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


作者:陈蔚镇,卢源     整理日期:2014-10-12 05:36:08

本书以“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的三大路径建构气候变化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以“空间性”为核心,回归对城市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综合体的完整视野,并围绕上海的城市案例展开深度解读与剖析。
  本书可供城市政府部门决策者,尤其是规划、建设、环境等核心职能部门的决策者使用,也可供城市学科行业内的学者、大型地产集团管理者及对低碳发展感兴趣的公众使用。
  目录:
  “把脉河口,应对气候变化”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我们身处的世界
  1绪论
  1.1从虚幻到现实
  1.2气候变化总体趋势
  2人类社会的积极应对
  2.1博弈与共识
  2.2一个地球生活下的低碳发展
  3国家转型与重构中的低碳视野
  3.1中国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基本特征
  3.2资源与能源瓶颈下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二章低碳城市理念的透视与解析
  1多样的低碳城市实践与发展模式
  1.1全球掠影“把脉河口,应对气候变化”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我们身处的世界
  1绪论
  1.1从虚幻到现实
  1.2气候变化总体趋势
  2人类社会的积极应对
  2.1博弈与共识
  2.2一个地球生活下的低碳发展
  3国家转型与重构中的低碳视野
  3.1中国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基本特征
  3.2资源与能源瓶颈下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
  第二章低碳城市理念的透视与解析
  1多样的低碳城市实践与发展模式
  1.1全球掠影
  1.2城市尺度案例
  1.3社区尺度案例
  2中国的城市经营与低碳城市发展
  2.1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趋向
  2.2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章低碳城市理论的框架性建构
  1低碳城市的理念分异与发展评价
  1.1中国“低碳生态城”发展指标评价
  1.2面向低碳的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
  2一个新的议题:气候变化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气候变化下城市的应对
  2.2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中规划的作用
  3三大路径: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
  3.1从生态、低碳到Eco2
  3.2理论框架
  第四章低碳城市的空间性路径
  1交通系统优化实现低碳城市
  1.1减少交通系统碳排放的必要与可能
  1.2影响交通系统排放特征的主要因素
  1.3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结论
  2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耦合
  2.1交通与城市互不可分
  2.2以适当的密度促进低碳城市
  2.3对密度决定论的反思
  3空间结构优化促进低碳城市
  3.1过度聚集的城市中心
  3.2居住与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
  3.3安亭新镇个案分析
  3.4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4空间形态优化促进低碳城市
  4.1对近郊环状绿带的反思
  4.2以适宜的街区特征促进低碳城市
  4.3促进街区功能的混合
  第五章低碳城市的技术性路径
  1技术影响能源使用特征
  1.1技术因素的两大影响
  1.2城市两大过程碳排放:生产与运行
  2能源结构调整与工业节能技术发展
  2.1能源结构调整
  2.2典型行业节能技术发展
  3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发展
  3.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3.2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4交通技术进展
  4.1道路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
  4.2铁路部门的节能技术
  4.3水运部门的节能技术
  4.4航空部门的节能技术
  第六章低碳城市的社会性路径
  1低碳领导力:政策和制度因素
  1.1国际碳减排政策
  1.2中国碳减排政策演化
  2低碳社会模式:生活方式与住房消费
  2.1低碳社会的价值
  2.2低碳社会行动的公众参与
  2.3绿色地产与住房消费
  第七章伯克利——一个典范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统合方案
  1时空的承继:从生态走向气候变化应对
  2路径的整合: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
  2.1描述温室气体排放源现状
  2.2设立减排目标
  2.3具体政策和行动
  3尺度的跨越:城市-区域
  第八章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
  1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
  2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描述
  2.1愿景一调整能源结构与降低能源强度
  2.2愿景二城市功能重组与空间重构
  2.3愿景三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与碳汇保护
  3上海低碳城市试点先行区域
  3.1崇明低碳发展示范
  3.2虹桥商务区低碳发展示范
  3.3临港新城低碳发展示范
  参考文献





上一本:休闲和旅游供给:政策与规划 下一本:土地登记实务精解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的作者是陈蔚镇,卢源,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