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中国(1952-1990年)经验的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文库 列宁曾指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7卷,第480页)本书的全部分析和研究正是以这样一种思想为指导、以我国近4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为背景、紧紧围绕总需求变动展开的。其论证主题是总结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历史经验,揭示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阐明调节需求、推进供给的宏观政策原理。全书分7章,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 第1章 作为开篇,首先扼要说明了研究我国总需求变动规律的意义、方法以及展开研究的内在逻辑。在理论上,这一章的独到见解主要有两点:(1)明确指出了单纯的、仅仅注重某一方面的短期对策研究,是不可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曾经出现、今后还有可能发生的“需求膨胀”或“市场疲软”这类问题的。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宏观政策选择。(2)强调研究我国总需求变动必须从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统计检验基础上把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反对和摒弃仅仅从本本、抽象原则和“应该怎样”出发那样一种“经院式”、“演绎推理”式的方法论倾向。 第2章 是为展开理论分析做“必要理论铺垫”和“实证材料准备”的一章,主要阐述了总需求及其构成、总需求变动的涵义及其形式、我国总需求以及总供给的测定等几个问题。这一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四个新的见解:(1)在区分需要与需求、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与总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把我国总需求归结为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即各类现金支出和国家计划拨款支出的总和。(2)从总需求变动与总供给变动相互关系的角度,概括了总需求变动的二重涵义及其分类。(3)在清理我国理论界对于测定总需求存在的模糊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测定我国总需求必须遵循的“概念源于实践”、“范围与广义市场相一致”、“内容不重叠”三原则。(4)根据上述原则,运用我国现有统计资料,不仅diyi次对我国近40年的总需求做出了较为确切完整的测定,而且diyi次运用“国民收入系数调整和因素扣除法”对我国近40年的总供给做出了较为确切完整的测定。这一测定结果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测定本身大得多。 第3章 是对我国总需求变动的总体考察。在这一章,diyi次运用短期分析、长期比较的方法,揭示和阐明了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规律。具体说,这一章在理论上的贡献是:(1)diyi次用实证材料、统计数据证明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总需求过度和总需求不足交替发生的事实,从而有力地批判了“科尔内教条”。(2)区分了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古典周期”和“增长周期”,阐明了实施改革前后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的不同特点。(3)diyi次将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阐明了总需求周期变动的物质基础及其长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4)diyi次深刻说明了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的再生机制不仅源于经济体制,而且源于与消费者行为相关的消费预期和购买周期以及与投资者行为相关的投资周期。 第4章 深入到总需求内部,集中探讨消费需求的长期变动。这一章在揭示我国人均消费需求函数的基础上,diyi次通过实证分析论证和说明了我国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不仅是指本期消费需求高于前期,而且是指本期消费需求上升不妨碍续期消费需求继续上升。这就不仅从消费与收入、消费与储蓄(投资)相互关系的角度,而且从消费与人口内在联系的角度,阐明了消费需求长期变动的内在规律。在理论观点上,这一章分析、论证的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diyi次从我国发展阶段出发把人el、收入、储蓄(投资)、投资效率作为决 定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均消费需求差额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论证和说明了“人均消费需求上升假说”以及消费需求上升的数量界限。(2)在分析和说明“市场疲软”与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关系基础上,明确区分了“需而不买”性质的“结构性市场疲软”和“有效需求不足”性质的“市场疲软”。(3)在分析和说明消费需求上升一旦突破其内在数量界限必然导致“消费膨胀”的基础上,指出了由于“消费膨胀”与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的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因而必使消费需求上升轨迹发生中断,zui终则可能导致即期消费需求不足。(4)概括指出了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对调节生产、消费、人口以及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第5章 进一步集中分析投资需求的长期变动。这一章在阐述人均收入增长函数的基础上,不仅分析和阐明了投资需求的理论增长模型l和合理增长模型ⅱ,而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证和说明了我国投资需求长期持续合理高速增长规律。这一章对投资需求以及总需求长期变动理论研究的推进主要有:(1)紧紧抓住人口、消费、劳动力无限供给下资本深化与拓宽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论证和说明我国投资需求高速增长的客观动因。(2)从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分析人手,阐明了“传统体制”下我国投资需求高速增长非持续的发生条件与机制。(3)在剖析“双重体制”下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投资需求持续膨胀的发生条件与机制。(4)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论证和说明了实现我国投资需求长期合理高速增长的关键在于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引导投资方向、规范投资渠道、深化体制改革。 第6章 是本书展开分析的diyi次综合,主要从需求与供给内在统一的角度阐述总需求变动的供给效应。这一章在理论上的创见在于:(1)在实证分析和说明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具有逐渐扩大趋势基础上,一方面把“传统体制”下总需求结构变动的产出效应归结为投资抑制消费的“逆霍夫曼定理效应”;另一方面把“双重体制”下总需求结构变动的产出效应归结为消费诱发投资的“需求牵动效应”。(2)把货币供给因素引入需求总量变动供给效应的分析,diyi次实证描述了我国需求总量变动的供给效应曲线,并在此基础上严格区分了需求总量扩张或收缩的“过度”与“适度”。(3)在分析和说明需求总量过度扩张和收缩的负效应及其代价基础上,强调指出了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总量的适度扩张或收缩,不仅具有客观必要性,而且具有直接实践意义。否定这一点,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高效发展。 第7章 进一步综合上述分析,集中阐述调节需求、推进供给的政策选择原理。这一章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基本理论观点:(1)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推进供给始终是一个长期不变的主题。然而,推进供给的本质内容只能是推进有效供给,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供给。(2)推进供给必须以调节需求为基本手段,片面强调用供给推进供给是无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供给增长的。调节需求的政策选择则必须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现实经济状况,首先是总需求变动规律和实际经济状况。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和实施有效推进供给的宏观经济政策。(3)选择调节需求、推进供给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调节并重而以结构调节为主。(4)在目前阶段,实现上述选择的条件在于继续深化改革,主要是微观经营机制,宏观管理体系和市场结构的再构造三个方面。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形成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从而才能实施积极调节需求、有效推进供给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上述政策选择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而且为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了政策选择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