就是大量印钞票,之后购买债券、金融资产,通过这种方式向银行注入资金。银行拿到美联储的钞票后危机消除,也就可以借钱给企业了,以此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美联储在2008—2012年间,共实施了三次量化宽松政策。首轮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而言,就像武林高手给命在旦夕的病人输入了大量真气那样,效果很明显,病人的命终于可以保住了。对各国而言,量化宽松政策也确实稳住了全球金融市场,使其免于崩溃。但是,美国其后实施的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就让外界有些看不大懂了。按说病人的命既然已经保住了,就不用继续输入真气了,而是要慢慢等病人自我恢复。如果还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真气的话,效果就不会那么明显了。毕竟,病人刚刚捡回了一条命,身体各器官还非常虚弱,吸收不了这么多真气。一方面,美国大量印钞票会导致钱越来越多,美国本身是用不掉这么多钱的,那么,这些钱就会大量“漏”到别的国家去,炒高这些国家的房价、物价和股价,导致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泡沫,带来表面上的繁华。这些国家繁华起来之后,需求就会变多,意味着向美国进口的商品就会增多。另一方面,美国印钞票的结果就是美元数量增加了,数量一多,美元就会贬值,别国的货币则会升值,美国的商品就会变得比较便宜,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以促进出口。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长期持续,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了大小不一的冲击。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要求美联储尽快停止量化宽松政策。到了2013年,各国给美国的压力就更大了。在各方面的压力和左右考量之下,美联储终于在2014年年初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为什么要退出QE政策?  美联储退出QE政策不但对美国经济有负面影响,对全球各国的冲击更是巨大。既然美联储退出QE政策“损人”也不“利己”,那么,美联储为何要急着结束这个政策呢?真正的原因是美联储背后的势力要美联储结束QE。这股势力不是美国政府。你认为会是谁呢? 美国最终在2014年底退出QE政策,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经济转好、失业率已下降,不再需要美联储实施QE政策以狂印钞票的方式为经济“保暖”了。在这里我要告诉读者,这种论调是非常错误的,简直是在误导大家,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相信。例如,美国欧洲太平洋资本公司副总裁、高级经济学家潘多(MichaelPento)就指出,QE政策退场将导致美国楼市、股市资产价格崩溃以及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投资公司林赛集团(TheLindseyGroup)的首席市场分析师布科瓦(PeterBoockvar)更指出:“美联储过去(实施QE政策)自然是帮助了股票市场振作反弹,而当它们收手撤出的时候,也将同样让股市指数骤跌。”他还预测美国股市由此下跌的幅度将高达15%~20%。退出QE政策损人不利己美联储退出QE政策不但对美国经济有负面影响,对全球各国的冲击更是巨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美国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当美联储推行QE政策时,美元被大量印刷出来,随即流向世界各地寻找投资对象,把许多国家、地区的股市、楼市及货币汇率等资产价格炒高,形成一个又一个泡沫。当美国退出QE政策,结束这个创造货币的游戏后,许多资金会迅速流回美国。资产价格已被炒高的各个国家、地区则由于资金流出,资产价格出现骤跌,甚至泡沫破碎。更严重的情况会出现在一些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和经常账出现逆差的新兴国家,其经济还将遭受毁坏性冲击,后果难以预料。新兴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冲击波当然也会影响同处“地球村”的美国。这就像香港富豪区跑马地坟场的那副著名对联所说的:“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既然美联储退出QE政策既损人又不利己,那么,美联储为何急着要结束这个政策呢?退出QE政策有苦衷,不退不行市场上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称一手创造QE政策的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离任前启动QE政策退出计划,是为了保障政策实施有始有终,自己也可以功成身退。这里解释一下QE政策的历史。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美国的银行乃至世界诸多银行几近破产,人人恐慌,部分银行更遭到挤兑。2009年3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在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会影响实质经济产出”的理论影响下,决定通过QE政策大量印钞票来迅速制造与投递流动性,以稳定市场情绪和秩序。这为美国乃至全球摆脱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奇效,可以说,QE政策救了美国,也间接地救了全世界。2014年初,伯南克在离任美联储主席之际,表现出强烈的将货币政策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的意愿。他希望QE政策因他而起,也由他来启动退出,以此洗脱“直升机伯”(HelicopterBen,从直升机上撒钱,意指其不计后果地为美国经济注入了大量现金)的骂名,并获得“大使本”(AmbassadorBen)的历史清名,成为拯救全球经济的关键角色。平心而论,上述关于伯南克结束QE政策的原因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而且是经过了美化的原因。读者相信的话,就上当受骗了。在这里,我给读者说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关于伯南克及其继任者耶伦结束QE政策的玄机。玄机之一,结束QE政策是为保住美元地位。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汇率需要长期坚挺。手中所持的美元及美元资产不会贬值,有利可图,各国民众才会放心持有。但是,自美联储实施QE政策以来,美国大印美元导致美元供应增多,因此相对其他国家的货币,美元汇率近六年来一直处于贬值的状态。如果美联储继续实施QE政策,美元长时间贬值,各国民众将越来越不愿持有美元及美元资产。长此以往,美元有可能失去国际货币的地位,也将随之失去数量庞大的铸币税。因此,美联储只有尽快退出QE政策,降低美元供给量,让美元重新恢复价值或至少不再继续贬值,提高美元资产吸引力,国际资金才能重新流入美国,保住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这里要提醒读者注意,对美国而言,保住美元的地位非常重要。美联储的QE政策只是成功帮助美国渡过一半危机,就是将个人和企业债务转移到政府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后一半危机则是美联储、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必须缩减债务。而对于这鲜为人知的后一半危机,要成功解决的前提是美元必须继续充当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相反,如果美国的国债没人要或少有人要,美国会迅速被债务危机淹没,面临远比欧债问题严重得多的美债危机。一旦如此,美国的噩梦即将开始。玄机之二,结束QE政策是为防止下一次危机发生。美联储的QE政策为拯救金融业保了底,但却没有给实体经济保底。QE政策大印钞票所产生的流动性未能抵达实体经济,而是基本上在金融市场内打转。这导致契约松散的高风险垃圾债券的发行增加,股票市场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却连创新高;QE政策还将“祸水”引向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吹大了新兴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对此,以准确预测美国次贷危机而闻名的“末日博士”、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NourielRoubini)提出了警告,如果美联储继续推行QE政策,未来两年有可能形成信贷和资产、权益泡沫。如果不趁泡沫还不是很大时停止QE政策,加上垃圾债券发行过快,美国将很可能重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覆辙。及早停止QE政策,虽然同样会对新兴市场造成冲击,但伤害显然比全球金融危机要小得多。玄机之三,结束QE政策是为挽救美联储的声誉。QE政策是世界货币政策历史中的异类,也是极富创意的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它会否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制造出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相信美联储自己都没有答案。在未知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行QE政策,美联储即使“夜行人吹哨子——自己给自己壮胆”,也起不了作用,反而越走下去越害怕,还不如在情况看起来还可控的时候停止QE政策,避免像美国电影《星际迷航》(StarTrek)中的情节那样,“进入未知的领域,面对未知的后果”。而且,推行QE政策的主要风险之一是令美联储的政治独立性遭受质疑。美联储成立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尽量让外界相信美联储并不会因政治影响而改变其政策的独立性,以此标榜美国政府不会干扰美联储的运作和决策。但这次美联储的QE政策是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这等于借钱给政府,即所谓的债务货币化。这无疑令外界怀疑,美联储是在政界的威胁或诱导下购买国债的,或者二者之间有私下交易。这给美联储的独立性和声誉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货币政策受到政治干预,社会的长远利益就会受损。因此国际社会有个共识,那就是行政机构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越透明越好,中央银行越独立越不受政治干扰,对社会发展越有利。更重要的是,很多人认为,美联储只有在美国经济受到威胁和地位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美联储只有在它们背后的“父母”——商业银行、大财团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美联储的QE政策现在已经帮助美国的商业银行、大财团渡过难关,自然可以结束任务了。因此,在上述多个因素的考虑下,美联储已经难以坚持等经济真正好转、失业率改善后才退出QE政策的原则,只好如世界银行所说的那样:“一切按计划进行原则。”(Everythinggoesaccordingtoplanprinciple.)简单而言,就是美联储的所谓“原则”随时会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为什么美国想加息很难?  虽然美联储每次例会都要提及加息准备,但实际上那只是美联储对市场进行的加息预期管理,以免投资者疯狂投资,吹大资产泡沫。对于加息,美联储未来会尽量拖延,能不加就不加,即使要加息,也是采用迂回的加息之路。这当中有何奥妙呢? 在不少人看来,美联储结束QE政策之后,很快就会以加息的方式来收紧货币政策,这让很多人感到惶恐。为什么会怕?在这里我可以告诉读者的是,美联储加息确实让人感到害怕。对美国来说,加息将令资金成本上升、企业利润减少、房屋贷款成本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中70%依靠消费来拉动的美国而言,当收入减少且成本增加时,消费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将大受限制。新兴国家对美联储加息也会感到害怕,因为美联储加息会引发资金逃离新兴国家,回流美国。这不但会造成新兴国家的楼市、股市等资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而且会导致不少新兴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给经济以沉重打击。这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心惊肉跳吧?但要我说,大家不要自己吓自己,美国离加息还远着呢。无须自己吓自己为什么我说美国离加息还远着呢?首先,美联储结束QE政策,停止购买债券,不等于收紧货币政策。因为债券到期后,美联储还会把本金再投资。目前美联储超过4.3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便会滚存下去,直到美联储停止再投资甚至出售资产,才算真正的收紧货币政策。而且,美联储减少或者停止购买债券,极有可能推高长期国债的收益率,由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通常被作为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这将变相引导市场利率上升,背离了美联储长期维持低息的承诺。对此,可能读者会问,这个承诺的时间是多久?美联储主席耶伦给出的答案是五至八年。也就是说至少在五年之内,美联储还是会继续投资,不会为资产负债表“减肥”。巨额的美债也拖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后腿。美国当前有高达17万亿美元的未偿还债务,如果美联储重启加息周期,美国未来十年的还款会由每个财年的2270亿美元,翻一倍至超过5000亿美元。这无疑加重了美国的债务负担,令市场忧虑美债的长远前景,警惕会否爆发“美债危机”。因此,除非美联储能找到解决方案,否则收紧货币政策暂时不可行。而且,美联储实际上也不急于加息,这当中有两大原因。其一,两三年内通货膨胀暂时不会给美国带来威胁。一方面,短期内全球整体通货膨胀难以构成威胁。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简称IMF)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KennethRogoff)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因哈(CarmenReinhart)共同研究发现,危机在发达国家的平均持续期为七年,在新兴国家则是十年。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显现,则意味着2014—2017年是发达国家走出危机和新兴国家仍在危机中的错配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新兴国家的经济却仍陷困境。由于新兴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强于发达国家,这会导致全球的经济增长水平较低,增长速度普遍弱于预期,全球经济复苏将非常乏力。在此背景之下,全球物价难有普遍上行的动力,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实质威胁是不存在的。美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即使存在,但目前来看,直接变成经济复苏拦路虎的可能性并不大。另一方面,美国目前的情况其实也乐见“可控制的通货膨胀”出现,即使通货膨胀率每年维持在2%左右,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历史低水平,而且,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一件好事。在这点上,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参与者、前美国国会货币政策分委会主席罗恩·保罗(RonPaul)曾经透露了个中玄机。他在著作《黄金、和平与繁荣》(Gold、PeaceandProsperity)中表示,美国通货膨胀的80%来自于援助大型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以刺激经济,无论其动机如何,美国热衷通货膨胀,因为利益集团可在通货膨胀下获利,并暗地操作财富再分配。由于通货膨胀往往可控,加上大型商业银行在适度的通货膨胀中可获利,所以对主要由各商业银行出资组成的美联储来说,加息没有很强的紧迫性。其二,就业问题仍困扰美国。美国的就业形势多年来都非常严峻。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就警告说,美国正形成一个长期失业的下层阶级,美国有1/6的劳工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只能找到非全职的工作,“他们如同被抛弃了”。克鲁曼并没有夸大其词,根据美国政府统计的“失业人口”加上“适龄但退出了劳动市场的人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这个数字是9000万左右,但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却超过了1亿,这意味5年间没有工作的人口增加了约1000万。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就业岗位损失数量最多的一次。此外,美国如今仍有约5000万人生活于贫穷线以下,继1965年以来贫穷人口比率连续三年达至15%或以上。因此,尽管美国失业率下降速度较快,但许多长期失业者仍面临巨大的就业困难。基于失业率应为3%~4%的全民就业状态,只有当美国的失业率由目前的6%左右降至5%甚至以下,美国就业好转的基础才能牢固,才足以让美联储启动加息。否则,在就业形势仍旧不好的背景下,美联储并无立即加息的必要。此外,美国的楼市“不给力”,未能大力拉动经济增长,也拖延了美国的加息进程。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安恩(AtifMian)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苏菲(AmirSufi)的研究发现,虽然过去两年美国的房价呈现上涨趋势,但房价上涨未能刺激民众消费支出增加,所带来的正财富效应也不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同时,房价上涨也无法推动住宅固定投资增长。因此,房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下降,无法拉动美国经济整体增长。对此,著名经济学家、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FinnE.Kydland)甚至认为:“现在缺乏资本形成,投资不足,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美国经济不会快速增长。”利率回升要十年虽然美联储每次例会都要提及加息准备,但实际上这只是美联储采用的“加息预期管理”,目的是防止投资者误以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利用低利率环境展开疯狂的投资行为,进一步吹大资产泡沫,为金融市场埋下更大的定时炸弹。即使美国加息迟早会来,美联储未来也依然会尽量拖延,选择最迂回的加息之路。例如,美联储可以针对目前超过2.5万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储备金,透过调节逆回购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及超额储备利率等方式,吸收银行过剩的资金。只要美联储将这些利率提高至比市场稍高的水平,那么,市场要与美联储竞争资金,就必须给予银行更高的利率,以获取资金。这个效果已经等同于加息。即使这种方式无效,美联储也可以采用最温和的方式加息——先将基准利率由当前的0%提升至0.25%,未来再缓慢加至2%左右,避免过分影响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至于美联储何时才会加息至正常中性的4%水平,鲁比尼预测是美联储结束QE政策的4年后,也就是2018年。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更是语出惊人。他在2014年5月中旬指出,在他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美国的利率重返高于4%的水平。可能有读者好奇,为什么伯南克的预测这么大胆?他没有解释原因,估计伯南克是根据历史经验判定的。在过去的35年里,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持续下滑趋势,为了提升经济,美联储每次加息都不会超过上次降息前的最高点,而这一回美国降息之前的最高点,是4%~4.25%。简而言之,除非美国突然爆发恶性通货膨胀,或是神奇地迅速恢复经济水平,否则,我们不妨将鲁比尼和伯南克预测的年限平均一下,美国基准利率要恢复到4%的正常水平,至少还需要十年以上。     你真的了解QE政策的始作俑者——美联储吗?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4年6月有篇报道被中国多家媒体转载,该报道披露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过程中遭遇的阻力很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时有与央行意见不符的主张,双方常常陷入激烈辩论。那么,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由于其货币政策更能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负责履行美国中央银行职责的美联储,其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是否会更加激烈呢? 著名的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曾在1986年刊登文章,指出美联储主席是美国影响力第二大的人,仅次于美国总统。如今,美联储结束QE政策,不但严重影响了美国民众的生活、工作,更深化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人心惶惶。因此,即使将“第二大”改为“最大”,甚至将“美国”改为“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也不过分。美联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里,我要问个问题,你真的了解美联储吗?可能有读者认为这个问题太过简单了,因为在众多读者的观念中,美联储就是美国的一个政府机构,相当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的职权范围主要是对抗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有些读者可能从媒体上了解到,近年来,美联储几乎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学博士最大的雇主。放眼望去,美联储里到处都是经济学博士。而且这二十多年来,学院派经济学家开始成为美联储主流,并逐渐掌握“帅印”,无论是前任主席伯南克还是现任主席耶伦,均是如此。更深入的读者估计还能进一步了解到,由于美联储的博士众多,因此出现了“富有书呆子气息”的用语,也就是所谓的“美联储术语”(Fedspeak)。例如,一些博士们喜欢故弄玄虚,不说“低利率”,而是说“货币宽松”(MonetaryAccommodation),这些术语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国流行。美联储的博士们也沉迷于一些内部的小笑话,例如在美联储内部的一间理发店有个告示牌写着:“你的增长率影响我的货币供给”。你如果对美联储了解到这么一个程度,也算是发烧级的了。但是,在这里我要更正一些错误观念。美联储的衣食父母是财团美联储并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私人机构。不要以为美联储的全称“美国联邦储备局”中有“联邦”两个字,就可以当它是政府机构。联邦快递也有“联邦”二字,它是政府机构吗?“储备”二字听起来感觉美联储的资产非常雄厚,但实际上它根本没有储备。虽然美联储系统有12个联邦储备银行散布于美国各州,这种“权力分散”看起来十分民主,但实际上美联储背后的老板是国际金融寡头和大财团。为什么美联储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却不用“中央银行”的称谓呢?原因是在美联储创建的年代,中央银行一直声名狼藉,美国宪法也规定不准成立中央银行。既然不准成立中央银行,那么大财团就成立了“美联储”,用“联邦”的名义来蒙骗美国人。当然,不少中国读者也被蒙骗了。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联储成立的历史。早在19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众多银行和信托公司被挤兑,引发大规模恐慌。为挽狂澜,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PierpontMorgan,JP摩根银行的老板)在他的私人书房里,紧急召集纽约主要的银行家开会,说服他们帮助纽约的那些深陷财政泥沼的银行,满足其全部的提款要求。为了防止历史重演,在银行业者的大力敦促下,1913年的圣诞节前夕,美国参议院以43票赞同、25票反对通过了《联邦储备法》,该法随即由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签字生效,美联储正式成立。从表面上看,美联储由美国政府批准成立,看起来和其他政府机构无异。但是,到底谁是美联储的股东、谁实际控制美联储,一直都是“不能说的秘密”,美联储自己也经常含糊其辞。《美联储的秘密》(SecretsofFederalReserve)一书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Mullins)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得到了12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企业营业执照(Organization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记录了每个联储银行的股份构成。例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作为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负责执行美联储影响利率的金融交易、放款给银行以及偶尔推高或压低美元汇价。其股东中商业银行占大多数,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汉华银行等股东,总共拥有纽约联邦储备银行53%的股份。其他11个分布各州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股份,商业银行也同样占了大多数。因此,商业银行表面上居于美联储之下,但实际上是美联储的衣食父母。这些商业银行实际上也决定了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和美国的国会听证会看起来更像是走过场的表演。而且,美联储纽约银行最初的注册资本金为1.43亿美元,上述银行到底有无支付这些资金至今仍是一个谜。不少研究美联储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些银行没有支付现金,而是用支票支付,美联储的运作其实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并无实际的储备。对于商业银行控制了美联储这事,负责大力推动成立美联储的美国参议员奥利奇(NelsonAldrich),也算比较“坦白”。他曾在自己经营的《中立派》杂志的1914年7月版中写道:“在《联邦储备法》获得通过之前,纽约的银行家们只能操纵纽约的金融储备。而现在我们却可以操纵整个国家的银行储备了。”对此,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商业银行要操纵整个国家的银行储备系统?在这里我给读者简单解释下。商业银行的背后都隐藏着大财团的身影,例如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是由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等控制。这些财团通过控制商业银行,除了达到把手伸入美联储影响美国全国的货币政策的目的之外,还可以借助所控制的商业银行通过信托、保险控制大型公司的股票,使其能安排代言人入主大型公司的董事会,影响大型公司的发展策略,分配大型公司的利润等。这样的运作方式,令银行资本成功控制了实体经济的工业资本,让财团不但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而且对某些领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美国政府。看到这儿,相信读者已经了解到,美联储无论是推出QE政策还是结束QE政策,最主要还是为商业银行以及背后的各大财团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商业银行和财团的利益。所以,有关美联储服务于美国民众,在经济受到威胁和职位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采取行动保障美国民众利益的观点是错误的。相比之下,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无论是从服务对象上看,还是从服务范围上看,都比美联储更“忧国忧民”。部分美国人其实也早已了解到美联储的这些内幕。例如当年签署通过《联邦储备法》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去世之前发现自己上了银行家的当,他当时内疚地表示:“我在无意之中摧毁了我的国家……美国的国家发展和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完全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我们已经陷入最糟糕的统治之下,一种世界上最完全、最彻底的控制。”伍德罗·威尔逊所说的少数人,就是通过美联储控制了货币发行进而控制美国的财团。虽然威尔逊有此“觉悟”,但悔之晚矣,自从建立了美联储,美国人就不由自主成了它“操纵”的对象。美联储主席常遭“欺凌”美联储的决策过程比中国人民银行简单。美国《华尔街日报》在2014年6月有一篇报道被中国多家媒体转载,引发广泛关注。该报道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曾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就如何刺激增长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中国人民银行顶住了各部委的压力,决定不推出下调利率这个重型武器。这篇报道让不少读者首次得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是如此激烈。那么,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由于其货币政策更能影响全球金融市场,不少读者认为,负责履行美国中央银行职责的美联储在货币政策的决策中争论会更加激烈。读者有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在媒体上,我们看到美联储主席经常被外界公开批评。例如美联储主席耶伦曾指出,她比较倾向长期维持美国的低利率环境,因此暂时不会加息。美国华尔街随即响应说,耶伦是“走在曲线之后”(Behindthecurve)。要知道,“Behindthecurve”可不是什么好话,意思是耶伦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但耶伦被人损,前任主席伯南克也经常被批评不够格当主席。虽然美联储主席常遭“欺凌”,让人感觉他们比较弱势,但是,有关货币政策的决策,美联储主席却很强势,且决策过程也很模式化。在这里我给读者简单介绍一下美联储的决策过程。美国的货币政策是由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OpenMarketCommittee,简称FOMC)全权负责的,外界一般认为FOMC有19位成员,但实际上只有12名成员有表决权,包括纽约储备银行总裁及全部7位美联储理事,余下4席则由另外11位储备银行的总裁轮任。虽然FOMC会议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极大,但会议过程并不激烈,更不会出现戏剧性的情节。FOMC的19位成员每年在华盛顿开8次会,美联储主席坐在会议桌的中间,另外18位成员分别坐在两边。会议开始后进行以下几大流程:其一,纽约储备银行市场部负责人汇报金融市场动态;其二,美联储职员报告预测经济表现的绿皮书;其三,由各储备银行总裁逐一回顾其管辖区域的经济情况;其四,FOMC会议秘书(货币事务主任)报告蓝皮书,向各委员汇报当天可选择的政策措施;其五,全体委员讨论美国经济状况以及美联储未来该如何做;其六,由美联储主席提出政策建议,并要求委员们表决。虽然FOMC委员分为“鹰派”和“鸽派”,看起来两派会争得“你死我活”,但实际上,每次FOMC在投票表决时,不但未曾出现过票数接近的结果,而且反对美联储主席建议的委员极少超过2人,如果超过4个人,就会被当作“造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由于美联储的理事们与主席同处一个办公室,彼此之间有一种团结意识,加上开会前他们早有沟通、协调,理事们不会轻易公开反对主席的建议;另一方面,FOMC的12位储备银行总裁背后的支持者与美联储主席的支持者在利益上大致趋于一致,都是要维护大财团的利益,因此意见不同者不会太多。对此,前美联储理事劳伦斯·迈耶曾开玩笑称,FOMC会议室里有两张红色椅子,只有坐红色椅子的人会投反对票。简而言之,美国联邦储备局既无“储备”,也非“联邦”,只是私人银行,虽然其负有对抗通货膨胀、保障就业的重任,但是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保障商业银行和大财团的利益。读者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知道美联储的决策过程其实并不复杂,更不必与美国政府部门角力。只有深入了解美联储,才能进一步理解美联储推出QE政策的内在逻辑,才能较准确地判断、预测美联储退出QE政策后可能进行的后续动作以及加息的时间点。     为什么说美国最厉害的武器是金融武器?  美联储无论是推行QE政策,还是结束QE政策,都引发了不少国家的经济震荡乃至社会、政治动荡,这当中到底有何玄机呢?不同于军事战争,金融战争大家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美国不但发动起来更得心应手,还可以在未来100年依靠金融武器震慑世界各国,金融武器真有这么厉害吗?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4年5月底出席西点军校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时,宣称“美国打算成为未来100年内的世界领袖”。美国还想再称霸世界100年,凭的是什么?不少读者可能会猜测,美国凭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或美国总统的领导能力,因此奥巴马的口气才这么大。其实,这样的看法不完全对。虽然美国的军事力量也是全球最强的,核武器数量也是全球最多的,但是,一方面,美国现在不会也不可能动用原子弹去征服别国;另一方面,过去三四十年的经验表明,美国对他国动武,除了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外,实际效果也不好,从越南战争到后来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就可见一斑。此外,美国的外交力量和经济力量慢慢也难以支撑美国的世界一哥地位。因为随着欧盟、俄罗斯、中国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是美国曾经引以为豪的经济力量,也已经每况愈下,美国GDP在2010年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以上,而如今只占20%左右。美国再称霸100年的底气何在敢说出这样的壮语豪言,到底奥巴马的底气在哪里呢?在这里我要告诉读者的是,美国的底气在于他们的金融力量异常强大,由美国政府、华尔街、国际评级机构及美元所构建的美国金融武器对世界各国的威慑已经强于他们的军事、外交和经济力量。而且,金融战争不像军事战争,大家既难看见,也摸不着,发动起来更得心应手。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因为美国拥有世界第一支“金融军队”,通过金融“组合拳”可以兵不血刃地令他国屈服。美国金融学专家、畅销书《货币战争》的作者詹姆斯·里卡兹(JamesRickards)曾披露,他早在2009年就亲身参加过一次由美国政府组织的“金融仿真战”。此次“金融战”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美国国防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以及部分智库的研究人员和金融学家,他们通过运用各种金融武器,包括推动美元大幅贬值,引发全球粮食价格、大宗商品价格高涨,以此大幅抬高拟攻击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扰乱该国社会稳定、经济稳定的目的。与此同时,华尔街的各大投资机构开始攻击该国的股市、楼市和货币,破坏该国的金融市场,切断其资金链,令该国社会、经济和金融市场全方位遭受打击。这也很容易引发政治不稳,甚至政府倒台,被攻击的国家只能向美国屈服。其实,美国不光模拟金融战,也实战过,实战对象之一就是伊朗。为了抑止伊朗发展核武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多年来通过对伊朗实施制裁重创了伊朗经济,但伊朗仍然很强硬,拒绝停止发展核武器计划。伊朗核问题拖了十年仍没有得到解决。但是,2014年6月,伊朗竟然同意和美国在日内瓦相会,这是两国首次面对面的正式谈判。是什么原因逼伊朗同意坐在谈判桌上与美国谈判呢?在这里我可以告诉读者,是因为美国对伊朗动用了金融武器。出于保密的需要,美国不会张扬对伊朗发动的金融战细节;伊朗吃了金融战的暗亏,自然也不会四处宣扬。因此,外界很难得知金融战的具体过程和战争全貌。不过,日本经济新闻美洲总局编辑委员西村博之曾撰文披露了美国对伊朗发动的其中一个金融攻击,那就是切断伊朗的资金链条。西村博之在文中透露,石油出口是伊朗的主要经济来源,过去欧美国家虽然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但伊朗依然可以通过偷运石油给他国的方式获取收入。不过,由于世界的石油贸易都是以美元来结算的,而且石油交易结算必须要通过华尔街的货币中心银行(MoneyCentreBank,借贷对象为政府、机构和其他银行,而非消费者的国际大银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来完成。因此,伊朗任何与石油交易有关的信息,对美国来说毫无隐私可言。美国政府在决定发动金融武器对付伊朗之后,要求货币中心银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拒绝与伊朗进行交易结算”,否则将禁止这些银行在美国开展业务。当然,美国政府一声令下,各大银行不能不配合,因为对于任何国际性的大银行来说,在世界金融体系仍由美国主导的今天,能否继续在美国展开业务,绝对关系到自身的生死存亡。而伊朗被美国真正切断“水源”之后,资金链断裂,失去了主要经济收入的伊朗政府自然不得不在发展核武问题上同意与美国坐到谈判桌前。让人想不到的是,美国除了动用金融武器攻击所谓的“邪恶国家”外,连自己的盟友都不放过。这样说是耸人听闻吗?当然不是,例如欧洲爆发的欧债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国有预谋地向欧洲发动金融“战争”。这场“战争”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总部设在美国的惠誉、标准普尔等国际评级机构,在2009年12月突然下调欧元区成员国希腊的国债评级,引发国际投资者纷纷抛售希腊国债,希腊要想继续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必须大幅提高希腊国债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这使得希腊将来面临国债到期的再融资利率攀高问题。与此同时,华尔街做多希腊国债的债券违约保险指数(CDS),让国际金融市场相信希腊违约几率大增,以进一步推升希腊国债的再融资利率并形成恶性循环。同样的戏码在爱尔兰、葡萄牙等欧元区成员国也上演了,而且美国的攻击目标并不仅仅是这些国家,而是整个欧元区的银行系统。同时,美国的“金融军队”还不断唱衰欧洲债务严重国家与银行体系,让国际投资从这些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大量逃离,造成欧元急剧贬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迅速流失。当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外汇储备被大量而且快速地消耗光之后,最后不得不抛弃黄金储备,在市场上购入美元以注资银行,防止银行因流动性问题倒闭。美国此番攻击,一方面可以巩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达到了通过削弱欧元来削弱欧洲经济乃至欧洲整体实力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一句话:“控制了货币,就能控制全世界的经济。”基辛格的这个说法并没有夸张的成分。我们看到美国推行或退出QE政策,都能严重影响世界的经济乃至引发一些国家的政治动乱。如果读者有留意2014年年初的新闻,就会看到美国只是透露出逐步退出QE政策的意思,美元便开始撤回美国,引发了新兴国家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的严重动荡,不少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经济受到冲击。再回看两三年前的国际新闻,不少国家的政治、社会不稳都与美元有关。例如2010年,中东地区和北非各国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发起抗议,要求领导者下台。出现这些混乱,固然源于各国固有的问题,但导火线却是美联储在当年推出的第二轮QE政策。QE政策导致游资流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国际粮食市场投机,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如小麦、大米等粮食价格的暴涨,令上述国家的贫民生活负担大幅增加,甚至民不聊生,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部分国家的政府也因此倒台。由此可见,美元一收一放之间,都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虽然美国已宣布将结束QE政策,但只要美国愿意及有需要,完全可以通过再次大印美钞或者突然收紧美元这一金融武器去攻击他国。美元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如此。由于美国可以无约束、无限地印发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大量贷款给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而利用债务压迫、控制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经济命脉。美国畅销书《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ConfessionsOfAnEconomicHitman)曾披露了当中的一些细节。该书指出,美国政府派出的“经济杀手”,以国际咨询公司高层、智囊机构和智库研究人员等伪装的身份,以协助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为名,说服这些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接受超过该国实际还债能力的巨额美元贷款,以投资发展诸如机场、铁路、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并保证这些项目的承建合同落入美国本土公司的手中。由于有了美国公司的参与,这些由美国借出的巨额美元贷款,大部分还是会从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流回美国,同时却使借贷的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一旦这些国家无力偿还债务,美国就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手,逼迫这些国家的政府接受苛刻的要求,以达到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乃至经济殖民这些国家的目的,让这些国家长时间“臣服”于美国。看到这,有读者会产生疑问,既然美国大印美元的危害这么大,能否把美元“灭掉”,让美元丧失国际货币的地位,让美国少了美元这个金融武器呢?答案是很难。首先,先别说暂时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可以取代美元,即使有,美国也不会坐等其他国家的货币威胁到美元的地位,无论是日元还是欧元,都曾被美国狠狠地修理过。其次,即使有办法让美元失去国际货币的领导地位,令美国政府、美国金融机构遭遇灾难级的损失,但是,一旦美元不再吃香,外国的中央银行和国际投资者就会急着脱手美元和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外国投资者就会因为持有美元资产例如美国国债等而蒙受严重亏损。与此同时,外国中央银行和国际投资者会疯狂购买欧元、日元乃至人民币这些货币及其资产,以取代美元和美元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和新的投资目标。这将造成上述货币汇率大幅升值,出口贸易必遭重挫。届时,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很可能实施严格的资本管制,限制外资购买本国货币





上一本:三星!三星!!三星!!! 下一本:中俄经贸指南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你不知道的财经真相:美国退出QE之后的世界的作者是梁海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