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金砖之国:一部新兴市场的成长传奇


作者:郭振玺,李勇,余敬中副     整理日期:2014-10-06 00:04:20

        强人辈出的俄罗斯如何进行大国的再造,华美天堂印度如何诠释“不可思议”,辽阔丰美的巴西经历了怎样的起落沉浮,“彩虹之邦”南非如何在包容与融合中前行?金砖国家,这些全球经济版图中的耀眼明星,它们身处世界的不同方位,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却在书写同一部经济腾飞的奇迹。
         《金砖之国》系统梳理了四国经济发展与人文变迁的历史脉络,生动展示了各国经济特色,客观纪录了近20年来各国政府为解决经济、民生难题不断改革的历程。
         《金砖之国》还生动记录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个体故事,折射金砖各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以及民族特性。让观众感知的金砖国家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真实可触、可感的具象存在。
  本书以纪录片《金砖之国》内容为基础,根据纪录片创作团队的采访内容,增加了因为时间关系在纪录片视频中无法体现的内容,使论述更加充分。
  目录:
  序
  01俄罗斯
  负重前行
  大国再造
  02印度
  不可思议
  古域晨晖
  03巴西
  桑巴变奏
  升腾亚马逊
  04南非
  彩虹新生
  祈福好望角
  05总论
  附录序
  01俄罗斯
  负重前行
  大国再造02印度
  不可思议
  古域晨晖03巴西
  桑巴变奏
  升腾亚马逊04南非
  彩虹新生
  祈福好望角05总论附录 从数月前应邀对纪录片《金砖之国》南非部分提供咨询时起,我同纪录片创作团队便多有接触,对其专业精神和辛苦付出印象深刻。这部凝聚了许多人心血和汗水的大片和佳作,并非急就的应景之物,它将向公众展现更多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鲜活,带人领略异国的别样风情和艺术的享受,令人更深地感晤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憧憬美好的未来。
  ——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
  纪录片《金砖之国》是一部十分精彩的作品,它以纪实的风格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全面了解金砖国家的窗户。多角度、真实且深入地反映了金砖国家的发展轨迹和现实风貌,客观地展示了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揭示了它们成功的国际背景和内在原因,同时也分析了它们目前所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程益军俄罗斯·负重前行
  这里是法国达能集团俄罗斯分公司。
  如今作为俄罗斯最大的食品生产商,如同这家公司在其它国家推行的战略那样,达能进入俄罗斯也是通过收购完成的。
  不过,这次收购发生在20年前,股份是从职工的手里买来的。
  1992年12月9日,俄罗斯著名的“布尔什维克糖果饼干厂”。俄罗斯的“世纪大拍卖”,在这里落下第一锤。
  叶利钦,俄罗斯第一任总统。他任命盖达尔为代总理、丘拜斯为俄罗斯联邦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席。作为私有化改革的先锋,盖达尔和丘拜斯制订和实施了一场狂风骤雨般的市场化改革。
  改革的开始并非一帆风顺,一锤定音的背后是排山倒海的反对浪潮。
  尽管如此,俄罗斯的私有化却冲破重重阻力,借助债券这一主要手段稳步推进。
  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博物馆馆长德·利·康德拉季耶夫
  【我知道布尔什维克糖果饼干厂,但很可惜我并不是很了解它当时是不是私有的,具体到与我们的交易所有关系的都是一些大公司,比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一些大型企业。说实话,像饼干厂这种企业都是些小股票,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些比饼干厂更重要的企业,就是像石油、天然气、钢铁等这样的大企业。】
  这是一场货币改革,它让人们在一天之内把自己的钱变成了有价证券。
  【说实话,我不想谈论那段历史,以及它对人民的巨大的欺骗。】尽管当时它可以在任何公司企业买进售出,但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张债券拿到手上是做什么用的,【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金融寡头们。】
  康德拉季耶夫,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博物馆馆长。在他的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张当时的债券。这张债券上印着1万卢布,按照当时丘拜斯的说法,每张债券券值2辆小汽车,相当于1万多美元。
  就在普通人还在为使用债券而发愁的时候,嗅觉灵敏的投机家已经开始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有人花1000美元换来的债券,成功买下一家机器厂;还有人用5万美元倒换债券,把克里姆林宫附近一栋4000平方米的古建筑据为己有。
  类似这样的财富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据统计,俄罗斯仅用了4年时间就把约2/3的国民财富转移到私人手里。
  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困境的俄罗斯,就以这样的方式走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这场疾风骤雨似的改革,加上与之配套的其它政策,诸如价格放开、财政货币政策双紧缩等等,在当时有个时髦的称谓:“休克疗法”。
  巴西·桑巴变奏
  1973年的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收回石油定价权,国际市场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一场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此爆发。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步子明显放慢了。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巴西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面对危机,巴西出台了第二个全国发展计划,大举推进能源、交通运输等大型国家项目建设,试图借助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并没有让巴西经济危机得到缓解,由于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巴西开始大量借外债。
  1981~1990年的十年里,巴西GDP年均增长率只有1.3%,人均GDP出现0.7%的负增长。经济危机背后,债务危机堪忧,巴西新借入的中长期贷款为380亿美元,而同期还本付息高达390亿美元,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这个十年成为巴西历史上“失去的十年”。
  这十年,社会弊端在经济衰退中暴露无遗。过快的城市化、社会公平的缺失导致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被贫民窟、暴力犯罪和绝望所包围。
  巴西利亚新城里胜利的呼号还萦绕耳边,库比契克时代的“巴西奇迹”却已成为过眼云烟。在拉美这片土地上,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其它国家也遭遇了同样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一时间,“拉美病”在南美洲扩散开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衰退、高额外债成为拉美国家经济的特征。脆弱的巴西经济还被一个可怕的恶龙所包围,那就是长期困扰巴西的通货膨胀。1989年,巴西通胀率首次突破1476%,此后更如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
  巴西伊大屋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艾伦·戈德费恩
  【当时的失业率非常高,达到了15%~20%。现在失业率有所下降,在6%左右。从物品的价格来看,价格上涨得非常厉害,但是工资水平的涨幅远低于物价涨幅。这意味着当我们拿到工资的那一刻,钱已经不值钱了。】
  巴西卡多佐研究所员工安娜·佩西尼
  【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一个小孩,但那会儿跟家人去超市买东西的情景我现在依然印象深刻。当时人们的习惯是,一旦拿到了工资,就立即跑去超市买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饮料啊、食品啊,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每天会变很多遍。比如说牛奶,上午是一个价,下午是一个价,到了晚上又会是另外一个价。
  所以说,商品的价格每天会变一遍、两遍或是三遍。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能让自己手里的工资贬值。所以就有了人们一拿到工资就立即去超市买东西的现象。当时的普遍现象是,每当月初或月末发放工资的那段时间,超市里总是挤满了人。有时候需要全家出动去超市购物,因为人们要买的东西通常两三个推车才装得下,我们把这些叫做“每月必入物品”。
  虽然在经济学方面,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普通人也搞不明白它其实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它的确影响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每次去超市的时候,都会看见很多贴价签的工作人员一直在贴价签,不同的价签上面打印着不同的价格。他们不停的给所有的商品贴不同的价签,因为商品的价格一直在变动。【当他们贴完一轮以后,就要开始贴下一轮了。你拿起一个商品,就可以看见上面贴着很厚一层标签。当你撕下一层层的价签的时候,大概能发现,它之前是2块钱,但现在它是8块钱;你可以发现不同的价格,知道它变了多少次。】
  巴西投资和商业组织首席执行官保罗·奥利维拉
  在巴西还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是在通货膨胀时期,打车比坐公交更合适。坐公交是上车的时候付钱,而打车是在下车的时候付钱,这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就已经足够省下钱了。
  1038%,这是1988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1993年却已经达到2489%,在这5年时间里巴西推出了三种货币,但是全部宣告作废。人们在发薪日排起长队买东西,否则第二天物价就会翻一番以上。对巴西来说,这都是一段漫长的、炼狱般的日子。改变这个困局,巴西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
  ……





上一本:商务统计基础 下一本:人身保险产品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金砖之国:一部新兴市场的成长传奇的作者是郭振玺,李勇,余敬中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