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板,对于今天这个结果,我也是心中有愧的!”老吴一脸苦笑。 “其实,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看你去年初做的运营计划。说句实在话,这个营销计划并没有什么问题,目标和动作分解也写得很清晰,为什么还是出问题呢?”赵老板把玻璃杯中剩下的啤酒一饮而尽,然后轻轻地将酒杯放在桌面上。 “赵老板,到了今天我也没有必要瞒您,我们年初定的600万元的销售目标,日流量10万人次,年交易客户2万人次,不低于10%的二次购买率这些量化指标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分解这些指标时,与资源的匹配出现了问题。” “噢!”赵老板不由自主地把身子往前探了探。 “其实,要完成600万元的销售任务不是不可能,极端点的做法,就在淘宝、天猫上刷单、刷信誉,对这早已有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在提供服务了,这是公开的秘密,但这不是生意的本质。” 老吴显然喝得有点高了,又倒了一杯。 “我们品类的电商渠道均单价为300元左右,600万元大概需要2万单的交易,要达到这个目标,在实际销售时间全年只有7个月(6月1日店铺开张)情况下,按200天计算的话,则每天需要100单,考虑这个品类平均销售转化率为2.5%,那么要达到100单的最低交易量,8月31日后每天至少需要4000位独立访客。当第二个月日均人流量达到1000人次时,通过天猫内部平台获取流量的成本已经达到了2.89元/人次,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年初预计的100万元流量获取费用就明显不够用了。” 老吴剔掉塞在牙缝里的肉末,用杯里的啤酒漱了下口,接着说道。 “我开始转而追求其他渠道的流量,像折800、卷皮等低价平台,淘宝客的流量以及其他门户网站的流量。低价平台的流量很大,但流量不稳定,且客单价只有预期的1/10;淘宝客虽然流量稳定且质量稍好,但淘宝客们更喜欢推广成熟的产品,对于我们来说没有这个优势;而其他门户网站的流量从展现到点击到转化,连万分之一都不到,获取成本虽然低,客单价有所提升,但无效流量太多,对整体销售的贡献始终难以突破10%。” 赵老板听着老吴满口的专业名词,笑而不语。 “这样一来,到9月份我们已经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追加在天猫的推广费用,用费用来换销量;要么重新定位转做细分市场,暂不追求销量而用时间的沉淀来做品牌特色。后面的事情你都知道了,这两个选择我都不能选,所以只能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继续用低价平台和淘宝客的廉价流量来支撑销售,用低价换取销量。换句话说,10月份以后,年初的销售计划实际上已经失控了。” “那你年初做计划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呢?”赵老板不由自主地追问了一句。 “其实说一句不该说的话,刚开始的时候,谁都希望把计划写得漂亮些,以便顺利地拿到第一轮投资,只要投资者问不了那么细的环节!” 赵老板有些调侃地追问:“你不是经常说,销售最大的痛苦就是要最终被打回原形吗?” 老吴叹了一口气,有些自嘲地说道:“是啊,但是你也知道雷军说过一句话:‘台风来时,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上天!’那个时候,我以为自己能成为站在风口的那头猪!” 按正常人的心理,为获取更多利益,规划者都会尽可能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审核者要辨别计划是否可行,不仅需要知道明确的数据,更要知道数据是怎么来的,即“凭什么会有这个数据”,这里只能凭两条:一是已被验证的计算公式;二是合乎常理的经验数据。第一条好理解,第二条“合乎常理的经验数据”究竟什么意思呢?即区别于“拍脑袋”式的经验数据。当我们跨行业、跨专业看某项计划的数据时,所谓的专业人士用“这是经验数据”搪塞你时,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符合生活认知的常理(当然,你也可以求助其他专业人士)。正如你可以不了解一个业务人员管理多少客户合适,但你得知道一个业务人员一天时间跑几个县城合乎常理。如果计划的审核者不能将“凭什么”问得清清楚楚稳妥的做法就是先将这份计划放在案头,并对它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