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镇化是在非常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人口增长先于工业化;城市发展具有强大的行政干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了城乡多元体制。这些背景和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复杂的过程。 近30年在伴随巨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实现了较快的国民收入增长并总体保持了社会稳定,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社会政策也有得有失。与先行城镇化国家相比,限制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对城镇化进程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难以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少数大城市的“大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自的复杂原因,但共同且*为重要的体制性原因包括福利筹资的高度分权化、城市的层级制导致各种资源过度向高层级城市集中。 调整完善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政策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是:以进一步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为重点;以就业为中心调整完善其他社会政策;公共服务体系布局调整要适应城镇化进程,既保障需求,又避免发生浪费。我们提出的综合性政策建议有两条:一是改革福利筹资体制,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出比重。这既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权利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二是以“阶梯式赋权”方式推进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中央政府设定流动人口获得当地完全权利的*高条件。 分领域的政策建议包括:就业方面,人口城镇化的推进要坚持以就业为基础;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升并重视通用技能的学习培训,增强人们在城市长期立足的能力。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扩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同时增强社会保障权益的可携带性;加快推进社会保障项目的整合和统筹层次的提高;调整社会保障项目设计,鼓励就业而不是享受救济。教育权利方面,落实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权利,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承担义务教育服务提供责任;解决异地高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与高考制度改革相结合。住房保障方面,要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现有居住格局保持宽容,审慎推进“城中村”改造;在政策上鼓励企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符合政府质量标准、入住条件的宿舍,将达到一定就业和社保缴费年限的流动人口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 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 以就业为中心调整社会政策 稳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布局调整 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福利支出比重 打破大城市户籍改革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