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组织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企业管理问题。企业战略很重要,因为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谋划,战略决定了企业要做什么或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战略出了问题,会带偏企业的发展方向,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致命威胁。那么,战略正确就万事大吉了吗?显然,战略始终只是一种想法或计划,而计划的价值在于行动,因此战略的价值也在于行动和执行。考察那些知名企业,颇有一种指哪儿打哪儿、干什么成什么的霸气,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浑然一体,企业总体上呈现一种能很好实现自己想法的态势。但更多的企业似乎是另外一种景象,企业常常抱怨企业有战略目标但实现不了,或者自己有很好的想法却总是贯彻不下去,问题出在哪里?企业往往以员工能力不足给问题下结论。实际上,问题可能出在组织能力这里,而非简单的员工能力不足,即组织能力无法支撑企业战略实现。既然组织能力如此重要,那是不是企业只要遵照理论指导,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就行了?现实可能比较残酷,不要说组织能力建设的合理框架没有,可能对于组织能力是什么还未形成一致认识。追溯组织能力的研究,对组织能力的界定有两派观点:一派是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执行的角度进行定义;另一派是组织管理学者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进行界定。按照常理,组织能力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组织管理学者给出的定义应该更为合理和更具应用性。但现实恰恰相反,战略管理学者基于战略执行的考量给出的组织能力定义,尽管在具体内容上有认识偏差,但是直接指出了组织能力建设的目的性,反而更具合理性。组织管理学者基于组织运作的角度给出的定义,受到他们深谙组织运作和管理复杂性的影响,陷入到了追求细节而忘了初衷的境地之中。对组织能力尚不能给出恰当的定义,自然就无法提供合理的组织能力建设框架。组织能力建设的合理框架的缺乏,带来的是实践界对组织能力理解和应用的混乱。既然合理的框架没有,那么企业该向谁学呢?知名企业。向标杆企业学习很好的管理经验,这是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一致认可的,甚至被写入教科书,自然算得上人间正道。据笔者观察,在组织能力建设上,互联网企业常常采用“拿来主义”模仿知名企业。例如,浙江杭州的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创始人或者创业团队是从阿里巴巴公司出来的,在组织能力建设上模仿甚至照搬照抄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由于企业的业务性质相似和人员素质接近,好像问题不是很明显。但同时我们要看到很多处在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让这些企业去学习谁、模仿谁?华为公司还是海尔公司?抑或是美的公司?好像都不对头。名企的企业文化来自企业创始人,企业创始人的独优惠值观能学习吗?如果仅仅学习它的制度建设,没有触及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学成功吗?何况对标名企进行学习,虽然榜样的价值是无限的,但是榜样也是会死亡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表现出了困惑和焦虑,一方面是没有合理的框架可以遵循,另一方面是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很难学到家,那么到底该如何办?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组织能力建设框架,能指导它们切实地开展组织能力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