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综合内生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创新效应的作用机理。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逆向技术外溢效应、中国技术创新现状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实证检验。从东道国和母国两个层面探讨了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相关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作了具体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新的趋势。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走出去”,向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种资本流动的动因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进步效应是密不可分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了他们获取发达东道国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速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全球视角配置资源,逐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如何通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讨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水平整体不高。虽然一直推行的外资吸引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外溢,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单靠吸引外资来获取技术外溢已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并保持优势,就必须在多渠道获取技术外溢的基础上,对其消化、吸收从而再创新。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流向之一,无疑应该成为一国吸引外资的重要补充。中国作为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际投资的技术溢出应该成为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进步效应,对提高本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界定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相关概念,提出了一个技术外溢、技术创新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做了简要回顾。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技术创新的机理、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因素等方面做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理论分析之后,本文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形式、行业、主体、区域等方面考察了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并同g-7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仍显滞后,技术寻求型odi不多,投资区域过于集中,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偏少。根据建立的理论模型,本文运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效应,并对主要经济体直接投资带来的逆向技术外溢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正的技术外溢效应,我国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本文考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给母国带来技术创新效应。从r&d经费支出、专利申请与授权等方面,对我国与g-7国家的研发投入与产出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r&d经费尽管呈逐年递增趋势,但研发投入强度不高,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投入比重偏低,发明专利授权量过少。同时,从研发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综合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创新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了正的影响,且大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研发投入与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创新活动产出(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略大于其对创新活动投入(研发资本存量)的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其对专利授权总量的影响程度。这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给母国带来技术创新效应,是我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程度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把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类于东道国和母国,不仅分析了母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实际有效汇率和金融发展水平,还考察了东道国的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我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逐年下降的实际有效汇率与不断发展的金融水平对odi的技术进步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国较低的研发活动投入、财政教育投入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影响了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没有有效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进步效应;东道国的研发资本存量是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首要因素。*后,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提出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层次与水平,丰富“走出去”战略内涵;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加快国外技术引进步伐;积极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壮大国内科技发展实力;加大教育与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