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贸易保障措施的动因及经济影响研究》以货物贸易领域保障措施为研究对象,遵循世界贸易体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运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保障措施制度形成的经济学基础,分析了发达匿家和发展巾国家实施保障措施的内在原因及其经济影响。 本书以货物贸易领域保障措施为研究对象,遵循世界贸易体系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探讨了保障措施制度形成的经济学基础,指出在制度层面上讲,保障措施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协调贸易自由化和各成员方经济主权的关系,为自我执行的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一个“安全阀”,保障措施制度是一个有用的退出机制。 本书从贸易政策的收入效应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利益集团理论人手,对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将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gh模型运用到贸易保障措施内生化过程的研究中,建立了一个两阶段的博弈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施保障措施的内在原因。保障措施实际上体现了各成员方经济利益的妥协性,是国家政府之间、政府与本国企业之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因此,除关税外,贸易政治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样适合于贸易救济措施领域,本书是对贸易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本书的研究发现,与多边贸易体系多数情况下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形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是运用保障措施的主力军。本书对国内利益集团的分析模型进行了扩展,建立了国家间的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并综合了制度、经济实力、对外贸易量多种因素,对发展中国家频繁使用保障措施的外部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得出结论:wt0框架下,国际经济影响小的贸易小国比较适于使用保障措施,而贸易大国因为多边交叉报复的成本很高,要慎用保障措施。 本书遵循贝格威尔(bagwell)和思泰格尔(staiger) 《世界贸易体系经济学》的逻辑,在综述实施保障措施获得短期收益和中止协议的成本的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分别就保障措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基本结论是:实施保障措施的发达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因此,除考虑保护效应外,更要考虑贸易条件效应、上下游产业关联度的问题,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实施保障措施的行业多为“夕阳产业”,所以,保障措施并没有发挥促进产业调整的功能,而是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实施保障措施的发展中国家多为贸易小国,因此,可以不过多考虑贸易条件效应。同时通过计算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印度化学品和智利农业的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即rsca指数,说明由于发展中国家保护的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讲,保障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了其促进产业调整的功能。 本书不仅研究了保障措施对实施国经济的影响,而且研究了保障措施对被实施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人世”以来,由于“特保措施”被各成员方频繁使用,中国已经成为保障措施的受害国。本书计算了我国遭受保障措施zui多的机电、纺织、食品、化学品竞争力指数,发现保障措施不仅使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受到影响,而且由于遭遇保障措施的都是中国的优势产业或者正在成长的未来的优势产业,保障措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产业的成长,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 主张。 本书zui后运用所建立的理论分析框架,讨论了利益集团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以此为基础对中国钢铁保障措施进行了贸易政治经济学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保障措施的立法提出政策建议。
|